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仇庆年 千年“国颜”的制造者

2019-04-02扁舟子

收藏·拍卖 2019年2期
关键词:颜料国画技艺

扁舟子

岁末年初的午后,寒意十分明显了,苏州已经飘起了雪。苏轼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仇庆年工作室就离这处著名的风景区仅一步之遥,在虎丘街道办二楼一间屋子里。再次见到这位国画颜料老艺人,上次见面已是苏州博物馆的讲座了。仇庆年十分平和,衣着朴素,戴着老年帽,就像邻家爷爷一样,可以随意轻松地唠唠起家常来。这位非遗国画颜料的传承人,似乎就甘于低调,在平凡中创造千年不变的“国颜”。

五十五载颜料生涯

时光倒流半个世纪,青年时仇庆年与颜料结缘,纯属机缘巧合。

1963年,仇庆年高中毕业,时年19岁。当时,苏州姜思序堂老艺人薛庚耀年事已高,为了传承好国画颜料制作技艺,1964年春,苏州市工艺美术局领导安排仇庆年和另一名学徒进入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生产合作社学艺,师从薛庚耀。从此,仇庆年和国画颜料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谈及缘由,仇庆年回忆道:“当时工作不好找,国家包分配,正好我的颜料厂师傅想找两个学徒,我就去了。手壬艺待遇很低,我没多想,总要有人做吧。”

“这个工作太枯燥,另一名学徒忍受不住寂寞,两个月后就走了。”仇庆年皱皱眉头,显然他对这份枯燥深有体会,他认真地说:“要把矿物变成颜料,十分繁琐,靠人工磨。比如雌黄,每天磨8小时,前后需要20天,除去吃饭、睡觉,剩余时间都在磨了。”

传统国画颜料原料有限,且制作复杂,价格昂贵,并不普及。那时候,仇庆年半天去工坊劳动,半天在技术室学习并进行试研工作。

1965年3月,初出茅庐的仇庆年,研究试制成锡管装中国画颜料,这成为中国画颜料制作的一大突破,弥补了传统颜料不便写生携带的不足,成为学生、初学者的普及用颜料。

仇庆年除了一直从事中国画颜料的制作、研究工作,后来又研制了瓶装广告色颜料、水彩色颜料、软管广告色颜料、水粉画颜料、浓缩广告色颜料、油画色颜料、蜡笔等。他还开发了多彩印泥,以及精制套盒装中国画颜料,使传统产品高档化、书画印泥多彩化。

1975年,为了更好更深地了解画家对颜料、使用上的实质要求,31岁的仇庆年进入苏州市职工大学山水专业学习,体会画家对颜料、性能、胶性、色泽的具体要求,两年后畢业回厂。

“我建议你学画,修身养性,知名画家大多活到百岁。”仇庆年微笑着说。

仇庆年对制作颜料总是乐此不疲,经过努力,试制了色泽淡雅、经久不褪色的新颜料,中国画研究院著名画家黄胄使用后,建议取名“霜青”,受到诸多画家的喜爱。他还为国画颜料著书立说,写了《传统中国画颜料的研究》一书,获业界广泛好评。

2005年5月,原姜思序堂国画颜料企业在《苏州日报》登报倒闭。在朋友的建议下,2006年,仇庆年成立了苏州庆年堂仇氏颜料、印泥研究室,为传统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申报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做了大量基础工作,最终于2017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支持仇庆年的传承工作,苏州市著名山水大家、苏州国画院原院长吴?木,笔题写了“仇氏颜料印泥研究工作室”相赠。

千年不褪色的“丹青”

做了一辈子颜料,仇庆年对传统国画颜料感情最深,每次谈及,他都饱含热情:“传统国画颜料和普通化工颜料我都做过,传统国画颜料需要手工研磨,完全不添加化学物质,不但千年不褪色,反而随着时间流逝而更加艳丽。总体来说,有这些特点:色泽鲜净、细腻腴润、经久不变、多裱不脱,这正是传统工艺最为珍贵的价值。”

仇庆年认为,软管装国画颜料是20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试制出来的。它以化工原料及必需的填充料为主要成分,至今只有近50年的使用历史,颜色留存情况还有待历史的考验。这是绝大多数画家没有考虑的问题。他建议在博物馆的画家、裱画师们,在修复历史真迹时,还是使用传统颜料为妥。早些年,仇庆年路经长沙,去了2000多年前的马王堆古楚墓。辛追夫人朱砂漆内棺有力地证明了朱砂石、石青、石绿等颜料色彩确实能经久不变,同时也真实反映出颜料与使用的发展历史。

仇庆年还特别提到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科院原兰州化工研究所夏鼐先生集列的研究材料证实:敦煌壁画所用颜料中有十一种原料,包括烟灰、高岭土、赭石、石青、石绿、朱砂、铅粉、靛蓝、胭脂,这表明当时人们能掌握较复杂的颜料制造工艺了。

