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4)

2019-04-02周万连

科技传播 2019年5期

摘 要 文章作为笔者新量子力学概要[1-16]的补充(1),主要根据新量子力学概要之理法及论据,又试推导出了量子引力常数。这对于量子力学的研究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文中并根据,新量子力学概要之量子相轨道能级层图[16],及宇宙静压力带来的凝聚态化[16],及已故张首晟教授之拓扑绝缘体理论,及新量子化学,展望未来,认为量子力学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 准聚变;量子引力常数;静压力与晶格化;凝聚态与拓扑绝缘体

中图分类号 O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0-0174-03

1 概述

本文是对笔者新量子力学概要[1-16]的补充(1)。文中共分5个问题。第1个问题,论述了强核力与电磁力统一的可能性。并对某些原子内,中子数量多于质子数量的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第2个问题,试推导了量子引力常数。第3个问题,继续论述了,笔者在[15]中论证的宇宙静压力,推导出宇宙“圆和点”,即晶格化的圆和点,即凝聚态的形成原因。以及圆和点之间存在的联系的纽带。第4个问题,则是根据笔者量子轨道相位图及凝聚态的成因,及已故张首晟教授的拓扑绝缘体理论,笔者大胆展望,量子物理、量子化学,即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100多年来量子力学传承发展、成长壮大的收获期,是全体科研、科技人的努力奋斗结晶。第5个问题,是关于新量子力学概要中,宏观计算的再论述。笔者衷心希望,文中所述内容,有幸能对量子力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2 强核力与电磁力统一的可能性及其有关问题

2.1 夸克的章动与电子序数的异动的一致性

笔者在系列文章续(3)中,(见[6]),论述了,由于反射带和跷跷板效应的双重作用,形成了夸克。当电磁力异乎强大时,夸克必产生章动,随之喷射胶子。现在看来,夸克产生章动,即核反应,就是由于电磁总序数的反应,产生夸克的章动(见[16]).也就是说,夸克胶子的章动,与电磁的总序数的异动是一致的。至于夸克的正负,那是由反射带造成的。反射带如电容器,反射带两边,必然是一边正电荷,一边负电荷[6]。反射带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从月亮对地球的潮汐引力,就可推测出。

2.2 强核力如何以电磁力能级计算

从核的裂变和核的聚变一节[16],可以看到,强力的计算,只要在0-7的能级中,或1-7的能级差中,乘以原子总序数的最大者,就是裂变或聚变的能量。而裂变是一大一小两个,且不大于原元素的序数。而聚变是一个,且可以上推到顶。因此,显而易见,聚变的能量要大于裂变的能量。

2.3 從质子电子的质量差看分数电荷和分数能级

我们知道,质子是由2个上夸克+2/3×2=+4/3电荷,和一个下夸克-1/3电荷所组成。从夸克电荷的这种分布,就可以看出,质子和电子的能量就不在一个数量级。另外我们知道,质子的静止质量是电子静止质量的1 836倍之多,而质子与电子的电荷大小相等,极性相反。这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质子和电子虽然能量质量不同,但在相互作用中,存在能量互导[16],表明二者在一瞬间,又一个一瞬间的互导中,产生过中和,而中和的额度即1/137[16]。这期间二者平起平坐。即本系统与外系统在相互作用的一瞬间相中和。另外,我们看一个数据,1/137中的137×13.6ev=1863(13.6ev是氢原子的电离能)。前面已经说过,质子的静止质量是电子的静止质量的1836倍,而这里137显然代表元素序数的极值,1836与1863如此相似,难道是巧合吗?现在再论“夸克”的分数电荷,应该就是,质子和电子相互作用的比值,即原子系统全互导的比值,是保持原子内的稳定的最低比值,即本系统和外系统能量的最高比值.否则,核内能量就处于空虚状态.参看[16]。是跷跷板效应和原子内潮汐运动的反应[3]。从137这个元素序数的极值来看,原子中的“分数能级”,应该说也与上述分析是一致的,即原子系统全互导的比值。

2.4 核内中子数大于质子数意味着什么——准聚变

我们知道原子内存在着分数能级,如果核内达不到整数能级的聚变,那么就有可能形成分数能级的聚变,而聚变的产物就是形成中子。因为原子内没有可能增加新的壳层,因此,就以增加中子的数量来过渡。这同样也使核内质子的能量大增。此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准聚变。而用中子轰击铀核使之裂变,其实就是上述情形,即先聚变,然后再裂变。

3 关于量子引力常数及电磁力和量子引力的形成机制与区别

3.1 量子引力常数

笔者在[14]中,论述了当原子中的电子的能量,从能级1跃迁到能级2的时候,其轨道近日点在0.801×10^-19c,远日点在3.204×10^-19c处。波动范围,远日点在1.602×10^-19c~3.204×10^-19c之间,近日点在0.154×10^-19c~0.801×10^-19c之间。其自引力在1.602×10^-19c~0.801×10^-19c的矩形面积内。我们就取其近日点零点能0.154×10^-19c,和0.801×10^-19c的比值,约等于0.1923为量子引力常数。为什么要选取近日点的比值作为量子引力常数?这是因为,近日点代表坐标X轴,主表外系统,亦即表示本系统Y轴对X轴的最大控制力。另外,还可以看到,电子的电量1.602×10^-19c/0.192 3=8(约等于),这就是电磁力与量子引力的比值。同时也符合立体体积,直径增大1倍,体积增大8倍的关系。亦即电子轨道跃迁时的进动率。同时量子引力与电磁力之比为1:8,是否也意谓着原子壳层,即元素周期为0-7个周期呢。也就是,超出8周期的范围,原子的引力就要裂变,亦即电子就要电离呢。

