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乃德与『宋公堤』

2019-04-03马在途

世纪风采 2019年2期
关键词:海堤黄克诚阜宁县

马在途

1940年10月初,八路军五纵队主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率领下驰援华中,进入苏北。10月10日,八路军黄克诚所部的先头部队与取得黄桥反顽大捷的东进北上的新四军陈毅、粟裕所部的一部,在今苏北大丰境内的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

当黄克诚率部刚到苏北盐阜时,正是1939年8月大海啸跟1940年夏大海潮之后。这场大海啸和大海潮巨浪滔天,铺天盖地,吞没了阜宁县东部沿海40多个村庄,给阜宁县东部方圆几十公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不仅冲毁粮田,秋禾颗粒无收,而且还造成千家万户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据史料记载,阜宁县北部地区,即现在的滨海县东部乡村,死亡人数就达3000多人,加上老阜宁县的全境约为1.3万多人。

1939年8月海啸过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迫于当地士绅代表杨芷江等和社会知名人士的一再呼吁,省主席韩德勤勉强批了20万元筑堤经费。20万元本就远远不够修堤捍海,还被各级官员层层克扣,到堤时已不足10万。无法按图纸施工,就偷工减料,敷衍了事,总算在1940年汛期之前修筑了一道海堤。可是1940年8月1日一场大海潮袭来,极不牢固的新堤全线崩溃,又酿成新灾,使得沿海人民再次遭受劫难。开明士绅杨芷江痛恨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悲愤提笔,写下了著名诗句:“捍患未周无远虑,堤防重决有深悲;桑田坐看成沧海,庐舍行间痛离别。”

在苦难中挣扎的阜宁人民,盼望着能够有一条坚固的海堤矗立在海边,挡住那肆虐的海啸、海潮。

1940年10月10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宣告成立,首任县长是八路军第五纵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

自上年大海啸和是年的大海潮的浸害后,人民群众苦不堪言,他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共产党,这宋县长能否给他们带来一点希望呢?人民群众和开明士绅都对抗日民主政府充满期待。

宋乃德没有辜负人民大众的殷切期望,他在出任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后,所做的笫一件有关民生的大事就是修筑捍海大堤,以造福沿海人民!

宋乃德,山西省沁源县人,生于1905年。早在中学时代,宋乃德就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26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潞城县、晋城县县长,积极发动、组织人民群众抗日斗争。1938年冬,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断绝了八路军的口粮,宋乃德利用山西五专区巡视员的合法身份,机智、勇敢地同阎锡山反动政权进行斗争,胜利地完成了筹措军粮的任务。为此,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特派副参谋长左权专程前来对宋乃德进行表扬。1940年,宋乃德调任八路军第五纵队供给部长,随黄克诚所部南下华中。

了解到宋乃德其人情况之后,社会各界对其反应也各不相同。对于杨芷江、田厚斋等社会进步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感到非常高兴,认为这位新县长宋乃德一定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更不会是什么贪官污吏,这个抗日民主政府或许能为民众办些好事。为何尚有“或许”有疑虑的人呢?因为老百姓是现实的,他们不但要听宣言,而且还要看行动。不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说得再动听也不是一个好政府。因此,他们的“或许”者,就是要看你这个县政府和抗日县长能否真的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不久,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来到了东坎镇,召开阜宁县东部、北部几个区的地方耆老和社会知名人士座谈会,进行县政工作的讨论。在座谈中,杨芷江、田厚斋等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修筑海堤、防潮御卤,保障沿海几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问题。

宋乃德听了杨芷江、田厚斋等人的发言,非常重视,一面详细记录,一面询问有关近两年的海啸、海潮情况,修堤工程的规模、所需财物总量以及受灾后灾民生活、生产情况等等。杨芷江、田厚斋便滔滔不绝地把这两年海啸、海潮浸袭情况、国民党韩德勤政府拨款修筑海堤的情况、修筑海堤的重要性和应有的施工方案、以及沿海灾民的迫切愿望,说得一清二楚。

宋乃德毫不迟疑的表示,政府同意诸位建议,争取尽快研究修筑海堤问题,以保障沿海人民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当时,刚刚成立的抗日民主政府面临很多困难,工作千头万绪、百废待兴。宋乃德不是没有意识到修筑海堤不是一件易事,一定困难重重,但考虑到这确实关系到沿海民众生计的头等大事,而民主政府是否关心民众心目中头等大事,正是取信于民的关键所在,只有把这件事情办好了,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对抗日民主政府的拥护和爱戴,马上就表态同意了。