“中科院原兰州化工研究所周国信、夏如蕾等研究人员,在对敦煌壁画颜料进行考察研究时,来苏州调研。他们将因长期日晒雨淋风化而从壁画上剥落下来的青色、绿色、赭色等颜料碎片带来让我看。我将近似的颜料样品给他们,让他们带回甘肃。后来研究人员告诉我说,他们通过先进的光谱色谱仪器分析,证明两种颜料虽然相隔1600多年,但两者的化学成分是相同或是相似的。这又一次证明,从魏晋时期开始,许多天然矿物植物颜料被人类利用。这些颜料历经漫长的岁月而不变色,不能不令人叹服。”仇庆年介绍。

在他看来,中国画颜料的发展过程并没有人记录下来,但历史的遗物比记录更为珍贵。

在古代,画家常常自己寻找原料,自己做颜料,自己绘画,后来才有了分工。“明代苏州能产生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这与苏州颜料制作工艺是分不开的。”仇庆年这样说。

然而,原料产地分散,大多产于边远地区的深山老林之中,需跋山涉水寻觅,殊为不易。仇庆年的工作室摆设着一些原料样品,他介绍,颜料和药材同源,传统颜料的原料主要有矿物、动物、植物等,大多来自自然,如朱砂、花青、赭石、雌黄、孔雀石等,中国画被称为“丹青”,亦由朱砂(红色)、花青(蓝色)得名。

仇庆年又饶有兴致地主动提出,现场演示一下制作过程。他选了雌黄,用榔头敲出适合做颜料的部分,再用石杵研磨,忽然发现,原来平和的面容一下子变得严肃认真。他说,研磨成粉以后,再加水研磨,然后用水漂洗,经过多次沉淀和干燥,做成各色颜料。

站在一旁,心里感慨这太枯燥乏味了。仇庆年解释:“机器研磨有个坏处,只有一种颜色,而人工操作,可以有四种深浅不一的颜色。整个过程大部分须靠手工操作,眼观手摸,对经验和技艺的依赖性非常强,要耐得住性子和寂寞。”

或许是手艺人的本色,仇庆年并不太善于高谈阔论,而是更多聚焦在技艺层面,他说:“当代知名画家都喜欢用我制作的颜料,故宫等博物馆修复古画,都要找我。能运用娴熟的技艺制造出有生命力的颜料,也是一门艺术。”

仇庆年认为,颜色之于绘画,就像音符之于乐章一样,是艺术表现必用之物。同样,中国画用中国画颜料来表现,就像中国曲子用中国乐器来演奏一样,皆是构成中国独特的民族艺术的重要因素。当然,艺术领域的民族性,主要取决于内容和形式,但也涉及方法和工具。

但仇庆年有些忧虑,原料越少越难寻找,费心费力又费时,会使用者也似乎慢慢越来越少了。不知道何为真正的中国画颜料的人也少了,就连一些画了大半辈子的画家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传统中国画颜料。至今是一个面临消亡的“小遗产”。

“小遗产”也要传承

“这门技艺是很稀有的,当然要保护。如今也没有很大量做了,身体不行,原材料也不允许。”仇庆年现在越来越担心传承问题,他曾收过一名学徒,但后来,這名学徒有了更好的机会,就离开了。

谈到此处,他面露微笑,表示理解:“首先要保证做这个工作的人要有饭吃,他有更好的出路,也当然支持。这门技艺在我手上一定要传承下去,我儿子不学,说太枯燥了,还不赚钱,现在我女儿已经立志传承这门技艺。看了《国家宝藏》以后,也有几个人过来学,但我要求他们自己先学会找原料。”有了传承者,仇庆年心里踏实了许多。

如今,仇老已经75岁了,退休也已多年,但他依然满怀热情,奔波于全国各地大学、寺庙、博物馆等,开办国画颜料讲座;对于新闻媒体的来访,基本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和演示;而且,他的工作室还挂着一些中小学生的书画作品,他常免费给苏州当地中小学生讲解这门技艺。当然,政府也给了许多支持,2011年5月23日,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问及匠人精神,仇庆年仅简单说了一句话:“做任何事情,都要态度认真,用真材料,有真技术,三真。”虽言简意赅,却饱含深意。

在《传统中国画颜料的研究》后记中,仇庆年写了许多温情的文字,虽简短却深刻,似乎是他一生的总结和写照。

“大自然赐予人类各种天然之料,经过先人的心,就能做出各色天然颜料。做好颜料是一种文化,传承好颜料文化,先得做人,要经历辛苦、劳累、肮脏与寂寞。”

“慢工出细活,细活需要的是时间。细活出精品,精品需要工匠的耐心。”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颜料是五颜六色的,但一个人只要不贪、不腐、不色,不被社会‘大染缸所污染,保持自己的清白,当好颜料匠。”

“人活在世界上,总得做点贡献,不说流芳百世,也应该做一个不受污染的传统颜料制作传承人。”

不知不觉间,窗外的雪已越下越大,草木已经覆上一层积雪,更添几分寒意。在采访的最后,与仇庆年一同步出了工作室,他表示家就在附近,过了马路便到了。辞别之际,他开心地说:“我成网红了。”慈祥中依旧带着那份坚韧。带着这份自豪,这位老者、老艺人独自远去,渐渐消失在风雪弥漫的街巷中。

猜你喜欢

颜料国画技艺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难忘岁月》(国画)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颜料和水
颜料抹在了脸上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
国画等
颜料打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