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视听新媒体作品剪辑技术与思维联想

2019-04-02张京

科技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剪辑互联网+思维

张京

摘 要 “互联网+”时代,视听新媒体得到巨大发展,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改变了人类生存的方式和思维。影像是记录和让人类幻象变成现实的最佳载体,剪辑是影像呈现的最佳技术手段之一。

关键词 视听新媒体;剪辑;思维;AI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0-0052-02

1 概述

“互联网+”并不是单纯的指互联网的叠加意义,而是强调互联网与世间万物、未知领域之间的联系,尤其当我们面对现在纷繁复杂的、变化多端的世界时,媒介变革影响了思维变革,人类进化取决于思维观念的改变,所以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互联网正是技术赋予人类社会最富有想象力的礼物。在这种技术为人类主要聚焦点的发展态势中,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正在改变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具体到剪辑来看,虽然剪辑技术归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互联网赋予电影新的意义,使得电影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目标发生转变。

2 “互联网+”技术给媒介带来的影响

电影从业者不得不在传统院线电影创作技法的基础上,考虑“互联网+”带来的媒介影响,比如网络电影、网络剧和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形态的出现,它们既满足了大多数网络受众尤其是年轻网络受众的需求,更体现出新兴媒介对人类社会的烙印式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电影从业者,确实无法摒弃这种“新”带来的思维方式,剪辑,也因此出现多个新的发展变化。这些新变化存在于视听新媒体环境和视听新媒体视听内容的创作之中。

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与电影工业相关的高科技发展,对剪辑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比如AI新技术的出现,将“人工智能”一词带入我们的视野范围。“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具有类人思维的智能机器人,他们存在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更好的辅助人类的生活,也很可能成为阻碍人类自由进化的绊脚石。AI在诸多电影中已有涉足,早在《黑客帝国》中,人类就可以被默认为穿越在现实与虚拟之间,而同样是基努·里维斯参演的《克隆人》,更是延续了其早期涉足智能科技的传统,将人类精神与克隆肉身结合,将人类大脑与机械骨架结合,呈现出一种略带违背伦理道德的思考性。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无论未来AI朝什么方向发展,在当下或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电影是展示这种智能力量的最佳视听载体,而剪辑则是赋予这种力量呈现效果的最佳技术手段,因此对剪辑来说,AI智能化将给剪辑带来两种可能性:

一是AI将帮助剪辑师完成剪辑工作。2016年,20世纪福克斯运用IBM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Wason)完成了电影《摩根》的预告片剪辑,这是史上第一部有AI系统完成的电影预告片剪辑,被称为首部“认知电影预告片”。Adobe和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图形实验室也运用人工智能系统完成了对话场景剪辑实验,并将完整报告免费公布于世人。由此可知,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电影剪辑的创作之中是不可避免,或许这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就目前的电影创作而言,AI技术应用更多的是依靠对过往电影剪辑创作的“认知学习”而完成,也就意味着AI剪辑创作将不可避免的与历史名作具有剪辑艺术的形式趋同性。

二是AI将取代当下剪辑师的工作性质。虽然这是一件让剪辑师感到毛骨悚然的事情,但是AI的智能发展,已经超过了人类预想的阶段,开始逐渐形成自主发展的趋势。在2018百度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发言中更是提出了“Everyone Can AI”。2018年世界杯中的AI技术的强势介入,尤其是数字化表现和跟踪系统(Electronic Performance and Tracking Systems)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实时导播、剪辑技术在盛大赛事中的崭露头角震惊了电影剪辑创作工作者,一些抱有负面情绪的电影从业者甚至提出剪辑师这一职业将是AI技术普遍应用后第一个失去工作的群體。然而,电影对于创作者和观看者来说都是极具个人主观情感的,惊悚/悬疑类电影更是如此,它通过剪辑建构的视听关系需要被观看者认同,同时由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情感也必须能够准确的传达给观看者,这一直以来都是导演和剪辑师通过实验并反复验证,努力去实现的创作目标。AI剪辑正如前文中所述是源于过往电影创作者作品的分析与学习的,因此有学者认为AI剪辑创作即便成熟,也将仅仅是“产品”化的生产,而非艺术的创作与加工。或许在未来一定时期内,AI剪辑的“产品”化生产将与人类的“人性”表达平行发展,并不能替代剪辑艺术创作工作的工作“机会”。

