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与特征分析

2019-04-03王健韩雪周荣真陈金耀陈盈季文斌

浙江实用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纵径伪影源性

王健,韩雪,周荣真,陈金耀,陈盈,季文斌

(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 临海317000)

支气管源性囊肿起源于胚胎期前肠,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肺内型、纵隔型和异位型,以纵隔型多见,约占90%,特别是前纵隔[1],但因其CT表现具有多样性,容易误诊为胸腺瘤、胸腺囊肿等[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前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47例,其中男14例,女33例,男女比约1:2.36;年龄23-76 岁,平均(54.5±10.7)岁。临床表现:胸闷 2 例,胸痛2例(伴平素睁眼乏力,晨轻暮重1例),其余43例临床无任何症状,均为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胸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术前误诊15例,包括误诊为胸腺瘤11例,淋巴结肿大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用GE Discovery CT750 HD或GE HightSpeed 16 CT扫描仪,从肺尖至肺底进行连续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60mAs,层厚5mm,层距5mm。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于肘前静脉以2.0mL/kg、3.0mL/s流率注入对比剂碘帕醇(300mg/mL),并采用二期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30秒、静脉期45秒。本组47例中仅行胸部螺旋CT平扫6例,仅行胸部螺旋CT增强4例,其余37例均行平扫+增强CT扫描;分为正确诊断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3.7±11.8)岁;误诊组 15 例,男 2 例,女 13 例,平均年龄(56.2±8.12)岁。由同一位资深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重点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强化特征等,分别测量病变的纵径(病变的上下径)、长径(病变最大横截面的最长径)、短径(病变最大横截面的最短径)、增强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并计算动脉期和静脉期强化幅度。双囊或多囊者,数据取最大或最小值。比较误诊患者与正确诊断患者囊肿大小,各期CT值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校正t检验。

2 结果

2.1 CT参数 误诊组囊肿纵径、长径、短径均较正确诊断组短(P<0.05),平扫CT值、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增强扫描CT值以及动脉期的CT强化幅度均较正确诊断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CT影像学表现 47例支气管源性囊肿中水滴状2例,类三角形5例,短条状或不规则形18例,余22例呈类圆形或卵圆形(图1);边缘均清晰,其中有3例边缘见点状钙化,1例边缘呈弧形钙化。在CT不同呼吸期相扫描中病变形态发生改变 6例(图 2)。3例表现为双囊或多囊(图 3),44例表现为单囊。

表1 两组CT参数比较(±s)

表1 两组CT参数比较(±s)

与正确诊断组比较*P<0.05

平扫CT值(HU)正确诊断组 32 2.36±1.11 1.96±1.04 1.42±0.77 26.38±12.69 28.77±12.62 29.67±10.93 0.85±13.36 3.48±9.54误诊组 15 1.70±0.69* 1.50±0.47* 1.11±0.28* 32.71±8.63* 41.18±15.03* 39.00±14.25* 8.50±19.38* 3.60±14.10组别 n 纵径(cm)长径(cm)短径(cm)增强扫描CT值(HU)动脉期 静脉期强化幅度(HU)动脉期 静脉期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支气管源性囊肿包含一种或多种支气管组织,包括呼吸道平滑肌、上皮、透明软骨、腺体和弹力纤维等[3],病理表现为假复层纤毛柱状或立方上皮(图1D)。绝大多患者幼年起病,病灶小者常无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灶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并发感染时可导致相应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少见症状如咳血、吞咽不适[4]。本组中无症状者占91.5%(43/47),以女性为多,占70.2%(33/47),40-60 岁组占 70.2%(33/47),与文献相符[5]。

图1 CT影像学检查中不同形状的支气管源性囊肿。1A:横断位示前上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呈“尖角样”;1B:冠状位重建呈“倒逗点状”;1C:矢状位重建呈“水滴状”;1D:病理示其纤维组织囊壁,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图2 CT扫描不同呼吸期相的病变形态改变。2A:支气管源性囊肿在平扫吸气相上呈横置“葫芦形”,局部边缘见点状钙化;2B:支气管源性囊肿在增强静脉期呼气相上呈“蚕茧状”(白箭)。

