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低年级数学课堂练习生活化的研究
2019-04-03彭芳
摘要: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一直以来都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科目,然而数学是基于数字的推理、计算、總结得出来的理论性较强的科目,逻辑思维能力水平不高的学生难以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聋校学生的由于其生理缺陷,难以接受老师口述的理论知识。课后作业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巩固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其设置是否合理对于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特此探讨聋校学生数学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布置,以期为行业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聋校;低年级数学课堂练习;生活化;探讨
一、 引言
数学学科因为其理论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学生的理解程度普遍比较浅显,更是难以应用到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脱离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本文依次为背景探讨聋校数学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布置,希望通过这一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数学知识,为行业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二、 数学课堂现状
由于知识理论难度较高,学生难以通过预习来大致掌握的课堂内容,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多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记录知识,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老师积极交流学习问题。此外,老师的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为课本现有理论知识的推理、解释,再加上课时安排不够充足,老师在课堂时间内仅仅能够完成知识的简单讲解,无法深入地向学生阐释理论背后的深层次内涵。除课堂时间紧凑导致老师难以对知识进行透彻讲解以外,课后作业的安排也存在着种种弊端。现有的数学课后作业多以数字计算的练习题为主,学生只能机械的运用老师讲述的解题模板计算答案,难以形成数学的逻辑思维,无法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且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解题思路单一,如果题型改变或者加大难度,学生就难以依靠以往的解题思路解题,造成成绩下滑迅速,教学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 数学课堂作业生活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另一重要途径
除课堂学习以外,课后作业练习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其重要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课堂学习,因为在课后练习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学生要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进行结合题目中的信息加以推理,将老师讲述的理论体系转化为自己的解题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应用能力都可以得到加强,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印在了脑海里。
(二) 适宜的课后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性
传统的课后作业以单纯的数字计算为主,学生在面对题目中复杂的数字信息时容易感到厌倦。同时枯燥的数字作业增加了学生对于题干理解的难度,学生无法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以及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点,自然也无法顺利解出答案。学生长期无法解出答案使得学生无法从解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激励性的成就感,容易触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自暴自弃。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问题融入题干中,便于学生理解题干要求,增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四、 促进数学课堂作业生活化的方式
(一) 在课后作业中加入手工项目
聋校学生由于听力障碍,其对于其他感官如视觉、触觉等所获得的信息更为敏感,故课后作业布置尤其是几何类作业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手工项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圆形的数学知识讲解中,课后作业可以布置为要求学生以圆规画圆,通过实际动手的图形构造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圆形的圆点到圆边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均相等。此外,在平面图的学习中可以安排学生将纸盒等实际的几何体进行拆解,帮助学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 在课后作业中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存在以及推广的意义是为大众所用而不仅仅高层次人才的专属学科,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更要重视学生能否运用课堂上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基础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单纯的数字计算题目使得学生难以将题目考查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题目论述中加入生活情境的描述可以为学生指出知识运用的方向。例如,在A、B两点对于不处于同一直线的C点的最短距离的计算中,可以将题目描述为:现有A、B两村庄,当地政府想要在两村庄以外的溪流上修建一座水塔,现想要确定水塔应建在溪流何处才能使A、B两村村民到水塔的距离最短。在该题目中,通过实际建筑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题目意思,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结束语
目前数学课后作业模式单一,多以纯数字计算类型题目为主,在加大学生解题难度的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知识的学以致用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本文特此分析了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以促进数学课后作业生活化,以期为数学教育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宋娜.聋校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学周刊,2018(31):52-53.
[2]潘梅英,郭加.聋校“沟通与交往”课程教学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7(13):28-31.
作者简介:
彭芳,四川省南充市,南充市高坪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