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地区稻茬羊肚菌栽培关键技术

2019-04-03何琳华嵇伟彬杨贤君徐小惠张洪海

食用菌 2019年1期
关键词:羊肚菌种菌丝

何琳华 徐 蕊 嵇伟彬 杨贤君 徐小惠 邱 艳 张洪海*

(1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园艺技术指导站,江苏常州213200;2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常州213200;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常州213200)

羊肚菌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是羊肚菌属(Morchella)多种菌类子实体的统称[1]。由于其菌盖是一个布满凹陷和棱脊的网状体,形状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护肝等功效[2-3]。国内外对羊肚菌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应量,价格居高不下,具有很好开发前景。

近年来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逐渐成熟,主要有仿生栽培、菌材仿生栽培、菌根化栽培、林下仿生栽培等几种模式[4]。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原因,存在人工栽培羊肚菌产量差异大,以及菌种来源不明、经济效益不稳定等问题。

金坛区位于江苏省南部,介于东经119°17′~119°44′、北纬31°33′~31°53′之间[5],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3℃,多年平均降水量1063 mm。从羊肚菌的整个生产周期来看,一般在当年的11月中下旬开始整地、播种,次年3月中下旬结束[6]。水稻-羊肚菌是粮食作物与食用菌水旱轮作生产模式,既可不断地恢复及提高了土壤肥力,确保了粮食生产,提高了水稻产量;也可防连作障碍,减轻羊肚菌病虫害,提高了羊肚菌的安全生产水平。从种植季节来看,整个生产期基本上属于苏南农闲时节。因此大力发展苏南地区的稻茬羊肚菌生产,既提高了羊肚菌产量、质量及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又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同时带动销售、加工等产业的发展。现将稻茬羊肚菌栽培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1 羊肚菌菌株选择

目前我国已报道羊肚菌共有20种,其中常见的有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stata)、圆锥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等。因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差异,不同羊肚菌菌丝体发育和子实体形成等生物学特性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进行不同羊肚菌菌株的栽培试验,以筛选出出菇时间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商品性状好的最佳优良菌株。

2 稻茬大田处理

羊肚菌栽培地一般选择在11月15日前收获水稻的水稻田。田块要求靠近水源、水质清澈、远离污染源、配套排灌系统。前茬水稻收割时将秸秆粉碎,均匀地撒在田中。旋耕前均匀撒生石灰50~75 kg/667 m2,旋耕之后整平地面作畦,一般畦宽100~120 cm、高18~20 cm,畦与畦之间留走道25~30 cm。

羊肚菌营养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光照过强会抑制菌丝生长,菌丝在暗处或微光条件下生长很快。因此,要搭建简易钢架遮阳大棚,但遮阳网不是越密越好,选用遮阳率80%~95%的遮阳网即可。笔者选用厚0.008 cm薄膜和6针黑色遮阳网覆盖大棚。大棚内铺设好喷水带,棚四周开好排水沟。

3 菌种和营养袋的制备

3.1 原种制备

图1 放置营养袋

图2 微喷降温

图3 羊肚菌子实体

经试验比较,较好的原种培养基配方:①麦粒48%,谷壳20%,麸皮18%,粗木屑10%,石膏粉1%,轻质碳酸钙1%,腐殖土2%。料含水量60%~65%;②干牛粪49%,米糠10%,木屑40%,石膏粉0.9%,磷酸二氢钾0.1%。料含水量60%~65%。料混匀装袋后灭菌,接种。发菌温度控制在17~18℃,避光。培养30 d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袋。

3.2 栽培种制备

栽培种培养基常用配方:①麦粒46%,谷壳20%,麸皮18%,粗木屑10%,石膏粉1%,轻质碳酸钙1%,腐殖土4%。料含水量60%~65%;②麦粒46%,谷壳18.1%,麸皮18.1%,木屑11.3%,菜园土4.5%,石膏1%,轻质碳酸钙1%。料含水量60%~65%。混匀装袋后灭菌,接种。发菌温度控制在17~18℃,避光培养,菌丝35 d长满袋。