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到苏北后,出任中共苏北区委书记。皖南事变之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仍担任中共苏北区委书记。

宋乃德将修筑海堤相关情况汇报给黄克诚。黄克诚明确表示:“建海堤是一件关系到海边民生的大事,再困难也要修。”两人一起向刘少奇写了一份报告。

一天,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党政军首长正在盐城的泰山庙开会,机要员进来,送上黄克诚、宋乃德要求批准修筑海堤的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接过看后,又递给陈毅等人过目。根据刘少奇提议,会议将原定的议题停了下来,而把修筑海堤问题提到会议上进行讨论和研究。刘少奇把修筑海堤看成是一次抗日力量的发动和抗日民主政府能否获得群众信任的大问题。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我看,我们新政权刚刚建立,地方上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但应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小也是大事;不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大也是小事……”

“对、对、对!宋乃德的报告说得很清楚,阜宁县的海堤修与不修,直接关系到我们在苏北能不能站住脚,人民政权能不能巩固,共产党是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军队是不是真正的抗日救国的人民子弟兵等等根本问题。因此,这个海堤不仅要修,而且一定要修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支援的,我们的部队一定要大力支援……”陈毅慷慨激昂,完全支持刘少奇的意见。

无须要多议论,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都表了态,与会者便一致同意黄克诚、宋乃德的报告。于是,刘少奇就提笔批示:“海堤的是否修筑,应从政治影响上决定,经济费用的估算,只能占次要地位。”

东坎座谈会之后,宋乃德决心为民解除海患。为了了解海边实际情况,以利正确作出修堤决策,他亲自带上几个随行人员,步行百里,去沿海进行实地考察。他和灾民吃住在一起,跟灾民亲切交谈,详细询问,经一番调查,他心里也就有了谱。现在,接到了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批准修堤的电复,便更加坚定了他修堤捍海的决心。他一方面派出大批民运工作队员,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投入修堤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他亲自组织修堤委员会和参与修堤的工程技术人员,认真讨论和解决施工中的各项具体问题,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经济问题。在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支持下,黄克诚和宋乃德千方百计筹集经费。这些“草鞋兵”,显示出高超的财经智慧艺术和决策勇气——以盐税抵押,发行公债100万元,并郑重承诺,不用百姓负担一分钱,实行以工代赈,动员穷苦农民上阵筑堤。后在筑堤期间,民工食用粮一时遇到困难,黄克诚师长批准,调拨12万斤军粮无偿接济民工。

1941年5月15日上午,修堤指挥部在海边六合庄召开了修堤誓师大会,决定首期修筑中山河南岸头罾到废黄河口北岸全长28.5公里的北段海堤。

开工前夕,中共苏北区委书记、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与中共阜宁县委书记唐棣华宣布结婚,他们的婚礼简单得没有请一个人。第二天一早,唐棣华就跟县长宋乃德一道参加了修堤誓师大会。

在奠基仪式上,宋乃德挖了第一锹土,紧接着唐棣华和修堤委员会所有成员一起挥动铁锹,向海堤送上了奠基土。

在万民上阵的开工大会上,宋乃德宣布:修筑海堤总指挥由他本人亲自兼任,八滩区区长陈振东和开明士绅杨芷江任副总指挥,另一位社会知名人士田厚斋任总指挥部驻八滩办事处主任(主要负责修堤的粮食、物资转运)。到堤民工按区、乡、保行政区域编队编组。一场空前的修堤工程就此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大海堤开工了!”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沿海人民奔走相告!

开始到达工地的民工仅千余人,待人们看到了抗日民主政府的魄力和诚意后,便纷纷自动地加入到施工队伍中来,很快就猛增至1.5万多人。

民工们看到还是新娘子的唐政委与宋县长一道,不仅亲临现场指挥,还带头挖土挑泥,便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热火朝天地修筑海堤

在工地上担负领导和工程管理的县、区、乡三级干部,和民工同甘共苦,吃住在工地,一改过去贪官污吏给百姓造成的恶劣印象,令农民、盐民、渔民耳目一新。上万民工受到很大鼓舞,他们干劲冲天,夜以继日,抢时间、争速度,整个海堤工地呈现出一派紧张而又繁忙的景象。尽管日军飞机常飞到工地上空骚扰,但参战的干部和民工沉着不乱,照样坚持施工。到了6月5日,除阴雨天气外,实际只用了15天时间,北段海堤修筑工程就胜利完成了。上万民工硬是一锹锹、一车车地将83万方泥土搬上了海堤,并将它夯实。

