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发展对艺术的影响
2019-04-02郝瑾
郝瑾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对艺术有着较大的社会化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和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在社会文明不断健康发展的今天,让人们以怎样的眼光去欣赏辨析这些艺术形式,本文努力通过对主流艺术与大众消费文化、时尚文化和前卫艺术的辨析,旨在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时尚文化,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更加享受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时尚文化:大众消费文化:前卫艺术;波普艺术;艺术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审美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可以说社会对艺术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这就使很多高雅艺术必须要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我们强调艺术的升华、调节、审美作用有益于社会之时,还会发现另一种社会功利性需要,一种借艺术之名的社会行为,一种以艺术为载体来满足各种欲求的方式。它们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我们如果认识到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需要,是才智创造的产物,就应该有自己合理的选择和取向。本文通过对主流艺术与大众消费文化、时尚文化和前卫艺术的对比关系去认识社会对艺术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活、情感、审美观的影响,在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同时,对时尚文化有一个正确的制约和认识。
一、大众消费文化与波普艺术的启示
在政治和经济这两种不同社会化力量之间,人的意欲可能被异化为不同的状态。现在,很多人已经理智地认识到,艺术服务于社会应该更多着眼于人类的根本利益,但是也有人在坚守自己认定的艺术纯正和本体的社会功能,一种是在原有社会基础上的艺术体系,它仍然代表着艺术界的主体,是职业化、半官方性质的国内艺术的代表者。它的存在使人想到有组织的美术展览、演出、评奖,想到艺术院校的正统教育,想到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流地位。另一种是并不依托现有艺术体制的大众消费文化。它同商业社会的联系多于同专业体制的联系,它不受艺术理论的标准约束,也不服从现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受欲求和利益的驱动,满足各种非理性的需求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一)大众消费文化的商业性和世俗化
为了迎合大众需要,大众消费文化瞄准了人欲的软肋,它即是适应了也并满足了种种非理性的欲求,可以说是精心制造精神幻觉和虚拟现实,让人沉迷在其中;它遵循享乐主义,让人追逐到了眼下的快感。弗洛伊德所担忧的文明发展与人性的心理冲突.似乎借此得到了缓解。大众文化在诱导欲望、制造幻想、影响生活方式,大众消费文化正是要催生各种欲望:享乐欲、表现欲、消费欲。它着意感官刺激,煽情助兴,为生活涂抹着艳俗的色彩。丰富的消费固然令人向往,享乐也不应该是贬义词。
(二)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波普艺术的多重意义
从作品和美术欣赏的角度来分析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波普艺术具有独特意义。波普艺术的命名来源于“流行艺术”,但多数波普艺术家都不承认波普是流行艺术。波普艺术以反主流文化的面目出现,与同时代的各种现代艺术也有很大的不同。波普艺术在努力打破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努力消除艺术中的高雅、低俗之分,开辟了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艺术走向。
把波普艺术结合到大众消费文化的背景中来看,标新立异具有“变换口味”的价值。大众消费文化的艺术态度千差万别,其中多变的形式和通俗化、大众化倾向具有积极意义。波普艺术直接介入百姓生活、生活方式和人的感情,贴近生活感受、正视人的欲求,对社会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它把民间的世俗、情调、幽默进行加工之后又重返民众,大众消费文化是使艺术重返生活的有效途径,没有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雅面孔。
二、流行时尚的社会心理分析
(一)流行时尚的形成
时尚的含义与定义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基础之上,它是受商业市场或文化市场更新换代的利益而驱动和产生的,其时尚变化的心理来自求新、求异的本性,这也是一种“喜新厌旧”的心态。无论对于生活方式还是视觉形式,历久而令人生厌,就像吃菜需要换品味,穿衣服需要改变样式一样,都是天性使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心理需求的变化周期也在缩短,这是时尚变化的心理基础,并不是驱动时尚流行的直接动力。
时尚流行往往具有社会的诱因,需要借助社会的影响。重大的社会变革,重要的社会事件以及某种社会思潮的兴起,都可以成为时尚流行的诱因,时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同意识形态有一定关联,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更多地受到经济发展活力的影响,尤其需要借助现代大众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时尚流行起来十分迅速。
(二)时尚流行的性质
时尚的特点是标新立异,是变换品味,它与艺术规律和审美观念没有多大关系。对时尚的附和与模仿,来自一种想融入社会潮流的意识。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有时表现为盲目的趋同性。时尚的推行者喜欢标榜个性追求,实际情况往往是在潮流中淹没了个性。在社会因素的强势影响下,艺术规律和审美原则显得苍白无力。为什么去年流行红色、今年又喜爱蓝色呢?在时尚的背后还有经济原因和审美习惯问题。生活时尚的创造者要促成产品更新换代,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又会制约时尚变化的幅度,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关系,也是商业设计、装潢设计必须处理好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为适应社会需要必须把握好的分寸感。
