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科学专业的绩效评价

2019-04-02范辉

民生周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督查定量绩效评价

范辉

绩效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要求的政治任务,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开展科学专业的绩效评价,对提升机关工作效率、实现工作任务落地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绩效亟待提升。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国情对政府绩效管理提出一系列要求,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要加强顶层设计,抓紧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使各地区各部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所遵循。

实施绩效管理,以围绕提升站位、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主要目的,有利于促进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优化,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提升,激发干部創业干事活力,保证组织战略目标实现。

强化全程绩效沟通

绩效管理属于从严管理的范畴,部分干部对绩效管理存在认识误区是正常现象。因此,要主动沟通,通过解释、宣传、辅导等多种方式增强干部绩效意识。开展绩效沟通与辅导的形式可以是正式、非正式的,也可以是定期、非定期的;内容可以是建议性、鼓励性的,也可以是纠偏性、改正性的;范围可以是全覆盖、分层级的,也可以是抓重点、树一标杆的,实际工作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辅导模式。

绩效管理的各个阶段对绩效沟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发挥绩效沟通在各个阶段的作用,将主管领导与干部的双向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

绩效计划制定阶段,主管领导要与干部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制定合理的绩效计划,主管领导帮助下属了解其绩效计划的目的、内容和意义,有利于下属绩效工作的开展。

在绩效监控阶段,主管领导应扮演辅导角色,要与干部保持及时、持续的沟通,有效地了解其工作情况,以及应对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变化,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改进行为,以保证其行政行为符合绩效计划,提升其绩效。

在绩效评价阶段,主管领导和干部进行充分的双向沟通,共同制定绩效评价标准,是绩效评价有效开展的基础。

在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阶段,主管领导利用绩效沟通帮助下属了解其评价结果,帮助其改正和调整绩效行为,为下一轮绩效计划的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业绩。

完善绩效指标体系

一是聚焦主业制定指标,树立战略导向。在指标制定过程中,坚持研究绩效指标就是研究具体工作,将机关工作与绩效管理同安排、同部署。

在年度绩效计划制定时,突出核心工作任务的战略地位,将上级部署的重点工作纳入年度系统考评,并相应增加分值权重,使具体指标成为全年重点工作推进的指挥棒,确保实施战略绩效管理与机关工作一体运行,同步推进绩效指标落实与重点工作落地。

二是结合实际精简指标,减轻工作负担。指标考评不求面面俱到,务求精简实用,大力压缩常规性和一般性指标数量,对可考性不强的指标坚决不考、对可控性不强的指标坚决不考,对无差异的指标坚决不考。

三是依据定位规划指标,突出动静相宜。机关工作任务部分是年初编制指标时可以确定的,部分是具有机动性、可变性的。建议编制指标时,可以在统一的考核框架、内容下允许差异化设计指标,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变动来编制固定指标与动态指标。

四是统筹规划设立分值,增加指标的公正性。依据指标的重要程度,注重考评分值的均衡化。让不同部门考评评分对横向排名的影响更加均衡,让实现加分、扣分和减分对综合排名的影响更加均衡,避免因扣分力度不同造成部分指标对工作“一锤定音”,让整体工作失去赶超积极性。

强化过程管理

一是实施差异化考评,狠抓考评责任落实。持续优化完善绩效考评的计分方式、规范计分规则,持续健全日常考评机制。严格落实“考核考评者”的工作要求,将“差异化考评落实情况”纳入部门共性指标考核,倒逼考评部门加大对被考评单位的考评力度。

例如,设立“考评差异性”指标,此指标采取基准加减分法进行考评,针对考评结果的差异程度进行相应加分;设置指标扣分数量占比及考评成绩离散度等体现差异考评的考核点,对“微扣分”“零扣分”现象进行考评,确保绩效考评考真、考实、考出差异,深入落实“无差异无管理”的工作理念。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督考合一强化整改。发挥督查督办的推动作用和绩效考评的导向作用。在内容选取上,将上级和本单位重点工作任务纳入“督考合一”管理范围。在具体实施中,用“考”为“督”提供方向和指引,将绩效过程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列为督查督办事项,促进问题整改;用“督”为“考”提供依据和支撑,将督查结果作为绩效考评重要依据,通过绩效扣分倒逼改进提升。

在结果运用上,对督查督办事项明确阶段目标、时间限制和标准要求,结合绩效管理规定进行绩效考评,使督查结果与绩效考核成绩挂钩,进一步强化“督考合一”结果运用。同时,实行绩效改进还原制度,除造成既定事实或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不予还原外,凡是按期完成整改工作的,均按规定给予一定比例分数还原,推定工作持续改进。

优化绩效考核方式

第一,评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减少主观影响因素。定量指标在保证绩效考核结果公正客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政府引进了许多国外及企业的定量绩效考评方法,但定量考核指标并不意味着考核结果必然是公正公平。

一是由于定量评价指标需要满足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及能够被精确衡量等特征,但实际上在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往往会因为忽视很多的定量考核条件,致使看似有理有据的考核指标评价出来的考核结果存在与实际不相符的现象。

二是由于考评者在考评估过程中存在的无法避免的主观性。因此,建议在绩效评估中,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做到“测”在先,重点解决事实判断;“评”在后,重点解决价值判断,真正实现评估的公平正义。

猜你喜欢

督查定量绩效评价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环境保护部表扬强化督查第一轮次优秀团队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开展履职尽责督查 彰显“贴心”民政效应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绩效评价及其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