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工业遗址复兴的探索与启示

2019-04-03薛莹

青年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薛莹

摘 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废弃地越来越多,资源衰竭情况严重,迫切需要解决人与场地使用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尝试借鉴其他国家、景观改造复兴案例,运用到本国如城中村等项目中,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把没落的城乡打造成具有时代烙印的特色景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场所。

关键词:遗址复兴;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文化传承

一、工业遗址保护的兴起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发达国家逐渐把重工业的生产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这导致发展缓慢的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被提到了历史的舞台上。人们开始怀念带有年代属性的历史、文化地域,着重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但如何才能将遗址改造成体现城市品位与特色的风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工业遗址改造的经典案例

城市本来就是一座博物馆,人类按其自身需要变换着城市的功能,在每一次的技术创新,实验开发后,必然会迎来一场新的改革,所有的这些设计又必然会体现在这座“博物馆”城市中的方方面面。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促进对工业遗址的保护,而不是铲除重造的手段,以理性和感性的价值观重新审视这充满着时代烙印的遗址,让饱含历史的文化景观换一个面貌在这个时代存活,为人们提供不一样的场所体验。

(一)韩国西首尔公园

韩国西首尔公园位于首尔和卫星城富川的交界处,是一座大型的集市民休闲、娱乐和公共交流的空间场所。它的前身在1959年时是一家污水处理厂,但由于水体曾被严重污染,而成为首尔和富川两座城市之间的污染区。其原建筑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荒废多年,设备简陋、破旧。由于紧邻机场,飞机噪音也十分严重,曾是臭名昭著的工业区之一。

在探索工业废弃地改造利用方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利用景观的手法来处理这一问题的大胆尝试。[1]设计师根据其地形结构,河流分布提出“重生”的设计理念,这不仅仅是把污水厂改建为公园,重新开门迎客。更重要的是在原有工业遗址上,结合生态学和美学对原来的工业元素进行改造,将当年的工业文化保存下来,结合当代精神理念使之再生,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传承设计方式。

在其修建中,对场地的破坏重建减到最小,对可利用的建筑、旧设施进行合理改造。另一方面恢复滨水系统,雨水收集净化,处理污水排放,形成良性的水循环系统。种植多样植物,利用绿色植物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韩国西首尔公园中的蒙德里安庭院最为著名,它是用十字形的线条分割出一个个矩形容器,在内储水或养殖水生植物,另外某些矩形设置成硬质铺地板,大众能够参与到其中观赏,成为有机的空间交流。在南北侧,用钢筋混凝土和钢板围合的一个个私密性的小空间,穿插着绿色植物,一方面增添装饰感,另一方面起到环保功能,有效资源净化与再生。原来的沉淀池改造成旱喷泉广场,下沉式的空间有很强的向心性和指向性,引导参观者在这里游戏、交流,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在园区中也种植了各类植物,这与已经生锈了的钢板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美感。根据传统的观念,这类变质的钢板器材应该舍弃,但设计师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是让它加入到景观行列,搭配带历史的工业元素的植物仿佛更与众不同,彰显自身特色。

与传统的遗址改造相比,韩国西首尔公园的建设无疑是相当成功,它不仅是保留了原有的设施和延续了工业时代的情怀,更是运用了创新的手法,让当代精神与时代的文化相结合,让人们在追忆历史情怀的同时感受现代化美好城市的转变。

(二)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西雅图位于美国的西部,这里曾经拥有一座华盛顿天然气公司旗下的煤气厂,长年来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嚴重的污染。1962年西雅图公园部门将其买下,希望通过有效的生态规划、景观治理等办法打造成一个能持续发展的中央公园。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强调景观设计中的整体完整性,保留了大部分工业设备及厂房,并依据原址的历史文脉,结合现代元素使之焕然一新,如保留了石油分解塔,对一些气压、水压等工业设备涂上亮眼的颜色吸引游客注意,另外一些作为室内儿童器械,从而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建筑成本大大的削减。

园区内的所有空间都有自己的风格,串连着北部盆地的大草地、南部的日光草坪、西部的斜坡、大型的人造土山等7个特色景区。设计师把原址中具有特色的风景线保留了下来,加之精心修建改造,使游客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感受。

除了上面列举的各项特色改造之外,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着重的对土地污染整治也有适宜治理的办法,主要采用了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分析土壤中的污染成分,引入化学中的结构因子对此进行重构、分解以至于达到消除污染物目的。另外,在公园内种植一些有改良土壤特性的绿色植物,它们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能有效加快园内生态环境优化的速度。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一系列建设方案都是为了改善工业遗址的环境污染,让大众提高生活质量,远离尘喧的工业区所做出的努力,不仅从其自身出发,延续工业时代的风格,把上个世纪的场地、机器等投入再使用,并结合各种有机手段美化生态环境,在这个世纪焕发新机。