(三)流行时尚的周期和预测
影响流行时尚文化周期的因素很多,由于商品流通领域和传播媒体的快捷,流行的周期正在不断缩短,一个偶然的原因有可能促成一起時兴,时尚走向常常令人眼花缭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人的心理特点和相应的变化规律中,找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规律。一种流行式从兴起、盛行到衰落,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影响周期性的外在因素很多,其中有两点相对稳定的因素:一是从新鲜感到厌倦心理的变化过程,二是在变换过程中的螺旋式发展规律。一般认为心理变化的周期和流行的性质朝反向变化的规律是相对稳定的。预测时尚的依据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国内外的社会影响以及生活方式、民俗、经济、文化的影响。此外,现代科技中的新产品、新工艺也会对时尚产生直接影响。二是鉴往知来,分析历年的流行记录和时尚资料,根据形式变化的规律,推测出可能出现的流行趋势。这种推测的依据主要是心理变化周期和形式反向变化的规律。三是对具体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专业分析。对时尚产品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而言,市场定位的专业分析,是预测时尚和制造时尚的重要内容。时尚艺术的创造和时尚设计不是有意为之的观念更新,也不是脱离实际的奇思妙想,而是要认识时尚的本质,通过对社会因素、审美心理和形式流变的规律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拿出务实性的方案。
(四)时尚现象的社会意义和启示
认识和评价时尚,不是依据什么哲学原理和艺术观念,而是价值判断的立足点,是社会与大众的最终利益。异彩纷呈的商品世界,是艺术的用武之地。时尚创造了商业文化的繁荣景象,这种繁荣开创了新的生活内容,同时也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域。尤其是对设计艺术、工业设计来说,设计方案的适用性是第一位的,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一方面,时尚会冲击陈旧的模式,促进新陈代谢。另一方面,时尚流行并不一定遵循美的规律,流行的原因也不一定是因为美观。流行的特色是新异,是与以往不同。在形形色色的时尚中,有许多虚张声势、矫情做作的东西,与艺术的赏心悦目、益人心智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三、前卫艺术的变异与社会异化
在艺术评论和时尚的话题里,经常出现“前卫”一词,有人把现代派中的达达派、未来主义、波普艺术称为前卫艺术,而实际上前卫同现代、后现代的关系从来不曾清楚过。前卫是对某种艺术倾向的泛指,相比那些名不副实或名过其实的各类“主义”“流派”来说,前卫还算一个更能概括某些共同特点、更为通俗的称谓。前卫艺术“冲锋在前”,表现出独特的社会倾向,它具有新潮色彩而又不入大众通俗之道。同在前卫的旗帜下,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甚至还相互矛盾。前卫艺术不是具体的艺术流派,没有统一纲领,也不是特定风格的类别。前卫艺术反叛传统观念,更侧重于冲击现有艺术体制。在西方,与其说先锋艺术是一种艺术方式,不如说是一种反对现有文化中心的生存方式。前卫艺术是在颠覆传统艺术观念,不如说是在颠覆艺术本身。如果从艺术规律来分析前卫艺术性质,会令人瞠目结舌,对这种松散、混杂、不断变化的现象去做精细分类和艺术考证也会收效甚微,分析它的社会性质和心理基础才是有效的途径。这是社会意识的产物,把它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商品经济的背景中去讨论,更有利于认识其本质。
艺术行为与社会生活分属两个领域,界限清楚。前卫艺术在努力打破这个界限,让艺术直接成为社会行为的载体,力图突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这样势必導致脱离艺术自律的范畴。传统观念认为,艺术的功用是创造心理和谐与审美愉悦,是对人与社会的缺失之处进行修复、补偿和调节。激进的前卫艺术论者则认为,这种社会配角所发挥的间接作用是微弱而有限的,面对人生的压抑和社会的制约,要高扬抗争的大旗直接介入社会,而在社会的压力之下,又会呈现出扭曲、非理性的、离经叛道的特点。同在前卫艺术的旗帜下,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社会观念和共同艺术追求,不同的个人素质,决定了不同的表现。然而,他们都会面对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社会异化问题。前卫艺术的非艺术倾向,正是多种社会异化作用的综合反应。这些无法在艺术规律中得到解释的现象,可以在社会心理分析中找到答案。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正是把目的和手段颠倒了位置,背离了有益于人与社会的最基本要求,艺术家则把这种变异转为一种扭曲的艺术表现形式。
为什么艺术要贴近生活?不但是因为生活比艺术更重要,还因为艺术感受和艺术形式均与生活紧密关联。美术的视觉心理效应源于生活感受,美术形式独到的表现力也是生活积淀的结果,艺术与生活有不解之缘。根据生活的需要来确定艺术的内容和取向,比根据某个观念诠释艺术、比引经据典的考据更为有益。对艺术的优劣之鉴取决于人与社会的良性需要,避开这一点来谈论艺术性质和观念创新,就会像天外来风那样无着无落。艺术影响要对人欲保持一定的距离。正视人欲不等于纵欲,对待欲望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升华、平衡、转移,另一种是放纵、激发和宣泄,不同的方式会对人与社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在感官和心灵之间,在放纵与制约之间,在个性和社会性之间,在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之间、做出适当调节和平衡才是艺术的正确选择。物极必反,以一个极端来代替另一个极端的行为是有害的。时尚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很难划出确切界限。在被视为时尚文化的艺术作品中,良莠并存,其中不乏富有特色的优秀作品,因而去劣存优,不断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鉴别能力,才能够真正地享受到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才能够感受到艺术真正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汤因比.艺术的未来[M].王治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