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2019-04-03罗桐

求知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新时代

罗桐

摘 要:文章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背景出发,阐释了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我国如何正确处理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新理念

一、引言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这样的界定:“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它表明,在国际体系中,各个国家的基本行为逻辑,既是国家利益的延伸,又是国际利益的延伸。它强调在多样化社会制度总体和平共存,各国之间仍然存在利益竞争和观念冲突的现代国际体系条件下,每一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是一种新型义利观,其建构方式是结伴而不结盟,其实践归宿是增进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的主要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句话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在现行国际秩序建设中,在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在促进全球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全球不同的制度与文明的冲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有效的引导与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以一种包容共生的全球治理理念求同存异、和谐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向全世界贡献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协和万邦”“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重要思想,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思想来源,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基因中就有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1.中华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和而不同。早在西周时期,思想家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强调不同事物之间互济调和,才能实现和睦共处、繁荣发展。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提倡在交往中,尊重各自的特性,求取双方最大公约数,维护健康和谐的关系。中国古代“协和万邦”的思想,使得中国古代的王朝把对外关系基本定位在维护自身安全与独立,而没有产生对外扩张的思想和行为。中国自秦汉以来处理境内民族关系以及和周边国家关系时,总体是坚持相互依存、和平共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今天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地球村”,必须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同舟共济。世界各国间相互融合、相互依赖,互联互通在不断加强,因此,各国都必须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全人类社会融合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的外交理念所需,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的美好愿景和贡献。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各国荣损与共、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各国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中国需要积极致力与各方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欢迎世界各国积极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便车”,推进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文化等融合共进。

2.中华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思想

“天下为公”最早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它强调了以公义战胜私欲,推崇人们去私尚公,献身于国家事业。它既是为政者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修身立德者的人生信条。所以要践行天下为公理念,执政者必须在言行举止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天下为公最重要的是体现尚公的品格。《吕氏春秋·贵工》有云:“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这段话告诉人们,公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古代先贤提出的“天下为公”理念,既包含“公正无私”之意,也包括清廉自守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古代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这说明了我国古代崇尚“天下为公”,倡导“公正无私”的品格对今天治国理政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建立公正无私、有序统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快各国均衡发展,方能更好地维护不同国家的利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立一种各民族和国家间平等相待的友好关系。2013年习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指出:“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优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与交汇点,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为国际社会营造彼此信任、公道正义的安全发展态势,进而在国与国的交往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3.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寓意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强调了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尊重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是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鲜明代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之计。人的快乐与幸福应建立在天、地、人、万物融合之上,只有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快乐与幸福才会恒久。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生态保障。

習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时倡议:“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体传承了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和谐精神。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积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梦对全球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回馈,必将引领各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我国外交的意义

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这既是我们做好周边外交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周边外交中的具体实践。在这里,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中国将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与机遇,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的顺风车,机遇共享、命运与共,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这种“共同发展,一起过好日子”的思想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同时,也是新时代外交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对外交工作,就要有这种人类大同、天下为公的宽广胸怀和超前的人文关怀意识,将中国的梦想与世界人民的梦想有机联系在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将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我们的外交工作。

习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中国的世界观,也是中国的外交新理念与外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世界格局深刻演变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势,全面阐述了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思想立意高远,超越“零和博弈”的国际秩序观,同时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的继承和发扬,為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也给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四、结语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出了追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赞叹。我们需要认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髓,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蕴和国际价值,做到在传承中超越,超越中传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和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推进建立公平合理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指引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4).

[2]周方银.命运共同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元素[J].人民论坛,2014(16).

[3]毛渲.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概念与战略分析[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新时代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