2)观众成分的转变,影响了观众的观影心理,从而影响视听新媒体剪辑的方向性。按照贡布里希的研究结果,艺术心理最重要的就是创作者和观众的两重维度,对于商业意味浓厚的电影和视听新媒体发展而言,观众的口味很可能在当下是决定创作走向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8.02亿,其中手机用户数量高达7.88亿,同比2017年增长4.7%,占全体网民比例的98.3%。上述数据都体现出“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手机作为新媒体终端的重要载体形式,对人类的影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们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时间段,无时无刻运用手机查看新闻、了解万物动态和完成“娱乐至死”的潜意识意图。而现在的新闻事件,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文字形式,而是以视听化的多样形态给予观众强刺激。我们不是像从前一样阅读新闻,而是观看/收听新闻,甚至娱乐新闻。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事件若以短视频的形态呈现,就要求剪辑师对其进行符合新媒体情境的剪辑,契合短平快的新媒体观看需求。CNN国际数字高级编辑马特·韦尔斯(Matt Wells)就曾提出不同的推送策略将直接影响信息观看者对事件的关注度,也将影响新闻机构的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受众的划分是十分必要的,“每一条新闻通知推送本身都应该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①另外,年轻观众成为网络观众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有了这部分观众的不断聚集,才使得视听新媒体出现更加娱乐化的倾向。这对于传统创作者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车熟路的事情,他们需要从思维创作观念的角度深刻的认识到“娱乐”对于新观众的新影响,以及这些新观众究竟想要什么。当面临多重的选择时,对“娱乐”核心的深刻把控,也就是用具有思考能力的作品抓住这部分观众,用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剪辑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震撼,才是观众心理反过来对创作者的影响。

3)新的剪辑技术可能带来新的剪辑思维,比如“错觉魔幻”的建立。有研究者称,“电影是依靠错觉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媒介,像‘剪接本身就是一个利用错觉把不同时空拍摄的场景与镜头连起来的技巧。透过各种错觉的操弄,电影创作者可以制造出许多特效,早期的梅里爱就是利用剪接去做出角色凭空消失的效果。不过,错觉并不是指被用来做这种显而易见的魔术效果而已,更经常被用来建立剧情里的‘空间。”[ 1 ]所以我们说,进行剪辑观念的革新,需要从剪辑的原始状态中找到灵感。“错觉”,是早期电影工作者进行剪辑尝试的最初心理逻辑,也是剪辑工作从一开始就确立的一种工作原则。当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的发展都从不同角度影响了人类发展之后,我们的思维早就已经发生转变。但笔者想要强调的是,“错觉”的制造,依然应该成为新时期视听内容剪辑的重要原则。不难看出,视听新媒体基于“互联网+”存在,深受互联网这一技术的影响,反过来也刺激互联网技术自身的不断发展变革。从AI等新技术的案例中,我们也可能产生一丝堪忧:AI等新技术的出现,究竟是不是一件利于人类发展的好事?对于人类发展来说,电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娱乐必需品,对于电影来说,剪辑又是一件更为细微的工种。所以说,AI对人类生活的渗透,使得我们不断反思存在的意义,从技术中发现人类的错误、错觉甚至异变,剪辑技术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以及人类心理对剪辑的影响之间的双向作用,也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错觉”与“魔幻”式的思维方式。

3 结论

综上,视听新媒体的出现与“互联网+”思维的发展是并行的、相互渗透的,在两者相互作用中,人类不仅学会了新剪辑技术,更能实现一种对自身的深刻思考,这很可能才是视听新媒体时代的视听内容剪辑赋予我们新的任务和创新意识的实现。因此,在这种对人类自身认知不断加深的趋势中,我们从剪辑引申出诸多对我们自身的思考,人类将借助剪辑这一形态,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联系,也就是从格里菲斯一直延续至今的剪辑发展思路。在“细节”“创意”等剪辑新思维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其实最重要的是“诚意”,也就是人类无关于AI等人工智能、机械剪辑的人性。

注释

①媒体手机新闻推送策略——纽时、CNN、BuzzFeed告訴你如何推送新闻?|德外独家[EBOL].http://www.sohu.com/ a/147325608_465245。

参考文献

[1]许文衡,张凯淯.电影冷知识:跨越银幕之外,我们都想探索的电影制造秘密[M].台北:创意市集出版,2018:79.

猜你喜欢

剪辑互联网+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的项目设计探讨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剪辑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