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湉: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非遗

2019-04-02雨葭

收藏·拍卖 2019年2期
关键词:匠人工艺传统

雨葭

三街、五巷、一百三十六院,每座院子都巧妙融合了砖雕、石雕、木雕、铜雕、灰塑等非遗建筑工艺……游走其间移步异景,似从古卷中走来,却又有着这个时代独特的印记。600名非遗工匠历时五年,耗资数亿元,“将每一座院子打造成艺术品”。一句简单的描述何其云淡风轻。

当中造院的艰辛繁琐、工艺文化的融合创新、古建精髓的升级打造……让黄恬明白非遗文化的复兴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國人的信心正在恢复,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审美维度,创造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非遗,传于世人。”

传统造园的华丽变身

院街群落间,鸟鸣、风声、溪流……各个院落设计在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别出心裁。高低错落的建筑间,一扇窗,就是一幅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像香洲埠这样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园林于一体,却又能与现代材质巧妙兼容,并不多见。

造园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香洲埠起始于2012年,历经5年时间才打磨成型。半道接手的艺术总监黄活觉得:“最初方案缺少灵魂性的主线。”中国古建筑,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尊贵。不同流派的建筑,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但古时的房屋构造却与现代人的使用需求相去甚远。于是,曾在法国学习造型艺术的黄活在古意中又融入了西方实用主义的气息。

“现代人就应该有现代的思维,用自己的思想去创作,有自己的方式和符号。”从榫卯到短檐,从传统建筑屋项的曲线、利用地势排出积水,到博风板、悬鱼等建筑维护构件,既传承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对自然的尊重,又彰显了当代设计的因地制宜。136栋中式院子,无一重复户型,亦难用一种风格概括,川西的穿斗、徽派的马头墙、海派的红墙不时交错,各异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混搭但却奇异融合,显得恰到好处。

由一张薄纸上的方块图形变成了可触可感的恢弘建筑群,自原道文化立意造院的初始,它就被烙上了强烈的现代美学印记。全国范围内,有像香洲埠这样集大美于一隅的古典院落凤毛麟角,更何况是从专业的审美角度,用非遗传承匠人制作的砖瓦塑造的建筑,更是少之又少了。

“大美无言,立象尽意,”文化大家的院子品位、物心流转的建筑美学,在香洲埠这座建筑大赏的记录下,呈现了一场关于“美”的非凡之境。

三分匠意七分文心

匠意文心,天工筑梦。在香洲埠的原道文化博物馆、国粹馆里,所有的家具、案几上贵重的摆设、墙上的木雕装饰都是出自原道制器。金银平填花丝、东阳木雕、翡翠玉雕、银烧珐琅……在这里,那些濒临失传的顶级非遗工艺犹获新生。

快消时代,非遗工艺在消亡已是不争事实。“非遗工艺能否传世,关键是其延展性,能否嫁接于现代人的生活。”在黄活看来,非遗工艺活化不能只站在工艺美术大师的角度,而必须要站在更高的文化审美层面,以文心引领匠人,否则做出来的也只能是个工艺品,更何谈与时代相容。

“千百年来,中国的艺术品一直都是工匠与文人士大夫一同完成的。文人追求更有艺术内涵的器物,但是缺乏动手能力;而匠人掌握技术,却被文人的审美主导。这两者融合,通过手口相传的模式,不断把工艺往前推进,最终登峰造极,无论是工艺还是美学上,都有着极高的价值。”黄活与这些匠人共事日久,他懂得一个拥有独门技法的大师最想要的是什么——突破自己的瓶颈,寻找工艺制造的另一种可能。而香洲埠恰如其分地完成了两者之间的嫁接,让各项工艺在香洲埠这所“实验室”里产生各种化学反应。

若说收藏古董用于陈列博物馆是属于高山仰止的情怀,那寻访匠人造工艺重器便是脚踏实地的传承了。原道制器除了聘请许多老手艺人来工作,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徒,但他们的双手仅仅用于制造,物件的设计与构造则全部由设计师把控,这也是他们与传统非遗行业制作的区别所在。

“原道文化在非遗活化层面做到动静结合,静是非遗文物收藏保护;‘动则是对非遗工艺传承创新,帮助非遗工艺找到出路。这无疑是与时代在博弈。”黄括如是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兼设计师的黄话,从理念设计到图纸绘制,再到全程监督工匠的制作,一做便是10多年。原道文化采取的是设计师负责制,而非工人负责制。他要在每个细节都陪同、监督匠人完成图纸上的设计,每一个物件都被拆分至许多负责人。所以黄活对院子的一砖一雕出自哪位工匠之手都清楚,也知道一座雕花屏风的花鸟是由谁打磨光滑的。

骨子里的文化担当

身为原道文化的总经理和香洲埠的艺术总监,再没有人能比黄恬更懂得香洲埠传承传统文化的渊源和责任。谈及此,言语间不难感受到他的自豪。

与其他更着重于眼前利益的企业不同,其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立意早已渗于这家公司的骨血之中数十年。“本质上我们是一家文化产业公司。上海世博会四川馆的镇馆之宝——金丝芙蓉熊猫盘,历届深圳文博会、香港文博会的多项金奖都是我们原道文化创作的。公司旗下拥有多个博物馆,还拥有一批继承了中国传统非遗技艺的匠人。正是由于对品质和工艺的极致追求,成都洛带博客小镇在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其外立面、古法施工和传统技术颁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而横琴香洲埠文化中心则是在洛带博客小镇基础上的升级版。”

打造一个平台,让中国传统文化、工艺有安放之处,把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重新找回,把过去魅力四射的生活方式找回……这是原道文化的初哀。目前我国非遗活化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或上有决策想法,或下有非遗工艺,却难有将两者兼并融合的,极易造成活化断层。而黄栝身后的原道文化却把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

匠意营国,这是在为一座城典藏文脉。而对每一个非遗项目来说,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既让文化情怀落地,同时能够自己“造血”存活,都是项目痛点。香洲埠在为城市发展规划做配套的同时,就在着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旅游价值,利用博物馆、国粹馆、大师工作室等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为项目本身和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一条文商旅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庭院深深处,隐见名士往来、峰层汇聚……“文化大家的院子品位”跃然而出。香洲埠已然成为港珠澳的文旅新名片,它所传承的远不止一处院落,更是这个窗口位置中代表中国文化复兴、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匠人工艺传统
一间微型机械工业展示厅,一种匠人精致生活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青年匠人
少年力斗传统
“神级”匠人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匠人?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