例如,地球电离层的高度最高1 000千米。表明这里地球电场强度最大。同时,我们知道地球轨道高度200千米时,轨道速度最大,为7.8千米/秒。表明,这里地球万有引力最大。那么1 000千米×0.1 923=192.3千米,约等于200千米。因此,量子引力常数得证。这里量子引力常数还不完整,还应在上面计算中,算上相对性的宇宙常数W±(即万能比值,见[2,15])。

3.2 量子引力和电磁力的异同

量子引力和电磁力都属于笔者论述的能-轨力[12,15].但量子引力主要表现为谐振子作用双方的轨道力(圆形、椭圆形、和同心圆轨道)。而量子的电磁力,主要表现为,以左手定则为特征的±90°和±180°的相位角轨道,即典型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模型的轨道[9]。二者都是同一种光子的媒介作用,但表现形式不一样。也就是说,量子引力場和电磁场是同时发生的。而且,两个不同的场都有自己的多能级,每个不同的能级都有自己的量子引力和电磁力及其轨道。

4 宇宙面面观

笔者在[15]中,论证了宇宙的静压力。即当能量相互作用中,角速度受阻时,半径向外伸展,所受到的反射力和折射力,就是静压力。正是这种静压力,使宇宙产生晶格化,即凝聚态。再加上能量传导3部曲[14]中能量传导方式的作用,宇宙就旋转起来了,且越转越紧,形成圆和点状物。能量小的就首先被卷在里面了,然后,再从里向外跃迁。这也正是“能级相互作用及能级坐标”的起源,也正是“地震”的起源。另外,这种静压力,实际就形成相应的斥力,这种静压力,也是圆状物和点状物的组成部分和联系的纽带。所以一份一份的能量,就是靠这些纽带联系着呢。不然,就如同一盘散沙,且,既不会旋,也不会转,成为死寂的宇宙。

5 量子力学收获期的来临

在[16]中,笔者的量子轨道相位能级层图,表明量子力学的4个量子数的合理搭配,将会呈现出丰富无比的资源世界,各种新资源,新材料将层出不穷,而且一定不要忘记,角速度封为0时的反射、折射现象,那是新材料凝聚态的万花筒呀!这里,已故杰出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的拓扑绝缘体,给我们做出了典范。这就是×形±90°±180°的叠加体的整体再现。即表层+90°易电离而导电,里层±180°和-90°,是多级能级差的叠加,表明里层核控力强,本系统占优,因此不易电离,表现为绝缘体。总体表现为拓扑绝缘体。

而超导体铜氧化物从另外的角度告诉我们,铜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ds区,ds区是±90°的对称关系。此处,既易于电离,又处在坐标X轴的最高能级。因此,既有s区的特征,又具有手征态的特征,因此,只要条件相合的时候,就很可能发生电离效应。而氧元素处在X轴的低能级,即元素周期表的p区[16],因而具有±180°的手征态特征,相对于Y轴,即相对于本系统来说,其既具有较强的依附性,而又具有玻色子无限叠加的活泼特性。因此,铜氧的化合,其叠加性质,不仅易于电离,且具有极强的隧道效应。因此,在粒子数反转方面极强(即手征的无限叠加态),当温度极低时,手征态变成库珀对,即成超导态。参看[16]。至于其抗磁性,那是手征态的特性所使然,这手征态,就好像给其加上两块相对在一起的马蹄形磁铁[16],所以,其显抗磁性,那正是±180°的能级差的相互作用所使然(这同时也就证明了笔者[16]中,实现冷核聚变的方法是正确的)。

6 宏观宇宙的计算再论

笔者在[16]中,曾简单论述了宏观宇宙的计算问题。现在再补充说明一下。首先,比照原子的坐标,确定宏观场的能级,然后,用三合一量子轨道方程去计算[16]就可以了。即以泡利不相容原理模型为基础的坐标系统,完全适用于宏观宇宙。是统一的坐标模式,不存在2个执行标准的问题。比如在有限范围,那首先确定坐标,比照原子坐标,划定能级度数。再确定作用双方的位置和能量。其所在位置度数就是相应X、Y轴上的度数能级,作用双方这两方面都确定好,就可以用三合一量子轨道方程去计算了。如果作用双方一个已知,一个未知,那就先以已知为主,再设法确定未知。总之,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充分,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顺利进行。我们从上面3.1中量子引力常数的证明,就可以作为参考。

7 更正

笔者的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3)[16]中,174页,倒3行,0-90°为第一相角,以+90°确定。0-270°为第二相角,以+180°确定。其中,0-270°,应为:270°-360°。其他不变。特此更正。由此,给读者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参考文献

[1]周万连.宇宙膨胀和能量守恒问题[J].科技传播,2013(22):152.

[2]周万连.续论与连带性能量保留即能量不守恒有关的几个问题[J].科技传播,2014(3):111.

[3]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J].科技传播,2014(12):162.

[4]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J].通讯世界,2014(12):224.

[5]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2[J].通讯世界,2015(5):196.

[6]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3[J].通讯世界,2015(7):279.

[7]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4[J].科技传播,2016,8(4):103-104,113.

[8]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5[J].科技传播,2016,8(17):128.

[9]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6[J].科学家,2016(13):12,31.

[10]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7[J].科学家,2016(15):2-3.

[11]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8[J].科学家,2016(17):17-19.

[12]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9[J].科学家,2016(18):3-5.

[13]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0[J].科学家,2017,5(3):22-23.

[14]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1[J].科学家,2017(19):92-95.

[15]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2[J].通讯世界,2018(2).

[16]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3[J].科技传播,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