一天,为躲避日军“扫荡”,龟缩在曹甸小镇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接到被其收编为保安司令的地主、土匪武装首领顾敦扬的密报,说是阜宁海堤北段修筑成功,南段不日也要开工。韩德勤一拍桌子,怒火中烧,如果共产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将海堤修好,他这个“正统”的省主席的脸朝哪儿搁?便立即叫来情报处长,令其速告顾敦扬,要他不惜利用一切手段进行破坏,绝不能让南段海堤修成。

6月20日,南段海堤修筑开工。虽然全长只有18公里,但修筑得却很不顺利。俗话说:“寒不挑河,夏不打堆。”南段工程开始,已经进入“伏天”“梅雨”季节,加之卤潮泛滥、时疫流行、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在堤人员无不主张停工,待秋后再修。经过宋乃德县长和广大干部反复动员和说服,众民工这才纷纷表示,一定排除万难,坚持施工。

海堤的修筑不但要跟天斗、跟地斗,还要跟凶恶的敌人斗。在修堤的过程中,日伪军和国民党豢养的顽匪不断进行骚扰破坏,袭击施工工地,暗杀工地干部和技术人员。最明火执仗的是6月23日,在南段开工后的第四天。一群十多个着装整齐、武器精良、新四军模样的人,来到尖头洋工程处要吃要喝。

正在料理粮食事项的阜宁县粮食局科长陈景石,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我们是二十三团的,来帮助你们维护修堤安全……”

陈景石见其油腔滑调,出言不逊,十分无理,即一边好言相劝,一边观察动静。岂料这十几个武装人员马上便露出狰狞面目,不由分说,拖着陈景石就走。陈景石问:“你们到底是什么人?怎么这样不讲理。”

“要讲理?到阎王爷那儿去讲吧!老实告诉你,我们是顾敦扬顾司令派来的,要报仇,你找顾司令去,可不要怨我们!”说罢,连开两枪,致陈景石中弹身亡。

尖头洋惨案顿时引起民工们的恐慌和不安。针对敌人的罪恶阴谋,宋乃德及时印发了《为尖头洋事件告工友书》,揭露敌人暴行及其政治阴谋;副总指挥陈振东,亦向民工们表示,决不骇怕敌人的屠刀、子弹,一定要和大家并肩战斗,誓死要把修筑海堤工程进行到底。

正在指挥反“扫荡”战役的黄克诚师长闻讯,决定抽出兵力,保卫民工筑堤,即令八旅二十三团开到工地。这些新四军官兵一手拿枪保护施工,一手挥锹挖土挑泥担,和民工一起干。夜间,陈振东又组织民工自卫队和民兵模范班,在工地巡逻。经党政干部和民运队员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心惶惶的民工才算稳定了情绪。结果,不仅工程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更加激发了广大民工对国民党、日伪军和匪首顾敦扬的痛恨。

同敌人的斗争的形势是严峻的,同自然界的斗争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在诸多险情中,最大的麻烦要算五丈河“堵口”。此河宽八丈,深五丈,由于平缓的潮水突然回潮,水流湍急,数百辆小推车推来的用蒲包装的泥土投入水中竟无济于事,堵塞合垄口极为困难。危急时刻,宋乃德毫不犹豫地挟起两包土“扑通”一声跳入水中堵口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工地上的干部和民工也学着宋乃德,挟上两包土相继跳入水内。水深已达胸口,大家一面抛包,一面以两足力压包至地,更彼此两臂连环,两腿合拢,互相支持,以阻水冲击。一排的力量不够,再跳下一排。如此三四次,稳扎稳打、层层加厚,形成“人墙”,挡住了汹涌而至的潮水。经过干部、民工11个小时的奋战,终于使河口合垄。此为修筑南堤时最为紧张、也最为动人的场面。

堵好河口,南堤工程得以继续进行。可是,“厄运”并没有完结,老天爷又出来作对,用“霪雨”之灾来考验抗日民主政府的意志和广大民工的斗争精神。一连几天大风大雨,平地水深两尺,海水大涨。民工的工棚有的被大风掀掉,有的全部泡在水中。众民工在一心为民的各级干部的率领下,仍然丝毫不间断地坚持在风雨中打夯挑土。地面无法烧饭,他们就在推土的手推车上垫土作灶,洼地不能住了,他们就搬上高墩或新堤去住。这样,一直坚持到7月11日。7月11日之后,风雨更大了,挖土打夯实在无法进行,工程几乎全部停顿,加上又临近汛期,所以,指挥部的有些人员、基层干部和地方士绅,都动摇起来,主张暂且停工,待到秋后或明年春天再继续修筑。可是,华中局首长指示,从政治上考虑,要击破国民党韩德勤省府和日伪发动的连续不断的谣言攻势,不容许修堤工程延缓和停顿。

