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城市”视野下的滨水绿色空间规划保护研究*
——以武汉长江百里江滩为例

2019-04-02王运达黄亚平DAIFeiWANGYundaCHENMingHUANGYapingGUOLiang

上海城市规划 2019年1期
关键词:江滩郊野滨水

戴 菲 王运达 陈 明 黄亚平 郭 亮 DAI Fei, WANG Yunda, CHEN Ming, HUANG Yaping, GUO Liang

0 引言

滨水绿色空间是陆域空间与水域空间的交错、缓冲地带,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又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种循环的重要通道,也是生产与生活中最为脆弱的一环[1]。武汉又称江城,长江是武汉的重要象征,他成就着武汉,也代表着武汉,为武汉创造了百里连绵的绿色江滩。自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2]之后,环保部、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5大发展理念,打造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3]。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坚持生态优先、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4]。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随后武汉市提出《武汉建设长江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打造安全长江、清洁长江、绿色长江、美丽长江、文明长江协同发展格局,形成长江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武汉模式”[5]。为此,保护长江沿线生态环境、营造绿色宜人的滨水绿色空间已成为武汉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同年,习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无疑是高度概括了将“园在城中”转变到“城在园中”的创新理念。“公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为新形势下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的具体要求。虽已有众多学者从理论层面对“公园城市”进行详细的解读与研究。但就滨水空间而言,这些最为亲近自然的城市代表性地区缺乏与“公园城市”相契合的规划理论方法的探索。

1 “公园城市”的理论研究

“公园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一句简单朴实的话便高度凝练并形象地概括出公园城市的核心特质。公园城市就是城市像公园一样,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清新怡人的大花园[6],其理念基于“园”,着眼于“城”,核心在“公”[7]。公园城市的提出是为了缓解人与地、城与乡、灰色与绿色之间的矛盾[8],通过将城乡绿地生态格局和风貌作为基础配置要素,优化“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其理念体现了“生态保护”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亟待转变。

让城市成为绿色环抱的大花园是公园城市最突出、最本质的特性。公园城市从“绿色、共享、协调、创新、开放”5大发展理念出发,通过打造公园城市格局、公园游憩服务体系、区域风景休憩体系、公园化的城市风貌和绿色开放空间5大要素,构建城园一体的人居环境模式。它的提出明确了规划中应以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为一体的原则去构建系统完整、内外联通的生态绿地网络,突出了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对城市空间系统结构的耦合协调作用;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共享发展的普惠公平性;体现了城乡并举、协调发展、互促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展现了塑造美丽怡人的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的方式,这是对城市园林建设的更高要求。

2 滨水绿色空间规划模式初探

2.1 国内外优秀规划案例研究

滨水绿色空间作为陆地与河道、湖泊以及湿地等水资源濒临的边缘地带[9],是水陆生态系统的重要能量流动和物种迁徙的通道,往往聚集了城市的生态、经济、景观、游憩、文化等多种复合功能,不仅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好坏[10],还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潜在价值。

一直以来,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都是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生态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总览国内外优秀的滨水空间规划案例,当前滨水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滨水景观的形态特征和组织营造层面[11-15]。近些年,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水体污染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生态的视角对滨水空间进行规划和研究[16-18],但总体上还是以城市建成区范围为主,很少涉及建成区外部或郊野段的范围。为了探求市域层面宏大规模和复杂条件的滨水绿色空间的规划措施和方法,本文以黄浦江、莫斯科河、汉江和泰晤士河为例,对其现状要素、规划目标和规划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并发现该类规划多从生态、风貌、功能、游憩等层面出发,多将生态保护和功能游憩并重(表1)。

黄浦江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黄金水道。规划从生态、风貌、游憩多个维度出发,首先强调滨江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开放,着重打造连续的绿地生态系统提升滨江绿化延续性和系统完整性,并利用亲水漫步道、运动慢跑道和休闲骑行道将中途的公园节点和滨江区相连;在景观塑造层面,规划划分了10个主题区段,将其打造成统一而各具特色的滨江空间序列,结合老城区的历史和文化肌理构建有历史韵味的文化线路;在沿江活力层面,策划一系列标志性的主题活动,如时装周、音乐节、巡游表演、马拉松等,同时高标准、均衡化地配置各类服务设施,提升滨江设施服务水平[21]。

