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题材专题片《甲午推想》在创作中的创新

2019-04-02崔笑田

科技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新过程方法

崔笑田

摘 要 八集系列专题片《甲午推想》是北京电视台《军情解码》栏目为了纪念、更重要的是反思120年前对于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海战——甲午海战,而特别制作的系列专题节目。节目组邀请权威历史专家萨苏、陈悦,军事专家张召忠,房兵,通过讲述甲午战争史上那些“改变历史的时刻”,揭开甲午战争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同时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辨,望古思今,以其为鉴。

关键词 历史题材;创新;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0-0169-02

在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之际,《甲午推想》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创新,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和媒体同行的好评。回想整个的创作过程确实值得总结。

1 系列专题片《甲午推想》创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创新

《甲午推想》不是对甲午战争的简单重复,而是让今天的观众,从120年前的战争对垒的双方细部着眼,从历史真实着眼,让我們重新更加深刻地审视这段历史。

针对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军情解码》栏目的编导们在创作过程中翻阅了很多的历史书籍,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所有创作人员一遍遍的问自己,当年的北洋水师,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日本当时根本排不上名。但北洋水师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最后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我们为什么失败?我们为什么败得那样惨?那场战争对中国后来几十年有什么影响?那场战争对我们的今天有何借鉴?中日两边有关甲午的书籍、后人拍摄的影视作品很多,大部分都站在自身的角度如实地记录了当时历史的事实。

如何从大量的资料中分析出“强大”的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如何让观众从战争对垒的双方细部着眼,从历史真实着眼,让我们重新更加深刻地审视这段历史?这是《甲午推想》创作中需要创新手段才能解决的问题。

2 《甲午推想》创作中做了哪些创新

2.1 角度创新:带着问号创作,一次次“假如”引领观众的思维穿越时空

2014年,习总书记提到甲午时曾说过,“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习总书记忧思深远的讲话,发人深省。

《甲午推想》采用“假如……”的方式,不追求大而全地总结介绍战争全过程,而是从不同切入点、不同视角对既成结果进行反思、辨析,力争从中探寻到具有规律性和现实借鉴意义的观点,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角度呈现这场改变了近代中国发展历程的战争。

八集系列片《甲午推想》不是简单的甲午战争的重复,而是对历史的敬畏,是思辨,是我们从这段历史中思索到底要获得什么。采用“假如……”这样的方式,给了普通观众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高度。

系列片《甲午推想》八期题目分别为:第一集:假如清军炮弹全部炸响。第二集:假如日本没有情报。第三集:假如北洋水师不采用雁行阵。第四集:假如李鸿章没有犯错。第五集;假如没人临阵脱逃。第六集:假如援军都到位。第七集:假如清廷拖下去。第八集:甲午,没有假如。每一集都采用这种设问的方式。

比如第一集:假如北洋水师炮弹全部炸响?

在120年前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惨遭败绩。曾有史料称,是因为战斗中“北洋水师的很多炮弹不能炸响”导致了舰队惨败,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丰岛海战中,日本主力舰吉野号曾被北洋水师一炮击中心脏部位,但为何炮弹却没有爆炸?假如清军的炮弹都能炸响,北洋水师真的有改变历史的机会吗?

比如第五集:假如没人临阵脱逃?

临阵脱逃,乃兵家之耻!但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清军在战场上却接二连三地出现逃兵!叶志超与方伯谦,这两个并不是主宰战争胜负的人物,是如何直接影响了战争的成败?假如他们没有在陆、海战场上先后逃跑,整个甲午战争的局面会不会有所改变?

