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9-04-03王浩明

青年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毕业生高职院校

王浩明

摘 要: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此引发的毕业生求职就业心理问题也普遍存在。本文剖析了求职就业中常见的五类心理问题:心理准备不足、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偏执情绪、惰性心理。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下应对策略:引导学生做好“两个规划”,加强就业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提升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培育特色校园职业文化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心理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背景

当前,高职教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大规模毕业生息息相关的是求职与就业问题。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创10年来新高。随着近些年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岗位,尤其是一些高程序化的岗位将被取代,唯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有较大缺口。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见长,但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不及本科院校。从客观角度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高职生相对本科和研究生面临了学历等难以逾越的求职门槛。但从内源层面深入剖析会发现,高职毕业生自身的求职就业心理问题才是造成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很多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是社会就业岗位总量不足,而是因为高不成低不就或者专业与岗位不对口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为此,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创业以拓宽就业途径提高就业质量。高职院校也愈发重视学生的求职就业心理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职场心理调试技能。

二、高职毕业生求职就业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剖析

求职和就业是高校毕业生需面对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和准备程度的全面检验,对日后的人生定位和工作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前高职毕业生一方面极易面临“就业即失业”,求职自信心和满意度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对于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无意识也无能力进行自我调试。

(一)求职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高职学生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整体欠佳,加之高职学制较短,很多学生缺乏科学、清晰的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得过且过、平庸度日直至消极拖沓到毕业实习才慌乱不已。结果就是求职就业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严重不足。此外,部分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力量不足,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方面工作不扎实,多数老师普遍重视大一新生入学适应性心理问题,大二在校生因学习、恋爱和家庭经济困难等导致的心理问题,而到了大三时,学生一外出实习就疏于管理了,关于求职和就业的心理跟踪和疏导也随之缺位。部分学校还存在重教育轻育人,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借助课堂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尤其是没有就业心理准备方面的辅导。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无意识也无能力进行自我调试。

(二)求职就业中的自卑心理

不少高职毕业生存在的某些定势思维容易导致自卑、焦虑和怯懦等不良心理情绪。其中一种思维是高职生就是低人一等,跟本科生研究生的差距悬殊,导致其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估自己,不能根据人岗匹配的原则正确定位求职方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甚至为就业扭曲自我,放弃择业理性思考;另外一种思维是消极判断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标准,一刀切地认为用人单位不能客观公正地评判高职毕业生,全社会都是重学历胜过重能力,从而导致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式的结构性就业不足。

(三)求职就业中的自负心理

自负的求职心理特征,有两种表现:一是对岗位的了解不足,盲目高估自身能力和水平,即便在求职就业中屡战屡败,依然我行我素,不善于从自身查找原因,仍保持过高的求职就业报复和心理期望值,与用人单位给出的评价水平差距悬殊[1];二是盲目的眼高手低,有的不愿意扎根基层从一线小事做起,有的对工作有三五九等的高下贵贱之分,对某些岗位存在严重偏见。由于人的幸福感与其抱负水平是成反比的,所以,在求职就业中有自负心理的毕业生不但求职就业会屡屡受挫,还会因为“怀才不遇”导致成就感和满意感低下。

(四)求职就业中的偏执情绪

某些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还存在偏执情绪,表现之一是片面追求专业对口,否认大学教育是宽口径的教育,固执地坚持“梦想”,拒绝尝试其他可能,导致求职行为僵化,缺少变通,先就业再择业的意愿很低;表现之二是有些同学未能清醒认识到当今求职市场高度竞争的严峻性,未能体验到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危机感,仅凭借一腔孤勇,不能理性分析求职就业的难处,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2]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处处碰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求职就业中的惰性心理

高职学生求职就业中的惰性心理有两个典型表现:首先是懒于规划,生源质量不高的高职学生在入学后对于大学期望和要求都相对本科研究生偏低,由于自我要求低而且缺乏忧患意识,他们普遍缺乏高质量的大学生涯规划,导致在大学期间,主动思考少,迷茫情绪多,提前、主动提升未来职业所需技能的动机不足,临近毕业时,由于大学期间技能等方面的低获得感,通常自我评价也不高,有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就更显被动,抱着顺其自然、随波逐流的态度,没有充沛的热情和积极的憧憬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惰性心理典型表现之二是懒于钻研求职技巧,很多同学一份简历走天下,一成不变地以同样的表情和套路参加不同的面试。低质量地重复求职,侥幸地从概率中求胜算,缺乏应变思考及应对技巧的练习。而当前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的应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很多用人单位会直接在面试中设计突发事件考验学生,考试官对于一些问题的提问也多带有综合性,若采用单一的回答模式,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能是“屡战屡败”。

三、高职毕业生求职就业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一)引导学生做好“两个规划”

懒散之风是内源性问题,必须入学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两头加强引导。高职学生学制短,学生更应该要做好精准的大学生涯规划,在有限的大学时光里,加速锻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做好求职就业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比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推动实施“千日成长计划”引导学生过好大学生活每一天就是不错的引导方法。此外,更好地开展求职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从根本上转变懒散的求职态度,以更积极认真的态度投身实践积攒经验。教师可以通过班级主题班会或宣讲会的途径,强调参加招聘会的好处,组织模拟招聘现场,引导学生参与就业活动,鼓励学生报名招聘活动,让学生尽早地接触求职过程,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二)加强就业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

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整体不强,需要更具体的更具针对性地就业咨询和服务,对于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要重在预防,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和干预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工作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为此,一是可以激励就业工作人员通过考取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提升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职业指导课程建设,通过课堂主渠道提升学生求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三是开展多元化的日常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包括在校生实习和兼职,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具体而实际的兼职求职问题克服自卑、自负和偏执等负面情绪。

(三)提升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还有待加强,信息化管理服务不够精准,未很好反映院校特色和需要,与学生的交互性也不够强,服务平台功能还不够完善,导致就业信息化工作亲和力不足。为此,一是要建强就业服务平台,除了传统的网站外,还要善于开发和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功能,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二是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学校专业结构和毕业生就业需求有目标地投放;三是完善毕业生求职就业信息檔案,动态更新、实时共享、跟踪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

(四)培育特色校园职业文化环境

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合力,通过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职业文化环境,强化师生“就业导向”意识;通过广泛的宣传教学开拓学生眼界,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地做好职业准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相关实践活动,树立艰苦奋斗、勇于尝试的良好作风,提升学生的求职抗挫能力;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多元就业的选择空间。比如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推行“三企进校”模式,将企业家、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引入校园,通过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让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学校也因此形成了较强的就业创业工作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国建.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与防范[J].教育与职业,2010(05):77-79.

[2]蔡妮娜.试论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0):21-22.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毕业生高职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