在公园功能构建方面,韩国的汉江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在2007年对汉江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原有航路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改造建设。规划以汉江为中心进行城市空间重组,其中系统性地新建了大批绿地与湿地公园,并通过自行车道系统串联起数十个功能定位不同的城市公园,形成完整的滨江绿色公共开放空间系统[22]。

着重突出生态建设的莫斯科河则采用了“反规划”的方法,通过构建有序的结构、变革性的内容、详细的重点发展计划,以及循序渐进的时间规划营造一条“弹性的河流”。规划通过构建一个稳定持久的生态安全格局来控制总体规划框架的展开,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向城市提供生态服务;并用细节阐释多彩纷呈的滨水景观,以减轻老城中心的巨大压力。

为了提升滨水区活力,伦敦的泰晤士河利用可持续发展、公民社会等理念对滨水进行更新改造,效果显著。规划首先将泰晤士河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轴,令其指引城市的结构布局。其两岸的皇宫、皇家公园及其他国家政治中心等众多标志性景观,连同支流串联的众多公园、湿地和湖泊,共同形成重要的生态廊道;随后利用泰晤士河及两岸众多具有历史、文化、景观意义的建筑、公园、桥梁等要素,开展像赛艇比赛、泰晤士河节、皇家仪式等大型庆典和会议活动,并利用连续性的滨水步道链接城市社区为市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统[23-24]。

可见,国内外的滨水空间规划不仅关注于绿色空间的游憩休闲功能,更多地是通过将绿色空间系统进行横向或纵向的衔接,形成一个自我防御能力更顽强、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休闲娱乐设施更全面的综合性生态服务体系。

2.2 滨水绿色空间的建设途径初探

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内外优秀滨水绿色空间的规划措施都按“总—分”的模式分为两大层面:在总体层面上可体现为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构建;在分项层面上可以概括为绿色斑块空间的塑造。公园城市的规划途径也正是根据这两个层面展开。其中“绿色”理念着重体现总体生态网络的构建和连通,“共享、协调、创新和开放”4大理念则更加强调各个分项要素的建设措施和管控方法。为此滨水绿色空间的营造措施也可通过“总—分”的模式细分为5点(图1)。

表1 国内外优秀滨水空间规划案例分析

在总体层面,利用“构建绿廊”的方式构建滨水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完善滨水绿色生态网络。在分项层面,“配置公园”构建多级均衡的滨水公园,可有效提升公园服务半径覆盖水平;“布置绿道”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滨水风景游憩体系,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塑造风貌”依托山水田城本底塑造美丽又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注入活力”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展会活动,体现了滨水活力空间的载体功能。

图1 构建滨水绿色空间的措施途径

图2 公园类型(左)、 公园分布(中)和绿地类型(右)

3 武汉百里江滩现状研究

3.1 场地特征分析

长江流经武汉市域,从上游的五湖到下游的举水河口全长约140 km,其中有25 km处于武汉中心城区内部。本文研究范围分为核心区和研究区两个层面,其中核心区靠近长江江滩,由堤防及沿江道路划分,研究区则为堤防外侧3—5 km的辐射范围。综合考虑两岸的用地情况、空间状态和行政范围,将研究范围细分为中心城区段、都市区段和郊野区段3大类。长江两岸沿线山、水、林、田、湿地多种绿地生境浑然一体,其中有8条河流与长江交汇,水系河网密集,湖泊星罗棋布,在上下游的郊野区段造就了广袤的良田。同样复杂的地形也造就了众多的山体林地,形成了大军山、龟山等一系列山系文脉。沿江百余公里的江滩绿地和独特的山水地貌形成“一江多河交汇、山水田城交融、百里江滩连绵”的宏伟景象。

