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

2019-04-03李亚楠

读天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托马斯

摘 要:托马斯·阿奎那在改造古希腊哲学中本质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从本质在逻辑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层面的构成,展现了本质学说在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利用《论存在者与本质》一书试图以本质学说为出发点,阐释托马斯·阿奎那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这一观念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托马斯·阿奎那;本质学说;人的本质

托马斯·阿奎那在异教思想纷纷涌起的大背景下开始了新的研究方向——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概念应用到神学领域。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时候,他重新分析和阐释了“本质”这一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并把对“本质”理论的研究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沿着对“本质”的研究之路,他将人的本质全面而深刻的雕琢在了神学的圣殿里。在传统神学遭受攻击的年代,神学与人的本质的结合,为基督教哲学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

一、 本质在实体中的存在

在《论存在者与本质》一书的第一章,托马斯·阿奎那就指出“本质这个词是由言说存在者的第一种方式产生出来的,……存在者这个词是绝对地和首先用来言说实体的,是随后并且是在次要的意义上用来言说偶性的”。这样,在托马斯·阿奎那看来,本质在实体和偶性中的存在方式就是不同的。按照本质学说的认识路线,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应该先从最基层的复合实体开始,从经验世界出发,探讨复合实体中本质的存在问题,然后逐步认识精神实体和上帝。

他主要通过否定与肯定相结合的方式得出本质在复合实体中的构成模式。

首先,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本质既不是质料也不是形式。针对“本质不是质料”这一结论,可以通过三段式的方式进行证明。如:大前提“质料作为一种潜在的现实,而本质在首要意义上言说实体”,小前提“本质被认为是质料”,结论“实体也是潜在的”。根据三段式的推理,这一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样,作为潜在性的质料就被他否定了。接着托马斯·阿奎那又指出“本质不是形式”的观点。在托马斯·阿奎那看來,形式却不等同于本质。从性质角度看,形式分为偶性和实体两种形式,因为形式中包含了偶性形式,所以形式就不可能具有必然性的特点,而本质却具有必然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形式具有现实性,本质却具有潜在性。

本质的这一潜在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它与存在的关系上。本质与存在相比是主体,它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东西,而存在作为被接受者,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例如茶杯和茶的关系,只有装进茶的杯子才叫做茶杯,本质只有接受存在才能表达自身。从形而上学角度看,托马斯·阿奎那指出如果本质只是形式,那么本质就和数学等自然概念相同,如果本质是这样的概念,那么这和他最初所要追求的经验世界就相断隔,所以本质和形式不可能等同为一,这样,作为现实性的形式也就被他否定了。通过分析,托马斯·阿奎那最终巧妙地否定本质是形式与质料中的任何一种的观点。

其次,托马斯·阿奎那否认“本质是质料和形式的关系”。在《论存在者与本质》一书中,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本质自身有两条原则:一是本质不是偶性的;二是事物要通过本质才能被认识。既然作为本质的原则,那么它们就可以成为判断本质的两个必要条件。换言之,在判断过程中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该事物都不能被称之为本质。

最后,托马斯·阿奎那指出“本质是质料和形式的复合”。既然通过一系列的论证,他否定了本质是“质料、形式以及二者的关系”,那么本质的构成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就是形式和质料的复合。托马斯·阿奎那指出,因为本质是由形式和质料两者组成的复合物,所以本质既存在于质料中,又存在于形式中。他又进一步强调,虽然本质存在于质料和形式中,但是它却不同于二者中的任何一种。如“人既不能被等同于灵魂,又不能被等同于身体”。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虽然精神实体和复合实体都是实体,但是它们之间却是有区别的。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精神实体的形式是脱离质料的形式,复合实体的形式则是和质料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托马斯·阿奎那将实体的存在方式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在他看来,复合实体等级最低,精神实体的等级虽然高于复合实体,但是它的存在方式还是不具有自足性,只有上帝才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实体。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不是任何实体都有形式与质料的区分。形式与质料的区分只适合复合实体,精神实体是形式和存在的区分,精神实体的本质即是形式。因为精神实体是形式与存在的统一,所以与复合实体的本质言说方式不同,精神实体只能从部分言说其本质。

二、 人的本质

在复合实体中,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本质的普遍性就在于从概念层面去言说和描述个体之间的共性(逻辑层面,一),本质的特殊性就在于个体之间拥有不同的质料(形而上学层面,多)。简言之,在复合实体中,当本质考虑了“特指质料”这一要素后,个体的本质相应地也就被个体化了。虽然人的定义中掺杂了质料因素,但是此时的质料是一种泛指质料,绝对的骨头与肌肉。因为人的定义中不涉及具体的骨与肉,所以人的定义就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因为人的定义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所以此时本质就具有普遍的特性。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虽然不属于同一个人,但是他们却都是人。

随后托马斯·阿奎那又指出本质首先是为客观事物所具有,是划分不同事物的依据,因此此时的本质只能是特殊的了。例如,现实世界是由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不同个体组成的,所以在苏格拉底的定义中,人们是不会发现绝对的骨与肉,而只能发现具体的这根骨与这块肉,苏格拉底的本质只为苏格拉底所有。试想,如果在苏格拉底的身上发现了绝对的骨头与肌肉,那么他与柏拉图就成为一个人了,这种情况显然是荒谬的。

人是由精神和肉身构成的。一方面,根据复合实体的学说,人既不能被等同于灵魂,又不能被等同于身体。灵魂(形式)与肉体(质料)应该是一体的,灵魂和肉体是不可分割的,灵魂只有存在于肉体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的本性。根据实体的三个等级划分,复合实体等级最低,精神实体虽高于复合实体,但都没有上帝这个纯形式的存在更自足。人既然是灵魂和肉体的复合,那么或多或少的就要从上帝那里分有获得合法性。因此,阿奎那看来人有向善的趋向。其次,根据托马斯·阿奎那质料作为本质个体化的原则,人的肉身又使得人具有了个体化特征,不同的个体因质料的不同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由此,阿奎那发展了自己的神性伦理学,他预设了上帝式的至善概念,人作为肉体和精神的复合体,自然有向最高精神实体发展的趋向,这种自然倾向是上帝赋予人的神性道德。他以此丰富了其神学人性论的内容,一方面,上帝是存在的,上帝就是至善,低一级的实体分有上帝这个实体,人自然有靠拢上帝的愿望;另一方面,自然倾向意味着人不能依靠理性获得幸福,只有寻求信仰获得恩典和永久的幸福。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认识是基于他对本质理论的理解。他的本质理论体系展现了他强大逻辑思辨能力,使得“本质是什么”这个贯穿哲学史的问题得到了拓展,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解答,成了中世纪禁欲主义高墙下的一束灿烂光芒。

参考文献:

[1]Thomas Aquinas, On Being And Essence, Translated by Armand Maurer, Toronto: Political Institute of Mediaeval Studies,1968.

作者简介:

李亚楠,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托马斯
怎样与一只熊分享
画与理
托马斯的一节课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无私的苹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