三、从“后工业模式”到我国遗址复兴设计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作出调整,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了一系列对遗址复兴的整改,包括工地转移,产业升级,财政拨款等的更新方法,但是很多的城市发展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而是呈现“低迷”状态,发展变得更为困难。建筑物被公认为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建筑的特点和设备反映出曾经的工业氛围。深入研究场地设施,开放空间,工业设备等因素,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其原始风貌,并延续工业历史文化。[2]笔者认为中国在目前阶段应清楚认识到所处的环境,而不是盲目借鉴外来文化改造工业遗址。

(一)我国工业遗址的特点

以城中村为例,我国普通出现城市郊区化、产业链分散化,而乡村—城市转型不完全,具有明显城乡一体化二元结构的地域,因其内环境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社会问题多、市政府配套设施落后、违法建设泛滥等问题被舆论认为是城市发展的“毒瘤”。[3]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全国主要城市新增用地难以满足经济需要,而城市边缘地区的问题解决迫在眉睫。尽管现今人们大都处于批判的态度看待城中村的改造,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历史文化和环境的保护,但我们不应忽略的是对原有城乡的文化传承。

我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的国家,每一处的遗址必然有它所属地域性,指的是在那一处的景观中受到自然条件、气候状况或地域文化区别于一般地区的这种差异性。遗址的发展必然自带这种区别性而普遍存在的,它的建立、发展、衰落反应着这个时代的缩影,承载了大量的时代记忆。

(二)我国探索道路

目前,我国亦拥有一部分遗址改建项目,如拓展城中村建设提出了“三旧”改造,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快速促进城市发展中的特殊空间,外国并没有完全能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形态,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遗址改造案例。对于我国所有遗址的改造,并不能完全性的“照搬”,我们需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建道路,不仅符合当下时代的要求,更要把旧文化传承下来。如何因地制宜的规划改建项目,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1.文脉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可续持发展战略为主题,深层地探讨了现今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根源。[4]寻求一种有意义可持续建设的方法,文化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根和魂,是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而我国遗址无疑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载体,这中间包含了当时对城市环境的深入挖掘,结合了那个时代的需求所呈现的一种文化。如果能将这种文化植根于现代,必然会丰富我们城市的生活,延续历史的文脉。它在日新月异的更新中积累沉淀,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传承的历史留下,留给我国人民一点文化基底。

2.工业遗址复兴设计

工业时代,人类不断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此寻求发展的经济效益,过度污染和开采自然资源致使生态系统频临崩溃的边缘。进入后工业时代,西方国家首先提出工业遗址的改造,是基于恢复生态学的概念之上,首要是恢复已被破坏了的植被重新利用,废弃的工厂厂房、设备作精简处理,改造成生态园区或博物馆陈列。另外,通过遗址的改造复兴,将已遭废弃或人口密集、周边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转变为生态平衡,供观赏、悠闲娱乐的空间场所,通过合理设计再次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场所能够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那么它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是促进了人的发展,遗址的复兴使得这些场所以另一种更适宜的方式为我们的社会发展继续作出贡献。

3.社会环境升级

传统工业转型导致周边环境升级,不能再走先污染后管理的道路,需要从源头开始牢固树立环保理念,不是把所有的旧东西推倒重来,而是做合适的调整。提升园区的内在环境,减少对周边的污染排放,形成新旧共存的多样性和谐与平衡。另外一方面,产业转型导致的失业人口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显著,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遗址的顺利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论

本文浅析了遗址复兴经典案例中的废弃工厂修建、改造,提出我国遗址改建应注重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建议,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段让废弃的工廠产业结构重组,以期再次带动国家经济。作者希望通过本文,让我们了解到遗址改造复兴仅仅是城市失落发展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如城中村改造、文化古村落改造等,都需要发挥创意解决人地使用矛盾,注重文化在场所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带主题性的空间设计,展现时代的烙印,结合美学和生态学的概念对其元素进行整改,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改造方式期待能为整个工业遗址改造设计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周妍,唐世斌,谈燕君等.韩国首尔的城市记忆 工业废弃地上的城市公园[A].广东:[出版者不详],2012:33.

[2]马学超.后工业景观改造中的文化创意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13.

[3]仝德.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及原因 以深圳特区为例[M].北京:地理研究,2011:438.

[4]罗勇.城市可续持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59.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