3.2 现状问题研究

从现场走访和土地资料调查来看,长江两岸绿地总体呈现出“连续性差、功能类型单一、景观品质不高”的问题。首先在连续性方面,两岸建设的码头、船厂等工业侵占了大量的绿色空间,打破了沿江绿地的连续性,在垂江方向上山、水、公园、林地等要素间缺乏有效的连接和沟通,生态空间碎片化、孤岛化严重;其次在绿地功能类型方面,绝大部分为生产绿地,占据了绿地总量的84.8%,公园绿地占比较少且集中分布在主城区内,对居住用地500 m覆盖率仅为58%,较难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图2);最后在景观品质方面,滨水绿色空间尚未形成独具魅力特色和空间丰富的自然滨水景观带,硬质的驳岸和单一的防护林带使滨水区具有极少的亲水空间和市民活动场所,人文展示、体育休闲等开放空间更是少之又少,生物丰度较低和植被群落层次较弱,整体风貌亟待改善。

4 百里江滩绿色空间规划模式研究

4.1 技术框架体系

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滨水绿色空间的规划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此本文通过众多优秀案例,总结出较为全面的滨水绿色空间规划实践内容。将公园城市的“绿色、共享、协调、创新、开放”5大理念和新一轮长江规划“安全、清洁、绿色、美丽、文明”的5大要求相结合,从理论层面指导实践内容进行细化展开。为武汉百里江滩绿色空间提出“城绿共融、均衡共惠、协调共建、美丽共享、开放共宣”的“五共”目标,建立了“织绿廊—补串珠—布绿道—塑景观—注活力”的措施途径,并提出“保、撤、控、修、建”5大生态建设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段规划设计(图3)。

4.2 规划目标和措施途径

图3 百里江滩技术框架体系

图4 百里江滩绿色空间规划途径

在保护两岸生态环境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滨水绿色空间的服务功能,是百里江滩绿色空间规划和保护的关键内容。因此,本文结合各分区资源特色和相关规划(《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武汉市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年)》 《武汉市域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 《武汉市绿道系统实施规划(2011—2021年)》 《长江新城总体规划》)的基本建设要求,建立“织绿廊—补串珠—布绿道—塑景观—注活力”的措施途径。

首先利用“织绿廊”的方式加强生态资源之间的联系性,以长江为核心,强化顺江方向滨水绿色空间骨架,建设垂江生态绿廊串联江、河、湖、山、林、田等生态要素,同时修复受损山体、水体、林地等生态要素,形成完整的生态绿廊;之后通过“补串珠”的形式塑造多级均衡的公园服务体系,增强公园服务半径覆盖水平,发展多种类型的公园模式;“塑景观”可成就沿江百里画廊的美景,在顺江方向打造不同特色的“双百里”江滩公园,垂江方向上协调控制不同特色的景观风貌区域;之后利用“布绿道”推动区域联动,打造通顺的绿道游线体系,并着力打造顺江方向不同特色的滨江绿道景观,最后利用“注活力”的方法组织各种大型会议、展览、节庆活动、运动大赛和音乐节目等活动,提升沿江带活力(图4)。

4.3 织绿廊——城绿共融的绿色体系

武汉市域范围内的六锲作为重要的绿源,有着极高的生态服务价值,但却与多处中心城区联系受阻,构建一轴多廊的绿廊结构,可有效地连接六锲并强化滨江生态骨,形成水绿交织的网络体系。为了加强顺江方向的连续性,江滩未利用绿地、码头拆除余留地等空间可以建设滨江公园和防护林带等绿地形式,来串联沿线生活居住、商业服务、工业生产、港口运行等功能区域;在提升延展性上,可利用8条垂江支流、4条垂江外环和2条垂江山脉集中建设生态保育林带和生态绿廊,向外延展连接六锲。对于受污严重的水体可利用清除淤塞、贯通受阻水系的方式处理,受损山体可回填固土之后再进行植被培育修复,通过严格落实生态控制线建立生态保育区,有效重构一轴多廊的景观生态格局(图5)。

