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甸野外考察之旅

2019-04-02刘嘉文

生物进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曼德勒雅丹化石

刘嘉文

图1,雅丹那博大学合照

2019 年8 月初,我充满了憧憬、期待和由于初次出国的些许紧张, 搭乘上了由昆明前往缅甸曼德勒的航班。 出行前上网浏览了缅甸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概要, 在厚厚的云层之上闭上眼尽是金碧辉煌的佛塔和一望无尽的湖面。

在几次深呼吸平复心情之后飞机就降落在了曼德勒机场。 缅甸与中国有1 个半小时的时差,当地时间9 点半,机场中有着早晨的活力和喧闹。尽管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但是机场委实不大,而且乘客大都是中国人,机场标示牌上除了缅甸语和英语之外还大大书写着中文。出了机场, 我们见到了早早在门口等候我们的雅丹那博大学的Khaing 教授和Myo 博士等人,半个月前我们还一起在云南出野外,因此再次见面格外亲切。他们的穿着十分传统和正式,接下来的几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缅甸人民的热情好客。

我们一行四人,分别是毕顺东教授、李雨博士、李洪清和笔者,应雅丹那博大学邀请,代表云南大学脊椎动物演化研究院对缅甸几个知名的化石点进行考察, 并商讨今后学生交换培养意向。 雅丹那博大学坐落于曼德勒城郊,Taungthaman 湖(意为"大湖")边,主要面向曼德勒城郊的学生。午餐后,我们一行与雅丹那博大学校长会晤, 随后与地质学院的教工们开了一个短会。会议室提供咖啡和点心,在中国一般都是摆设,出于礼节没人会吃。 Myo 几次热心地让我尝尝看。点心是饺子形状的千层酥,酥皮烤的香香脆脆的,里面的馅居然是咸的,还有一点点葱花味。 虽然中饭刚过不久但我还是把整个千层酥配着一杯咖啡全部装进肚了。

会后我们参观了地质学院博物馆, 博物馆不大,大约是两间教室的面积,里面陈列了许多矿物、宝石、化石标本。 化石大都是从内比都附近采集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的, 包括犀牛、大象、古猪、反刍类等的牙齿和肢骨,除此之外还有腊戍(Lashio)城附近产出的古生代鱼类化石。我们观察并给一些重要的化石拍了照, 商讨了合作意向。

回曼德勒城区的路上Khaing 等人带我们参观了著名的乌本大桥(UBeinBridge)。这是一条1.2 公里长的由柚木板筑成的桥。1857 年,缅甸首都从阿玛拉布拉(曼德勒附近的一个小镇)迁到曼德勒时, 当地市长乌本下令从被拆除的柚木宫殿的碎片中回收木材, 重建成这座宏伟的桥。乌本大桥上熙熙攘攘,桥下许多船夫划着独木舟招揽游客。这里不仅仅是名胜古迹,也是当地居民和身穿藏红色长袍僧侣们行走往返的交通要道。

曼德勒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内陆城市, 位于缅甸中南部, 缅甸母亲河伊洛瓦底江从城西缓缓流过。 这里也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的首都。皇宫坐落在曼德勒市区里,宽阔的护城河包围着皇城,中心的皇宫由柚木建造,漆成红色,主要的建筑顶部描有金边。缅甸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 皇宫建筑风格能体现出浓厚的佛教气息。原始建筑在二战时已经被全部损毁,现在的建筑是缅甸政府1989 年在原址重修的,但当年皇宫的威严和盛况仍能窥知一二。

第二日, 我们驱车前往此行的主要野外考察地——腊戍, 腊戍位于曼德勒东北275 公里处,我们从早上8 点出发,下午将近5 点才到。Khaing 教授带着我们一路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参观了佛寺。 腊戍位于掸邦高原,更加靠近云南边境, 因此腊戍的中国人也更多, 从服饰上看当地人的穿着也比曼德勒人更接近中国人一些。掸邦的shan 是傣的意思,这里主要居住傣族, 与中国的傣族是曾一支。