这段时间,宋乃德均吃住在工地,此刻,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一下子病倒了,高烧几日不退。病中的宋乃德更为焦急,他根据华中局指示精神,反复考虑,权衡停工与否的利弊关系。如果宣布停工,不仅在经济上要损失几十万元,而且新政权刚建立不久,尚未得到巩固就失信于民,必然为敌人的破坏提供了借口,造成政治上的被动局面。于是,他身子一拗,就从病床上下来,二话不说率领有关人员冒雨趟水赶往工地,指挥民工克服困难继续修堤。因病体不支,有些地方水深漫过马腹,他几次跌入水中。工地上的干部、民工看到宋乃德拖着病体涉水到来,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杨芷江等地方绅士和工程技术人员,都一致认为只有共产党、民主政府和新四军、八路军的干部才能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益,大家很快由动摇变成坚定,一致同意把修堤工程继续下去。跑回家去的民工,不用动员和劝说,又自动回到了工地。工地上又出现两万多民工大军齐上阵,战天斗地的动人场面。

宋乃德(1905-1967)

宋乃德发布在《淮海日报》上募集修筑海堤公债的文章

冒雨施工过程中,突然又发生时疫,痧疹流行起来,幸好指挥部未雨绸缪,早就调来了一批乡村医生,有效地控制了痧疹等病症在工地上流行。

在这样恶劣气候的条件下仍能坚持施工,并搞得群情振奋,热火朝天,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爱人民的精神。

海堤修筑工程越是顺利,韩德勤和日伪军越是恨之入骨。日伪顽紧密配合,进行一系列的破坏活动。一方面,日伪军对盐城、阜宁等地发起大“扫荡”,派飞机数次侵扰;另一方面,韩德勤指使匪徒到离海堤工地不远的蔡桥等地进行抢劫骚扰,直接对工地造成威胁。匪首顾敦扬还按韩德勤的旨意,伺机阴谋杀害宋乃德。

那天,宋乃德看工程正常,民工情绪也已稳定,就返回县府,处理一些急务。因病体尚未痊愈,没有骑马,而是躺在牛车上跟在队伍后面。待走到小吴集时,只见走在前面的一部分警卫人员一个个蹲在街上休息,问及何故?都说:“刚才宋县长传来命令,在此吃过午饭再走。”

宋乃德一听,知道有异,遂令部队迅速前进,并给警卫排长面授机宜。

不出所料,刚出村头,就发现顾敦扬部20余名武装匪徒追踪而至。这时,早就埋伏在村西大路两边青纱帐中的警卫排,突然枪声大作,经过一场激战,匪徒丢下几具尸体后落荒而逃,宋乃德这才得以脱险。

杀害宋乃德的阴谋没有得逞,韩顽并不死心,马上又策划了一个新的罪恶行动。在7月28日晚上,便发生了杀害修筑海堤副总指挥、八滩区区长陈振东、县政府科长于欣的惨案。

陈振东并非本地人,原名镇东,祖籍是福建厦门,生于1917年,幼时随父亲侨居菲律宾马尼拉市,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回国到上海求学,八一三事变发生后,转广西南宁中学就读,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于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遵照组织安排,参加国民党桂系部队学生军来到安徽。1940年春,奉命撤退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随后调任六合县民政科长;同年年底,又调任盐阜区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八滩区区长。

杀害陈振东的凶手之一,就是他的通讯员、区队班长李学正。这个李学正,是匪首顾敦扬安插到八滩区公所的内奸之一,代号叫“地皮蛇”。

李学正跟陈振东当通讯员已达半年之久,因他伪装积极进步,颇得陈振东的信任。

这天晚上,李学正从外面回来,说是离工地不远的“八大家”有情况,自告奋勇,前往打探,陈振东信以为真,未觉其中有诈。等到陈振东上床睡觉了,李学正却突然返回,凶恶地对准熟睡中的陈振东连开两枪。旋即有十多名武装匪徒,蜂拥而入,将陈振东捆绑起来。

到了这个时候,陈振东才知道李学正已经叛变投敌。同时被捕的还有同室、对榻的阜宁县民运科科长于欣。

此时,陈振东已经重伤在身,被捕后面对匪徒的酷刑,仍然英勇不屈,双目炯炯地对匪徒们说:“要是杀害我,请带我到海堤上,我为筑堤而来,今为堤死,何憾!”