3.3 营养袋的制备

将40%玉米或小麦,20%杂木屑,18%玉米芯,10%稻壳,10%腐殖土,1%石灰粉,1%石膏粉,加水拌匀,选用对折径14 cm、长28 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每袋料湿重0.54 kg。高温灭菌,冷却后搬入菇棚。

4 播种

11月下旬,在平均温度低于15℃开始播种。菌种用量250~300 kg/667 m2(湿重)。播种前,所用器具用3%高锰酸钾、75%酒精、新洁尔灭等清洗消毒。

4.1 土壤含水量要求

播种前浇透水,保持土壤含水量16%左右。简单判断土壤含水量,用手可以攥成团,无水渗出,松手后手上有轻微的水印,丢在地上可散开为宜。

4.2 播种方式

菌种剥去袋,捏碎至直径1.0~1.5 cm大小的菌种块(也可用菌袋粉碎机破袋)。常用播种方式有撒播和条播。撒播即将菌种均匀撒在畦面上,采用机械或人工覆土,覆土厚度3~5 cm。条播即在畦面开宽15~20 cm、深5~8 cm的播种沟,沟间距约20~30 cm,将菌种均匀撒在沟内,播种后覆土。

4.3 覆膜

播种结束后,在畦上覆盖黑色地膜,膜宽同畦面,每隔20 cm左右在地膜上扎一透气孔,直径2~3 cm。每隔50 cm左右在地膜压一块土,同时压实膜四周,以固定地膜,这样既保湿又透气和抑制杂草的生长。

5 发菌期管理

在羊肚菌菌丝生长期做到雨后及时排水,防雨水漫进大棚内;畦面偏干时及时微喷补水,保持土壤湿润;控制膜内土壤温度不高于20℃(图1)。晴天大棚内温度较高时,通风1~2 h。可采用喷水与通风来控制菌霜的过度生长。

播种后7~15 d,当畦床上长满像白霜一样的分生孢子时,揭开地膜,放置营养袋。一般每亩(667 m2)放置1800~2500袋,袋间隔30~35 cm,每畦放2排。放置营养袋时,沿袋的横轴方向用尖刀轻轻插入形成小的破口,用拇指与刀片夹住破口处的袋膜纵向横撕,形成长10~15 cm,宽约1 cm的条状口,将开口面靠触地面并压实,再覆盖好地膜。营养袋放置后,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30 d左右羊肚菌菌丝就会长满营养袋。

6 催菇期管理

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营养袋放置后50~60 d),当土壤平均温度达到8~10℃,揭去地膜,以拉大温差,增加光照刺激,增加氧气供给。可采用微喷喷水,以保持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棚内空气相对湿度90%~95%。

7 出菇期管理

催菇3~5 d后便可出现白色、明亮的球状原基。此时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8%左右,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5%~92%,温度在5~18℃。

8 病虫害防治

羊肚菌常见的竞争性杂菌有木霉、曲霉、根霉、毛霉、链孢霉,细菌以及鬼伞等;生理性病害主要有高温引起的畸形菇,如尖头菇、圆头菇等;而空气相对湿度太高可引起成菇或幼菇倒伏和腐烂等。常见的虫害有蛞蝓、跳虫、螨类、甲壳虫和蛆等。

病虫害防治以防为主,菌丝生长过程中调控好温度、湿度,及时通风换气,做好环境卫生,控制菌种的转接次数和菌龄,提高菌丝体抗逆性。当发现链孢霉、木霉时,加强通风以防止高温,适当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抑止病菌蔓延。同时利用黄板等物理方法防治害虫。

9 采收加工

当羊肚菌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时,即达到生理成熟,便可采收。采收前2~3 d,控制用水,避免菌柄呈水浸状。采收时用刀片将成熟的羊肚菌割下,勿带泥土,按大小标准分级放入框内。采收时注意不要伤及周围的幼小羊肚菌。采收后羊肚菌应及时晒干/烘干或0~2℃冷藏保存。干燥过程中一定注意保持菌帽完整。

加工后的羊肚菌应立即分级密封包装,贮于低温、干燥、通风处。羊肚菌贮藏期间随时检查,以防回潮、霉变或虫蛀。

猜你喜欢

羊肚菌种菌丝
羊肚菌“飞天记”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新型抗菌肽菌丝霉素纯化工艺研究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