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 中国医疗口译的需求分析与发展
2019-04-03刘敏陆秀英
刘敏 陆秀英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医疗口译作为社区口译的一种形式,虽未在国内受到广泛重视,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文章旨在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医疗口译需求和现状,借鉴美国医疗口译的职业化情况,探究中国医疗口译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医疗口译;需求分析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一体化进程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推进。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来华的游客、留学生、商务人员以及其他各种常驻中国的外来人员也越来越多[1]。这些人在华期间一旦生病,免不了要寻医就诊,这样一来对医疗口译员的需求越来越大。
一、医疗口译及其相关要求
医疗口译是在医生和患者进行口头交际时的一种翻译活动,工作地点通常在医院、诊所、体检中心等各种医疗机构,所进行的口译类型一般为交替传译、同声传译、视译等。医疗卫生作为一门专门的社会学科,这一领域的词汇专业性比较强,译员除了要有较高的语言造诣外,还要有牢固的医学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准确传达出医学理念。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医疗口译的需求分析
1.中国医疗口译的兴起背景
我国早在1921年就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成立了最早的涉外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该医院可溯源为我国最早提供英语医疗服务的医院,但当时是由会讲英语的医护人员直接与外国患者对话,精通英语的医护人员在当时毕竟占少数,而且实效性极差。
2.中国医疗口译的发展现状
据新华网统计,截至2017年,中国共有0.2亿外来流动人口。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医疗口译需求也呈上升的趋势。以武汉协和医院为例,该医院隶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现为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医院。该院依托雄厚的技术实力,自建院以来就面向全球为来华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于2015年率先在华中地区设立国际门诊部。虽未设立专门的医疗口译团队,但其出诊医师均为知名度高、临床经验丰富并具有海外经历的专家。医技人员及导诊分诊护士均能熟练掌握英语,与外宾进行无障碍交流。然而,国内类似此专门设立国际门诊部的医院毕竟寥寥无几,面对大量与日俱增的来华人数,着实有些供不应求。
武汉协和医院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有效地将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结合起来,在着力培养医疗口译人才的同时,又为其国际门诊部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如此,目前国内还有诸如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各类型医院基于自身大学的英语教学资源和医疗卫生条件,都设有面向外来人员的国际门诊部,这不仅是情势所趋,也是社会所需。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近一百所医院设有国际门诊部或者涉外医疗中心,有的是专门的国际医院,有的则附属于大学、国际集团或诊所。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仅10%的中国大学生符合社会人才需求[2]。而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各涉外医院的医疗口译人员或精通英语的专业医师的缺口为1.3万余人。
三、美国医疗口译的职业化发展
医疗口译在欧美国家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以美国为例,作为多民族国家,有两千五百多万人口英语水平较差,不能独立地与医疗服务者进行英语对话,被称为LEP人士(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早在1964年颁布的人权法第六条就规定,禁止联邦政府资助的机构或项目对LEP人士的歧视。加利福尼亚州也于2009年初颁布了一项语言服务法律,要求所有医疗计划和保险人向LEP病人免费提供口译服务。随后,众议院的医疗改革方案也提出医疗项目如何利用语言服务为LEP病人带来福利的研究。因此,明文规定的法令从政治上奠定了美国医疗口译的逐步兴起与日后的发展。
美国医疗口译职业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语言障碍严重影响了LEP人群享受平等的医疗服务的权利。为此,2000年美国健康与公共事业部就规定联邦财政必须资助为LEP 人士提供语言翻译服务,2003 年更详细提出了口译员的雇佣细则及合格口译员的标准。美国的医学口译行业由此逐步兴起。2011 年,全美在IMIA(美国国际医学口译协会)注册的医学口译员有1900余名,涉及语种60 余个。资格认证也成为进入美国医学口译行业的敲门砖,广为人知的认证机构有国家医学口译认证会(NBCMI),麻省医学口译协会证书委员会(MMIA)等[3]。此外,美国医疗协会作为该行业协会,通过举办职业培训、研讨会等方式来提高医学口译员的职业地位、保障口译员工作条件及薪酬等。通过官方立法和国家资格认证两大途径,美国医疗口译行业日趋完善,在带给LEP人士更高质量的医疗口译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铺平了美国的医疗口译职业化发展道路。
四、探究中国医疗口译的发展问题
1.医疗口译职业化摸索
武汉协和医院充分考虑到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有着大量的外来人口,在整合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的现有资源和其西院区国际门诊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设立面向外籍人员的国际门诊部,自2015年1月成立以来,仅一年就接诊来自英、美、德、日、韩等20余国的外籍患者1500余人次。该院国际门诊部的设立离不开武汉市政府的监督与引导,同时也受到华中科技大学乃至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政府应当将医疗口译服务视为保障外籍公民权利,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工作,组织出入境、公安、卫生、文教等多个部门,深入各地调查医疗口译的需求情况,从而了解涉外医疗活动中的语言需求,在此基础上整合各地区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步骤的规划。
从长远来看,提升医护人员本身的外语水平是解决外籍人士医疗活动沟通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但在短期内,政府等各部门应联合起来通过制定行业规范、质量标准和开设资格认证等途径来规范和监管医疗口译的职业发展。美国医疗口译的发展历程也是从不规范到规范、从无序到有序、从纷繁到精粹。因此,国内医疗口译的发展可借鉴美国医疗口译的职业化过程。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市场,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口译职业规范和认证评估体系。
2.医疗口译人员的多元化培养
鉴于医疗场合下口译交流的重要性,在医疗口译的发展上, 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为缺少专业的医疗口译工作者,再者就是缺少相关机构对医疗口译人员进行监督、培训和监管。随着国外患者到中国医院就医时面临的语言障碍日益突出,有必要加强对医疗口译工作者的监管及专业背景的培训。
在中国现在的历史背景下,专门的医疗口译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而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担负起医疗口译职业发展的重任。国内有些医科类大学正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了特色翻译硕士专业,其中就有河南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两所医科类大学基于自己丰富的医学资源和实训平台,率先开设了医疗口译专业,旨在为医疗口译员的医学专业知识和醫学术语教学提供教学平台。同时其附属医院也可以为医疗口译员提供实习甚至就业平台。像社区口译这种专门化的口译类型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培训需求,可以考虑在本科阶段将翻译专业细分为法庭、医疗等具体方向,也可以专门通过翻译硕士专业和法律系、医学院等专业院系联合培养。我国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外语专业人才规格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举办外语专业的医科类院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基础和特色以及社会对医疗口译人才需求的状况,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医疗口译需求旺盛。了解其他先进国家医疗口译的发展历程和职业化发展经验,将对中国医疗口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医疗界、翻译界、教育界等同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加大对医疗口译的重视,对医疗口译人才进行职业化摸索和多元化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J].交通财会,2015(4):18-26.
[2]刘敏,常何.新经济时代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探究——基于认知与需求分析的调查报告[J].校园英语,2017(14):30-31.
[3]詹成,严敏宾.国内医疗口译的现状、问题及发展——一项针对广州地区医疗口译活动的实证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