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就是寻找自己喜欢的“玩具”
2019-04-02王伟明
王伟明,喜欢自称“乡(香)镇(圳)猪”,一只出生在香港,生活在深圳的“猪头”。微博重度依赖症患者,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硕士专业,非著名企业高管,资深地产营销从业,业余文化艺术爱好者和策划者,任关山月美术馆理事。曾参与促成2016年胡适学生中国文学博士第一人“罗锦堂博士回湘行”人生分享和讲学、2017年央华戏剧“如梦之梦——深圳站”暨央华十周年分享会等。正筹备个人文字合集。
前阵子在长沙策划组织了“长沙礼物当代艺术展”,作为策展人的杜应红先生,问我作为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如何判断和选择艺术品。
那一瞬间,我脑子其实是空白的。
每个人都有爱好,而我的问题在于,爱好太多太广,而钱包太薄。
和那些已经积累财富后将部分资金投入到艺术品收藏的人不太相同,我这样的一种收藏家更像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寻找自己喜欢的“玩具”。
回想自己早年买的艺术品,途径多样,从微博上的艺术家到逛街所见的所谓“眨眼娇”,即瞬间喜欢,不贵的二话不说就拿下了。对于艺术家本身的背景和作品成就,基本没什么深究;实际上,对于真正喜爱艺术的人来说,这个是收“垃圾”的阶段,更大概率地浪费钱,最终书房里堆放了一定数量的這类艺术品,实际上偶尔翻出来看,都搞不清楚是谁家的艺术品,好看但个人风格不足的,如今看来更像是家居装饰品。如果当中有几件作品能够在家里、办公室用得上,或者作为礼品能够馈赠他人,就已经是任务完满。
只愿每个人的艺术爱好之路,这一个阶段不要太漫长。
然后就是慢慢地通过逛画廊和艺术展览,开始积累人脉和认识;这个阶段,有人会因为自己看得多而形成爱好选择的建立;也有人如我依然如广结良缘般,爱好依然广泛甚至是滥。
开始会“百度”一下艺术家的信息,翻阅一下如Artand等平台上的发布和价格,当中大部分都依然不算是最顶尖主流的,只能算是画得不错有一定的认可度和被接受的。
这个阶段,花费的钱开始在少几千到几万块,钱在不知不觉间花了,也是一个蛮吓人的数字。当中挂放在书房、办公室里的一些作品,每一次的四目交投都让我愉悦让我高兴,我想,它们有没有转卖价值都不是最重要的。
我喜欢用这些作品和朋友聊天交流,能够被认可觉得好看的,就是这个阶段的最大成就。或许,偶尔的转卖,不亏钱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在这个阶段期间,会开始认识一些艺术家,除了缘分让彼此交朋友,这个阶段多少能够是“以艺术会友”的。有时候说不定收到艺术家专门给自己的创作,这种情谊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当然,艺术家名气越大,这样的机遇更显得可贵。
很多人最终都是以“价值”来判断艺术品,于我来说,首先要满足我喜欢并竭力想象自己把它安顿在家或者办公室的动力,这是满足自己在先,人家认同喜欢是种自豪感,升值在最后考虑。
诸如我手上有着罗锦堂博士在九高寿阶段给我专门写的墨宝和信函,字里行间是一种跨越年龄的友情,也是让我重新感受一代人的礼节,字画本身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
当然,此收藏阶段有点太随性耗时也是太长,开始做功课进入“不亏钱”阶段,也是我个人艺术收藏路的“迫不及待”。
这大概是我在活动中表达对爱好追求需要保持平常心,也借这个机会给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