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化视域下的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04-03马利强邓俊丽

青年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时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利强 邓俊丽

摘 要: 弘扬革命精神,关键在于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尤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生命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紧扣革命命题、把握战争主题、为完成建设难题而形成的精神旗帜,革命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根本指南、价值导向、具体模式。新时代条件下,通过弘扬革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丰富的先进文化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时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精神

从时代化视域下俯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味地向前,向后延伸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进程,总结马克思主义化解以往的时代命题的经验,同样有利于当今时代命题的解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化解时代命题的典型例證,这一例证中包含的成功经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是源头,也是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开始于它的提出,而是社会主义与中国结合的整个过程中。

一、革命精神的凝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范式支持

价值,总体上是指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主体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认识。价值观就是人对价值绝对性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应然”的绝对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从社会主义进入中国开始,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这种认识的体现,从源头上讲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范式支持。

(一)革命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主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起点。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向川陕、湘鄂川黔边界转移的均是转移是革命道路具体化的主动探索,直接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利用伏击和灵活作战等方式打破了第四次围剿。而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围剿和长征初期严重失利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自己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会议,是中国近代革命战争的转折点,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的起点,这奠定了中国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基础。正是在正确革命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革命军队完成了长征,并形成了不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

长征结束后,抗日战争开始,但国民党从1939年就开始拖延或扣发对中国共产党带领的抗战部队的经费供给,皖南事变后完全停止。陕甘宁边区遭遇了经济上最困难的时期。党中央提出“自己动手”,实现完全自给自足,不增加财政支出和老百姓的负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1944年初,士兵张思德奉命赴深山老林烧炭,自我摸索烧好炭的要素,掌握了伐树、打窑、烧火、出碳、捆扎等工序,出色完成了机关、部队烧炭取暖自给的任务。与张思德同志一样,全党上下团结一致,精兵减政,解决了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部队补给等一系列困难,打破了国民党政府对边区政府的封锁,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完全可以说,张思德精神是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围绕建设难题,为完成陕甘宁边区自力更生任务而形成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代主动探索建设任务的实践成果。

长征精神和张思德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从方法论上奠定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犹如涓涓细流,逐步汇聚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大河。

(二)革命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贡献了认识论基础

革命精神以具体的革命过程、革命事件、革命人物为主体凝炼而成的,这些内容是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追求,而人民追求的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表达的内容,也正是这些内容吸引了人民参加革命,形成革命精神,丰富着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贡献着内容。1944年9月,张思德响赶挖烧炭窑的时候为救战友光荣牺牲。毛泽东同志撰文《为人民服务》,第一次以鲜明的语言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总结张思德同志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张思德精神激励着当时的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民族解放事业、为人民利益而艰苦奉献,凝聚和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此为基础,《为人民服务》阐释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人民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核心。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采纳对人民群众有好处的意见和建议,革命事业才能成功,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延安时期的张思德精神紧扣革命命题,成为号召党员、联系群众的精神旗帜,与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等一起共同构成了延安精神,指导着当时的革命战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来源。这些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的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不断认识,这些认识都从量上累计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三)革命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实践运作模式

任何一个社会行为、社会行动,信息的流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完成这一任务通常就是在公共领域传播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从一党的指导思想变成人民的信仰,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价值、指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利用媒体、报纸进行宣传报道有非常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即创办《新青年》,《新青年》讲主义、评时局,为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争取了大量的先进青年。1941年,《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创办《解放日报》。《解放日报》从创办之日起,毛泽东、陈云、周恩来、王稼祥、刘少奇多次发表文章,为党宣传政策、揭露敌伪暴行、反击国民党阴谋、正面报道敌后抗日游击队和敌后区人民的英勇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1941年到1947年间,对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精兵简政、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南泥湾屯田、整风运动等进行了大量报道,同时对这期间涌现出来的英雄典型大力宣传。其中,南泥湾事迹、张思德事迹的报道较为成功。张思德同志牺牲后,9月21日《解放日报》一版的头条位置刊登了标题为《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致哀悼——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消息,同期4版右下角,还刊登了一篇标题为《纪念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的警备团通讯,这二篇宣传报道让普通一兵张思德的个人事迹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甚至在更大范围为人们所熟知。尤其《解放日报》是当时党中央机关报,其宣传报道影响大,人们在怀念、学习张思德的过程中将其不断升华,才最终形成了张思德精神,其影响不止限于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在目前的多媒体时代,既要充分应用媒体资源,更要与其他信息争夺媒体资源,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媒体平台,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二、革命精神的价值诉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思想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凝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关键,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旗帜。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凝炼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同样蕴含着共产党人丰富的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

(一)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目标指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为人民大众谋福利就是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民族振兴、繁荣、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张思德参军入伍后才开始受党的影响、接受党的教育,逐步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于1937年入党,作为万千党员中的普通一员,张思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承诺。毛泽东同志以纪念张思德为契机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一方面强调我们的党和我们的部队是人民的部队,人民的利益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另一方面指出张思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一员,张思德的牺牲是为着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是重于泰山的。他身上体现的正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张思德精神的核心要素。毛泽东之后又在党的“七大”的开幕词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军唯一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我们的党的一切言论都:“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成为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履行的义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具有逻辑起点和归宿的一致性。

