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容易得到越不知珍惜
2019-04-03感觉先生
感觉先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习得的,并且因奖惩机制而得到强化或削弱。当我们把“珍惜”当成一个广义的行为进行分析时就会发现,对于未养成珍惜习惯的人,他们所想的是:如果我珍惜你,我并不会得到更多;不珍惜你,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多少。也就是说,我的珍惜与否都不会得到奖惩,那么我就会认为没有必要珍惜你。
在我们的内心,有一种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叫“再次获取成本”,即失去以后重新获取所付出的成本。再次获取成本高的东西,在我们内心被归类为高价值;再次获取成本低的则被定义为低价值。如果将珍惜视为一种恒定的心理资源,那么高价值的东西自然会被分配更多的资源,于是,再次获取成本较低的东西,就越不容易被珍惜。
但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再次获取成本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对有的人来说,能够在千万人之中遇见契合的朋友,是极其不易的事,所以他们很努力地去珍惜;有的人则认为,遇上谁都是上天注定,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我们无法评判哪种认识是对的,但或许我们应该学习在每一段感情里都足够用心。就像梁实秋曾经说的:“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大話西游》里的经典台词,似乎成了现实世界里的一道魔咒。我们自以为懂得了道理,却依然一次次地重复这样的“后悔莫及”:分开了才想起对方的好,生病了才后悔没锻炼身体,亲人不在了才懂得要孝顺,赚得越来越多却越不快乐。这个“失去才懂得珍惜”的怪圈,该怎么破?不懂珍惜的人应如何学会珍惜?不被珍惜的人又该如何改变局面?
积极回应朋友对你的关心——根据强化理论的观点,如果感情里有一方总是拿热脸贴另一方的冷屁股,久而久之对方就不愿付出了,所以我们要懂得积极地回应对方。要知道,你的热烈回应是对对方最好的奖励。另外,当埋怨对方不够在乎自己时,我们是不是把对方很多默默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
追求不易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越容易满足的东西越不能提供长久的动力,如果你的目标是赚够100万元,这份快乐会随着你的钱越来越多而减少。如果你追求更加深层的事物,比如爱与成长、宁静与自由,或者帮助更多的人,这个愿望只能永远地接近,而不可能完全被满足。只有永远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与其使用不可持续的冷淡战术,不如提升内涵,增加智慧,塑造一个不可替代的自己,从而用这份独特性去提高你的再次获取成本。试想,如果你像一个宝藏一样充满吸引力,每个人都会很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