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对提高大学生心理抗压力作用的研究
2019-04-02张西振聂鹏
张西振 聂鹏
【摘要】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教育上不仅要从知识教学入手,还需要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是一种动态教育方式,锻炼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本文从理论的角度,针对当前高校的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专题的研究,能够对高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拓展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抗压能力
一、拓展训练对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的作用
(一)实现社会需求
在大学教育中,体育教师实施拓展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帮助学生为日后在社会发展打好基础,方便学生日后在社会上完善各项工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勇于接受拓展训练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二)实现品质标准
拓展训练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大学生通过不断参与训练,他们可以更好地磨练自己,在拓展训练中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单项训练,完善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以团体竞争形式的拓展训练,能够增强学生们的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换位思考能力等,個人拓展训练的开展也能够帮助其淬炼坚毅品质,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三)实现适应能力
与拓展训练相比,传统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加规范,学生可以在既定的规则下,掌握训练知识和技能,通过体验锻炼学生的身体,淬炼思想精神。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学科角色。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的方式,全方面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相结合。因此,拓展训练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提高了学生适应力,在体能逐渐消耗中激发个人潜能,实现心态调整,充分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二、基于提高大学生心理抗压力的拓展训练特点
(一)训练方式灵活多变
当前,大学生的拓展训练种类丰富,有些项目也可在雨天、室内、野外等多个地方完成。教师训练中所需的一些设备是绳索、眼罩、呼啦圈、接力棒等。在野外训练时,设备尽量简单、紧凑、安全、节省空间、适应性强,便于各种场地的快速安装。因此可以看出基于提高抗压力的拓展训练方式灵活,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式学习。
(二)项目设计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以提高大学生抗压力为目标的拓展训练,也要注意项目设计的趣味性,为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学习到自己无法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拓展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享受训练的乐趣。例如:野外训练中让受训者掌握遇险生存技能、设置障碍开展团队跑这样的项目,让大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训练项目与生活的相关性、在项目训练中体会到自然之美,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排他情绪与孤僻心理,通过学习增强上进心,并在团体合作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三)安全保障较强
当前,高校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将安全视为培训的第一重要原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始终保持警惕,教师以专业的方式确保每一个细节的绝对安全。每个户外活动的防护设备都使用专业设备,活动的整个过程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安全规定进行管理。因此,当将扩展培训引入课堂时,控制不安全因素,必将使项目顺利进行,可以充分保证高校拓展训练的安全性。
三、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相关建议
(一)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高校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应该加强在项目设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针对拓展训练的实施方案应该更加细化,内容更加紧凑,因此拓展训练也应该朝着德育的方向去延伸,老师可以在训练中讲述有关项目的运动员事迹、与学生观看比赛视频,也可以开发其他团体活动、个人训练活动。
(二)强化高校学生身心健康观念
当前,拓展训练一直受到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影响,因此,体育运动教学的痕迹。因此,拓展训练应该强调“体育参与”“社会适应”,让学生去感受,而并非体育教师去传授。因此在项目设计上应该以锻炼体能、提高抗压力为目标,以强化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长期发展目标。
(三)丰富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内容
虽然我国高校在进行拓展训练时,有着新的素质教育观,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并未显著提高学生身体技能和心理抗压力。因此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针对拓展训练可以多安排几个课时去构建体育课程体系,丰富拓展训练内容。例如:一周一次室内、校内拓展训练;三周一次室外,利用课时开展野外拓展活动;联系当地的拓展训练基地,安排多种项目训练。从而充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结语
高校实施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动态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身体技能、心理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让拓展训练与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更加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积极品质,充分提高学生抗压力,为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孙玲,王峰.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项目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的差异性[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01):54-57.
[2]廖雪霏.拓展训练对高职生职业心理能力的影响分析[J].职教论坛,2013 (17):71-72+75.
[3]宋齐明.校园与工作场所:关于本科生可就业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4]岳欣.论参与式自我心理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8,7 (2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