(二)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同的理想信念

任何一种革命精神都有理想信念,表达的是革命要实现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选择把解放全国人民作为理想信念,解放不止包括从旧有被压迫政权中解放出来,也包括从贫困、混乱、人治等中解放出来。为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与国民党的多次“围剿”中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革命目的,在人民群众中确立理想信念。到《为人民服务》发表之际,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根据地人口已经达到九千一百多万,能有这样的“燎原之势”主要源自于每个共产党员都像张思德一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执着于共产主义的信念,认定共产主义事业必胜,认定在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也正因为执着于这样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和他所带领的中国人民始终能够团结一心,在环境恶劣、阻击重重下五次反围剿,爬雪山、过草地、二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逼蒋抗日、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要经历的同样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其实是国家、社会、个人的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执着理想信念、永不放弃,从这一点上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三)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相同的实践主体

思想的践行离不开主体,离开主体谈思想会流于形式化和空洞化。革命精神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价值,同样在于其具有践行的实践主体。张思德作为张思德精神的实践主体,用个人经历造就了精神本身。他从18岁参加革命,从战场到荣校,身份角色多次变化,工作任务不断调整,但都固守党员基本职责,全心全意,尽力而为;从不考虑自己工作岗位是什么、工作内容是什么、工作对象是谁、工作回报有多少,他总认为,“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革命年代,主要的任务是革命,但革命事业的完成,需要的不仅仅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临阵指挥的将军、运筹帷幄的统帅,更需要无数像张思德一样的同志、战友甚至普通老百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利革命、利社会,拿起枪上得了战场,当得了优秀的战士,放下枪同样能发挥作用,可以当是革命的擎天柱,也可以是革命的螺丝钉,“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張思德,”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和她的祖国历尽百年沧桑屈辱,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张思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组成了强大的“力的平行四边形”,才能组成强大的革命洪流,阻击敌人的进犯、完成革命的任务、建立人民的共和国。无论是革命精神,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需要这样的实践主体,才能将理想变成现实。

三、革命精神的弘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方向指引

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把握住了延安时期的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与当时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新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革命精神极具时代性,反映的是“特定时代所凝聚成的特定革命精神,是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特定精神动力。”但任何精神,且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总会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指引着人们继续前行。“从时代化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价值,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体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革命精神,也关键在于其当代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方向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一认识既包括了社会主义是什么,也包括了建设什么样社会主义;实现这两个目标,其实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从革命精神的视角看,建设社会主义至少要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明确的政治立场之上

立场是人类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政治立场则是指政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代政党的旗帜和努力方向。不同的阶级、政治集团、派别,利益和诉求不同,从而会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从根本上决定着各自的政治命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性下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站在了的人民的立场之上。革命时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才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磅礴的革命洪流,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革命的过程中,人民用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邓小平曾强调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在当今环境下,弘扬革命精神其实就是重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通过弘扬革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明确立足在人民的政治立场之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为了人民、须依靠人民,人民是践行主体,人民共享践行成果,建设人民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清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人民立场之上,就是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放在最高为主;要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生活家园作为核心目标,坚持人民为中心,不断发展经济社会事业,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丰富的先进文化环境之中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既可以规范人的言行,也可以引导社会的发展,它是一个社会的结构性组合要素,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根,每一个时代都要继承以往的文化成就,同时还要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化,具有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重视建设先进文化:毛泽东强调要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邓小平则提出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同时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的建设实践推动了对先进文化的科学认识,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实际上已经将先进文化的建设指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決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建设先进文化,就落实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立足于先进文化环境之中,其中革命精神以其特有历史性、典型性丰富着先进文化的环境质素,“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立足其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与现实辉映,继承与发展并存,指引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和谐人际关系之间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被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受一定的政治关系整合,反过来也反映着一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建党至今的九十六年,建国至今的六十七年,社会主义从理想信念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中国社会也开启了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国的社会转型,有极为特殊的国情、极其艰巨的任务、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转型期中国,利益主体多元化和文化诉求多元化,社会关系中由利益主导的经济关系重新整合了一切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更趋功利化而少人情化,更趋现实化而少理想化,人际信任出现危机、焦虑加剧、隔阂加深,人用自己发展了的现代质素与自己对立,重新将自己禁锢在自我的牢笼中,从本质上与人和社会发展现代化的终极目标相异化。解构目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从人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维度建构超越民族、阶级阶层、行业、身份、地位的社会共识,即共有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共有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以之为指导,重新确立人际关系准则,引导经济关系发展,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整合人际关系时,富有真实性和历史性的革命精神特别容易感染人和教育人,如张思德同志,作为普通的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和战士,用他的朴实、真诚、无私、友爱、善良、互助不仅帮助、感染、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实际上也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不仅确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白求恩同志作为一名国际友人,毫不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的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确立了友好的国际关系。通过弘扬革命精神以及革命精神中包含和谐人际关系,就是要发挥其中包含的人际交往的“正”规则及其“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的革命斗争中,累积了数量众多的革命故事,升华形成的革命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要坚定文化自信。而文化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当代中国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体。其中红色革命文化作为革命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关键在于弘扬属于革命文化核心特质的革命精神。弘扬革命精神,就要是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整个进程中,总结革命精神在特定革命时代对特定革命命题化解的特殊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历史关照和现实映照,以统一的价值观凝炼社会共识,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提供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张军才.记住张思德的三句话[J].民主,2005,5:45.

[3]张雷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研究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7:56.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07-01(第一版)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时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