图2,乌本大桥上的合照

经过一晚的休整,第三日一早我们开始了野外考察工作。 腊戍地区的地层主要由中泥盆统到侏罗系的沉积岩组成, 我们驱车前往了几个可能出现化石的地点。 其中一个化石点位于腊戍南边一个叫昔卜(Hsipaw) 的城镇中。车停在一个村庄里,我们沿着一条略有锈迹的铁道走了很久,这是一条窄轨铁路,铁轨的木枕已经腐烂断裂,中间还长了没过脚踝的野草。Khaing 告诉我们这条就是曼德勒到腊戍的交通干线, 是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 已经使用了100 多年了。 我怀着敬畏且忐忑的心情颤颤巍巍地走在铁轨上,祈祷不要遇见火车。

缅甸位于热带,属于典型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8 月适逢雨季,闷热潮湿。 铁道两旁的草木十分茂盛但仍遮不住烈日, 我边走边汗流不止,胸闷气喘。 终于到露头了,只是一片十平米见余出露的一片红层,可能是侏罗系的地层,但没有找到化石。 想到缅甸同行要经常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 心中不禁感叹他们的不易。

2019 年4 月,Khaing 教授等人在波兰古生物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肿肋龙的报道, 这是一种生活在三叠纪的海生爬行动物, 也是缅甸第一次发现三叠纪脊椎动物。 化石点位于腊戍城西的腊戍盆地中, 岩性为浅灰到深灰色含铁微晶灰岩,可以推测当时古环境为浅海。化石埋藏点的灰岩可以与掸邦南部Thigaungtaung 灰岩(早到中三叠统)追溯到一起。 文章报道的两条肿肋龙均在这里发现, 同层还发现了一些不确定属种的鱼类骨骼和鳞片。

Khaing 带领我们来到了这个化石点,化石点位于一个采石场,灰岩像书本一样层里分明,整体呈水平分布, 剖面上可以看出一些成岩后的小型褶皱。采石工人将"书本"一页一页揭下,运输到工厂加工成地板。 有一位采石场工人先前采到了海龙类的一条近乎完整的尾椎, 带我们去附近的家中看。 尾椎有30cm 左右长,我们推测这条龙应该超过1 米。 这家女主人十分热情,尽管我们逗留时间很短,她还给我们每个人端上了冰果汁。

结束了两天的短暂野外, 我们即将离开腊戍。 腊戍大学地质学院的老师们热情地请我们吃饭。像很多气候湿热的地方一样,缅甸的食物也以酸辣为主。 这里的美食融合了泰国菜和中国菜的风格,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上菜前一人一盘米饭再搭配一碗酸辣汤,汤类似冬阴功的味道,里面炖了蔬菜和鱼肉。主菜更加接近中国菜,有烤鸭、春卷,甜点还有红香蕉馅的小粽子。

图三,左为曼德勒皇宫,右为固都陶佛塔

图4,腊戍野外考察

图5,从飞机上俯瞰伊洛瓦底江

我们搭乘飞机离开腊戍返回曼德勒, 腊戍每周只有三趟飞机到曼德勒。 我们搭乘的是小型螺旋桨飞机,飞得比较低,全程只有40 分钟左右。 从上空俯瞰缅甸,丘陵与盆地相间,盆地中稀稀拉拉不规整地种着些农田, 农田中间包围着小城镇更是零星散落。 土地利用率很低,更没有什么规划。很快广播里就播报即将抵达曼德勒,我往窗外看去,被眼前的一幕惊艳:伊洛瓦底江在西边蜿蜒而下,江边泛滥出大片湿地,树木被淹没在水中。江边并没有被开发, 呈现出河流原始的状态,在夕阳的余晖下波光粼粼。这条缅甸的母亲河肆意地铺展在一马平川的大地上,承载着波澜壮阔的历史, 养育着千千万万的生灵。

离开的前一天, 雅丹那博大学校长和地质学院的老师们请我们在Taungthaman 湖边吃了告别晚餐。双方商定了将于2020 年初在缅甸进行联合野外考察的活动。 我们对共同推动东南亚古脊椎动物学研究充满了期待。

猜你喜欢

曼德勒雅丹化石
拉斯维加斯授权展2023 年改期
神秘的魔鬼城——青海雅丹
缅甸·曼德勒
托克逊雅丹地貌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缅甸木姐—皎漂准轨铁路引入曼德勒米轨铁路枢纽方案研究
化石
冰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