每一集不仅题目采用设问方式,就是节目简介、甚至节目呈现也都采用设问的方式,通过在甲午战争历史中众多的内容一点点抽出线索,就像拨开尘封久远的历史真相,让观众在思考中得到答案。

2.2 小切口、大主题

巧妙的策划最为集中的表现在“小切口,大主题”上。《假如清军炮弹全部炸响》《假如北洋水师不采用雁形阵》等,都是选取大事件进程中的历史细节,从历史的具象开掘历史的深度与现实的警醒意义,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但是对细节背后的意义解读,层层展开,理据鲜明,具有相当深刻的历史认知,极具感染力,也极具说服力。在《假如没人临阵脱逃》这一集中,从军队建设、战斗意志、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揭示出历史没有假如,临阵脱逃是必然,况且甲午之败,哪里是几个逃兵能左右的。同时,也极具现实意义地指出了贪腐与战斗意志消沉的关系。国运衰微、战场溃败、民族危难的背后,都有清朝晚期陈腐、贪腐、腐朽的深刻烙印。在《假如李鸿章没有犯错》一集中,通过一系列事件和文献记载的分析,指出国家战略的错误、作战决心的缺失,由此可见,即使李鸿章不犯错,也根本无法扭转战局。修修补补、搞点洋务,充其量不过是困境下的一种应激反应,没有变革制度的勇气、没有完整的现代化进程、没有决战决胜的意志,失败早已注定。

系列片《甲午推想》从一个个局部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入手,透过制度、战略、文化、社会、思想等多重视野,揭秘甲午战争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进而形成对战略全局的分析,得出有益的战略警示。这样的文化信念、文化理想以及价值坚守,正是电视媒体的平台功能、平台价值之所在。而这样一部具有内在精神品格和思想穿透力的作品以沉着、大气、深邃、厚重的方式,让被纷杂信息裹挟的人们有了沉淀和驻足的机会,进而进行历史性、集体性、时代性的思考,稳固民族富强、制度进步、国家强盛的坚实坐标。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哀痛,也催动了民族的觉醒。两个甲子之后的今天,《甲午推想》从新的视角和新的高度,给民族的历史思考提供了新的视野,使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剧,以古鉴今,居安思危,增长战略智慧,看清历史走向,坚定信念,强国强军。

2.3 形态创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段

系列片《甲午推想》始终将讲述空间还原成为历史现场,让讲述人“穿越”成为“历史现场中人”,让讲述部分变得有如身临其境、扣人心弦。

节目拍摄制作过程中,北京电视台制作部等技术部门全程跟进,与内容创作高度融合,比如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段,通过蓝箱虚拟技术在演播室还原甲午海战时期关键节点的各种场景,详实的史料再现,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讲述人在重新构建的历史场景中讲述,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与历史上的那一天、那一幕,“零距离”触摸的感受。让普通观众无障碍理解历史概念和严肃命题,消除了当代和历史的隔膜感。

另一方面,在大场景中,实地拍摄旅顺、刘公岛等部分海战遗址,挖掘那些让人产生回味的细节:北洋海军曾用过的陈旧炮弹、北洋海军济远舰航行灯罩等等,讲解者就在这真实与虚拟结合的场景中讲述一个一个的假如,让每一个观众身临其境,在真实的历史面前了解甲午失败的根本原因。

3 《甲午推想》创新取得好的收视效果,好评不断

八集系列片《甲午推想》播出后,北京市委宣传部、各级阅评员和许多观众都对节目给与了很高的评价,通过创新,《甲午推想》节目很好的处理了几个问题:

1)处理好了古今的关系。

当下恰逢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且由于日本当局的错误做法导致中日关系紧张,此时策划这样的系列节目无疑具有显著的时效性。

2)处理好了大与小的关系。

节目不但视野开阔,而且聚焦细节,做到了大小兼顾、点面结合。

3)处理好了述与评的关系。

翔实的史实和点睛的评论使得节目叙议交融,有史料、有思想、有情怀。

4)处理好了实与虚的关系。

一次次“假如”引领观众的思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受歷史。既具有感染力,又不乏警醒性,因此可谓创意独具匠心。

参考文献

[1]邹诗颖,章颖.蒙太奇手法在当代城市宣传片创新中的作用[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4).

[2]莫非.试论电视专题片故事化的叙事手法[J].新闻研究导刊,2016(3).

[3]寇棋尧.电视专题节目中故事化叙事及其动因分析[J].新闻传播,2014(14).

猜你喜欢

创新过程方法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