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的为什么是“老板”
2019-04-03
“不要一喊老板就真是老板了,科技界的‘老板的說法,我总是觉得不好听,师生之间还是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关系”。这是科技部长王志刚在两会回答记者提问时的话。
王志刚在记者会上还说了不少话,都没有这句话传得广,好评多。按现在网络熟语,这句话“引起了极大舒适”。“引起极大舒适”的原因,应是击中了社会痛点。
当然,科技界喊“老板”成风,科技部不能只是指出问题,还要在查找根源时把自己摆进去,在端正风气上有办法。
喊“老板”成为风气不是科技界独有。大学里研究生对导师喊“老板”,跟科技界没什么不同。党政机关下级对上级喊“老板”,至少一段时间很常见。说是氛围不良,没什么问题,直言之为歪风邪气,也没什么不当。风气总是“成风化人”,到处都喊“老板”,成的是什么风,能把人化出什么样的品质呢?
企业里老板话事,老板后面是资本,决断说一不二,正常。大学里、科研机构,首位是求真知,固然要尊师重教,但更要讲“吾爱真理”,而不是“老板总是对的”。党政机关,人民是主人,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服务人民的公仆,没有什么“老板”。一段时间,到处喊“老板”,喊的人顺顺溜溜,听的人不以为异,受之者仿佛不知道姓甚名谁,怡然自许。这样的风气熏陶之下,所有职场人际关系化约到企业权力规则上来,职业的初心、本义与正道则被模糊。
“老板”泛化不只在职场,在社会一般交往中也是“老板”声声,不绝于耳的。人与人见面,称同志,称师傅,似乎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上街吃个饭,结账了,都是“老板”往还的:“老板,买单”“老板,一百八”。社会生活的这种景象,虽然未必值得“高度重视”,但也折射了社会观念的部分现实。
命名不只是个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名的问题,“名义”之中,总是含有“意义”和正当性的。适当的称谓,确切的命名,隐含人们对人与物“应当如何”“本当如何”的价值设定,体现着对相应人与物的认知、判断、定位、要求等等。称谓在发出称谓和接受称谓的双方间,建立起一种隐含的行为规范。把老师称为老师还是老板,其实就是按师生的规范来建立双方关系,还是按老板与雇员的规范来建立双方关系。把老师称为老板搞得很顺畅时,意味着身份的含糊与标准的模糊已内化为双方的行为约定。
语言的后面有社会现实,有社会心理。但为什么用来泛化的称谓是“老板”,而不是“老师”“师傅”“先生”呢?“老板”一词的用来泛化的可能性,在于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尊崇性”,它被赋予一般性的褒义,但这并不特别,因为老师、师傅、先生等词语也是这样。“老板”在诸多词里面脱颖而出,必然地成为了一个泛化的称谓,在于它比其他词语更能显示一定程度的财力,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独断话事权”,用这样一个称呼,能够建立一种“一切你说了算”的话语情景,使被称呼的人产生欣快感,这个称呼润滑了双方关系。
“老板”泛化,显示了经济关系对社会生活的覆盖,也显示了社会价值认同的窄化。 “老板”这个称呼不言而喻的尊崇性,表明了社会评价中对资本底座的普泛化认同。别的称呼都或有不当,都只能局部合适,老板称呼则被认为无处不妥帖。但“老板”真的是人的价值的普遍尺度吗,社会的价值承认应当与资本拥有量对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