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类型与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新探

2019-04-03梁利

读天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策略

摘 要:本论文主要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在其德育工作中该如何针对留守儿童特质,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缓解社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那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作为一线班主任教师,该怎样应对,怎样更好地促进这一弱势群体能优良发展,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 农村留守儿童类型分析

(一) 无能为力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二) 超級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爷爷奶奶看着。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三) 寄居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

二、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一) 学生成绩不佳

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二) 心理发展异常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 志向模糊

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地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四) 不良行为严重

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三、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一) 用师爱魅力,拉近心灵距离

记得国培学习时,听王凌教授的讲座《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及人格魅力》,当时就新潮澎湃,对她那句,真心的爱孩子,他一定能感受得到,定能给他撑起一片蓝天!总是记忆犹新,如今回到自己的学校,面对自己的学生,对这一点,更是深信不疑。

班上有十多个孩子在学校寄宿,没有父母的照顾与陪伴,看着他们,总觉得心生不忍,于是,常悄悄地给这个孩子塞点饼干,给那个孩子一个苹果……

自己觉得这样的举动纯粹出于应该是对孩子的同情吧,可是,在写教育故事的一次征文中,居然有一半多的孩子写了我,写了我的这些举动,甚至有些是自己都已经记不得的事情,“老师今天亲自帮我洗手了、老师今天拿纸巾给我擦鼻涕了、老师今天抱了我一下……”

非常感动,我没有半点虚假地去对他们好,他们,这么小的他们居然都感受到了,是啊,作为一所寄宿制小学,孩子们需要的都是老师真心的爱呢!

(二) 用参与手段,教会家庭教育

有人曾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的氛围、家长的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三) 用特殊方法,加强学校教育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四) 用群体辐射,完善社会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真心关爱,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贾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梁利,重庆市,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盛小学。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农村策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