图3 支气管囊肿呈双囊改变,两个囊密度不同。3A:呈水样低密度,CT值为18Hu;3B:呈稍高密度,增强后无强化,CT值为55Hu。

3.2 CT表现 前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特征性CT表现为:(1)病变密度均匀,大部分为单囊,少部分为双囊或多囊(图3),平扫多为液性密度,增强后无强化(图3),47例支气管源性囊肿平扫CT值平均为28.44HU;(2)纵径相对较长(图 1C),可能与病变张力低、受重力影响大有关。(3)病变形态表现具有多样性(图1),如呈不规则形、水滴状、类三角形等,其中,“病变带蒂”为其较特征性的形态。(4)不同CT扫描时相病变形态发生变化为其重要特征之一,特别是“CT平扫时呈软组织密度病灶”有重要价值;本组4例于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不同呼吸时相病变外形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图2),与文献报道[6]一致。(5)病灶边缘点状或弧形钙化(图2A),此现象是由于囊壁内原有成分退变所致,有文献报道,“弧线状钙化”是其有诊断价值的征象[7]。理论上,支气管源性囊肿无强化,但在实际CT值测量过程中会出现增强后CT值增高或减低的现象。本组中,增强动脉期CT值增高占 31.91%(15/47),减低占 14.89%(7/47),增强静脉期 CT值增高占 23.40%(11/47),减低占17.02%(8/47)。这是由于前纵隔区域受胸骨后放射伪影、呼吸运动伪影、大血管搏动伪影、对比剂相关X线束硬化伪影等多种因素的干扰[8],导致其真实CT值与测量CT值有一定差距。亦有文献报道[3],由于心脏大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过高,产生的伪影使增强动脉期的CT值更易受到影响。

3.3 误诊分析 47例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中误诊15例(31.9%),总结误诊组的 CT特点为:(1)平扫CT值似软组织密度,易误诊为实性肿瘤,本文误诊组平扫CT值为(32.71±8.63)HU。引起CT值增高的主要原因有囊液蛋白含量高、囊内出血和囊内钙乳成分较多,CT值可达70-80HU[9];本组平扫CT值最高为55HU,有3例囊内容物为乳糜样物,与其含有较多钙乳成分有关[5]。(2)形态呈类圆形,纵径、长径及短径与正确诊断组比较均较长(P<0.05)。(3)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以及CT增强扫描动脉期的强化幅度误诊组均较正确诊断组高,特别是动脉期强化幅度,易误认为病变有强化而考虑为实性肿瘤。

3.4 鉴别诊断 (1)胸腺囊肿:病变张力低,以液性密度更多见,其与支气管源性囊肿难以区分[9],诊断主要依靠病理;(2)囊性畸胎瘤:多含有脂肪成分或钙化、骨化影,鉴别较容易;(3)胸腺瘤:为实性或囊实性肿瘤,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需与平扫呈软组织密度的支气管源性囊肿鉴别;(4)心包囊肿:多发生于心包反折处,以右心肋膈处最常见,常以宽基底或狭蒂附于心包[10]。

综上所述,前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的支气管源性囊肿具有水样密度,增强后无强化即可作出诊断;对于不典型的支气管源性囊肿,单纯依靠CT值来判断病灶的囊实性并不准确,需辅以增强扫描,特别是静脉期无强化,幅度无或轻微增高是其特征性的CT表现,并结合不同呼吸时相的变化、边缘弧形钙化、带蒂等特点作出诊断。但是术前准确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仍存在困难,需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纵径伪影源性
更正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MR硬件相关伪影常见原因分析及对策
核桃新品种
——辽异1号
研究3.0T磁共振成像伪影的形成及预防
研究3.0T磁共振成像伪影的形成及预防
‘富士’和‘国光’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生理指标初步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澳洲坚果果实生长发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