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

2019-04-03贺雁

读天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戏曲艺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让接触它的人们各取所需。作为一位深爱戏曲艺术的语文老师,我也从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遵循鲁迅先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实行“拿来主义”,我在教学中也顺手拈一朵戏曲之花,让它开在语文课堂上,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百花园增资添色。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戏曲艺术

戏曲是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艺术,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表演艺术,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演出的舞台。语文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借鉴和汲取戏剧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使戏曲艺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可以迸发出璀璨的火花。下面将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戏曲艺术的应用进行相关探讨分析。

一、 语文教学中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戏曲是一门包容广泛的综合性民族艺术。传承与弘扬这一民族文化艺术应“从小抓起”,自然是离不开语文教育这块厚实的阵地。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早已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

二、 学习借鉴戏曲艺术中的修辞手法

戏曲艺术中其文采灿然的语言特点,大多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正是多种修辞交汇使用,才使得曲词华美典雅,妙语连珠,富于文采。以鲁教版必修五选自《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为例,在修辞方面,叠彩纷呈,情文并茂,而且常常把多种辞格综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自然贴切。

比拟手法婉妙,感染力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霜林”本是经霜打红的树林,层层叠叠起来,甚是美丽。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由绿转红,变化之快,极言时间之短,情感急剧变动。而更委婉奇妙的是“醉”字。“醉”本来是人的情态,而这里将霜林描摹成人的醉态,用比拟手法委婉含蓄地将莺莺不能自持的情态表露出来。紧接着,一个“泪”字有画龙点睛之效。泪染霜林,情与景相融一处,将崔莺莺送别张生时凝重的离愁情态,形象可感地用一片“醉”态的霜林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视觉感官的冲击下,读者也会油然而生伤感之情。

夸张手法精妙,情意痴迷突显。“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里一个“松”字,一个“减”字,高度夸张,刹寻间(极简地)将莺莺的体态描写出来,又极富动感,细微而又精妙地表现了莺莺在感情的折磨下身心交瘁、悲愁痛苦的外在形态。又如“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中“减”字的妙用也可见一斑。)将时间浓缩到“昨宵今日”短短几个时辰内,用一“减”字极形象又精妙地将莺莺悲痛欲绝的情感描摹的细腻动人,再一次以夸张手法将莺莺情意痴迷的情态表露无遗。

用典手法高妙,文化内涵丰富。“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传说中,一少女被选入皇宫,同父母分别时,哭得很伤心,用玉壶接下她的眼泪,玉壶就染成了红色。此后,“红泪”成为女子悲痛欲绝的代名词。“比司马青衫更湿”,化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还有“未饮心先醉”,是宋代词人柳永《诉衷情》词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饮心如醉”。作者把它改成“未饮心先醉”,语意更加沉重,情感更显悲痛。这些典故及诗文化用,丰富了曲词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语言的文化魅力。

三、 戏曲中虚实相生艺术的应用

虚拟化是中国传统戏曲区别于西方戏剧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三五步路行遍天下,七八个人百万雄兵”,中国传统戏曲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些程式化动作,就可以实现舞台时空的转换。舞台上演员许多动作是虚拟的,骑马、行舟、上楼下楼、上岭下坡,伴随着人物的虚拟动作,出现了高山、平地、江河、湖海、厅堂、卧室;瞬息之间,厅堂、卧室可转化为长街、小巷,一马平川可以转化为浩荡江河,通过演员的程式化的虚拟动作,观众可以由此想象出舞台上没有的东西。虚拟,并不是“虚空”,也不是“虚无”。由实生虚、虚中见实、虚实相生,才是中国传统戏曲虚拟化审美艺术的妙处。无论是时间、空间上的虚拟,还是自然现象、地理环境上的虚拟,无论是人物的虚拟,还是物体的虚拟,演员在演出中,都必然通过语言、形体和动作对观众有所交代,让观众通过想象和联想,“虚”中见“实”。而这种“实”,由于经过观众个性化的想象和联想,显得更加丰富。

虚实相生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审美特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方被叹为观止。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无论是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还是对意象、意境的经营,都擅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以达到虚与实、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对文学作品采用精确化、标准化、公式化等方式来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就拿人物形象来说,中国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历来十分讲究营造虚实相生的境界,以虚代实,以虚写实,从而产生文约事丰的动人魅力。汉乐府诗《陌上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作者写罗敷之美,并没有正面去如实描绘她的身材容貌、举止动作,而是采用了一種模糊、虚化的手法,从侧面勾勒各种人见到她以后所引起的行为,反应罗敷之美就尽在这些失度举动带给读者的种种想象之中。

四、 结语

总之,从语文的角度欣赏戏曲艺术中的文体美,就从戏曲剧本语言风格、修辞手法、虚实相生等手法切入。戏曲剧本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诗意风格,给人以独特的文体美感。而且,文体美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文体意识,掌握文体知识,提高文体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冬梅.高中语文教学中戏剧文学素养培养[J].读天下,2016(22).

作者简介:

贺雁,山东省德州市,山东省德州市实验高中。

猜你喜欢

戏曲艺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析琼剧艺术的发展
戏曲艺术生存之我见
舞台灯光在戏曲艺术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