穷凶极恶的匪徒,把他拖到千秋港的海船上,用遍了各种刑罚,陈振东始终未吐露半个字的机密。顾敦扬见实在没有办法能使陈振东低头,就凶狠地剁去他的双腿,然后将其沉入海中。陈振东被害时年仅24岁,同时遇害的还有于欣科长。

陈振东蒙难处的滨海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就在该地创办了一所小学,命名为振东小学,后政府又将该地命名为振东乡,直至今日。

7月31日,捍海大堤全部工程宣告竣工。它北起滨淮乡的头罾中山河口,南至振东乡的扁担港,贯穿今日之滨淮、滨海港、振东等三个乡镇,全长90余华里、底宽21米、高7.8米,坡比2∶3。巍峨的捍海大堤,宛如一条黄色的巨龙,横卧在海岸线上,以它那坚实、宽阔的胸膛,将冲天的海啸抵挡在堤外。与国民党韩德勤省政府修筑的海堤相比较,高度超出了三分之二,长度超出了十分之三。就在大堤竣工的第二天晚上,新的大海啸突然席卷而来,水位比1939年的大海啸高出20公分,时间亦延长20分钟,可新堤高大坚固,虽屡经冲击,仍稳如泰山,岿然不动。看着昔日汹涌无羁的海浪如今驯服地从脚下乖乖地淌过,黄海之滨,万众欢腾。人们以狂热的笑声,庆祝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一大水利建设工程取得全面胜利,赞颂抗日民主政府为人民群众利益而作出的巨大贡献,从心底发出了对新四军、共产党的赞叹。

整个工程计花费国币51.87万元。这项公债支出,由县税在第二年全部还清,这就使得各界人士更加信赖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民心尽归。

在国难当头、海啸肆虐之际,一道解阜东人民于倒悬的势若长城的捍海大堤,在短短的两个多月中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社会进步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不得不惊呼:“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了铭记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恩德,阜宁沿海各界人士一致认为,这道海堤堪与宋代苏北范公堤相提并论,特决定效法过去的范公堤一类的古题名,把这道海堤以黄克诚师长之姓命名为“黄公堤”。黄克诚将军却坚决不同意,他说,宋县长既能代表人民政府,又是共产党员,还能代表新四军,也是修堤的大功臣,以他之姓命名最为合适。于是,由爱国人士、开明士绅杨芷江撰写碑文,著名书法家何冰生书丹,顾汝磊篆额,汪周(汪继光)刻字的一块记载着共产党和新四军丰功伟绩的《宋公纪功碑》就竖立在了大堤上,也永远竖立在了盐阜人民心中。

宋公堤不仅使大海安澜、百姓安居,更遏制了国土内蚀,保住了由此而外的12海里内大片领海。

大海堤的修成,阜宁全县人民无不拍手称快。东部沿海乡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家园,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外出逃难、逃荒的人家纷纷回乡,从事改水治土、种粮、植棉,捕捞鱼虾、兴办盐场。宋公堤的筑成保障了沿海地区上百万亩土地和广大人民生命财产不再遭受海潮、海啸的危害。

从南到北一条龙,

挡住咸潮浸阜东。

从此没有冲家祸,

每闻潮声思宋公。

这是一首当时到处传颂的民谣,是沿海百姓对八路军、新四军修筑海堤的赞扬与褒奖。

那些原本就积极支持修堤的社会进步人士,更是感佩。杨芷江老先生亦献诗云:“范公已往宋公继,拜罢先贤拜后贤。”

从此,人们称国民党政府拨款修筑的那道已废的海堤遗址叫“韩小堤”,对黄海之滨飞起的那道长虹,则亲切而又崇敬地称为“宋公堤”。

猜你喜欢

海堤黄克诚阜宁县
大难不死的黄克诚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研究
荷兰小英雄
黄克诚智斗仇敌
湛江开发区硇洲岛联围晏庭段海堤加固达标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浅析
海堤加固技术分析
江苏阜宁:监督收监执行一名脱逃超两年缓刑罪犯
关于海堤施工的质量管理的探讨
黄克诚的围棋人生
发酵床与传统水冲圈模式下猪寄生虫虫卵调查及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