4.4 补串珠——均衡共惠的公园体系

合理的公园布局有利于高效地利用寸土寸金的滨水绿色空间。以提升公园服务半径、丰富公园服务类型、优化公园空间布局为目的,可提升中心城区原有公园品质,重建都市区公园结构,保护郊野区生态环境。经过拆除码头、整理废弃地之后,中心城区已有较多的空间用来组织并新建江滩公园,改善像武昌江滩、南岸嘴江滩、青山江滩等原有景观质量较差的区域,将各江滩公园打造成健康运动休闲、景观风貌显著的公园体系;在都市区段,可根据市民需求利用资源本底良好的滨江生态区域建设生态公园,形成自然风景秀丽、绿色休闲游憩的公园体系;在郊野外围区段,建设小型滨江郊野公园,既可形成滨水保育绿廊又可提供休闲游憩的生态郊野空间(图6)。

4.5 布绿道——协调共建的城乡发展

为了构建绿道网络体系并着重打造两岸顺江绿道,可串联城市公园和郊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资源,依托两岸路网结构和绿地空间,勾绘“百里江廊”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在中心城区段,利用江堤和城市次级道路在其沿线布置滨江绿道,协调周边可规划成展示历史文化、健康绿色游娱的娱乐绿道体系;在都市区段,利用江堤和新城区主要道路建设科普科技高新、生态休闲体验的休闲绿道体系;在郊野区段,利用江堤和重要乡镇道路在汉南区、青山区和阳逻区建设生态湿地游憩、田园牧歌体验的生态绿道体系(图7)。

图5 百里江滩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6 百里江滩公园体系规划图

图7 百里江滩绿道布局规划图

图8 百里江滩风貌体系规划图

图9 百里江滩空间活力规划图

4.6 塑景观——美丽共享的景观风貌

城市风貌的确定往往取决于城市周围自然资源、城市活动、人工景观和文化环境的特质[25]。为此根据城市建设意向和资源特征,可在中心城区段打造现代新城、历史老城和滨江商务、服务展示的景观风貌体系,展现古今交融的滨江风貌特色;在都市区段,上位规划建设量大且变动较为明显,可结合规划需求塑造产业融园的未来新城形象,形成生态科普、滨江商贸、科技新城、生态湿地和工业产业的景观风貌体系并呼应相关规划;在郊野区段,除了控制汉南区和阳逻区城镇建设,可结合优良的生态本底,打造优美的生态湿地、古镇文韵风貌,建设田园牧歌的天然郊野景观(图8)。

4.7 注活力——开放共宣的空间活力

长江两岸局部区域有着良好的天然本底和建成设施,已有众多国际车展、音乐、歌舞剧等活动在江岸开展。但沿岸整体活力仍然不足,尤其是全民参与的活动几乎没有。为此,通过新建大量的公园绿地和活动场所,为市民提供充足的室外活动空间,并在各区段组织打造特色的庆典活动,形成丰富多彩的滨江活动体系。例如在长江两岸可依托江堤绿道开展骑车、马拉松等大型赛事,促进全民健身;在郊野区段,依托良好的山体和湿地系统,在不同季节开展专类植物展庆活动,并利用大面积的农田开展多类劳作竞技类活动,在科普劳作的同时促进生产;在都市区段,利用风景区、滨水公园等场所开展专类艺术展览会,如汽车会议展、船舶历史展、工业艺术展、科技创新展等,带动周边活力;在中心城区段,结合滨江开阔绿地和广场,开展音乐节、歌舞剧、健身大赛等活动,倡导全民参与、促进健康生活(图9)。

5 百里江滩分区建设方法

5.1 建设方法初探

对应上述总体规划途径,本文提出“保、撤、控、修、建”5大生态规划措施。“保”着重体现对郊野段生态湿地、山体林地和农田草地的保育,突出自然郊野特色;“撤”主要针对工厂码头、违章建筑和少量农田提出,为了减少长江岸线水土流失,可拆除工厂码头等工业设施,并将雨洪频发区域的农田撤离;“控”提倡控制工业园区和农田用地,防止其无限蔓延并预留生态绿地;“修”着重体现修缮破损山体、污染水体、断裂林带和公园绿地设施等,修缮绿网结构,提升公园品质,提高生态网络服务功能;“建”可利用良好的生态绿地、拆除船厂码头的余留地和撤离的农林剩余地,新建滨江生态公园和防护林带绿廊。

图10 汉南—金口郊野区段滨江绿地规划图

图11 汉南—金口郊野区段风貌规划图

5.2 分区建设示意

为了深入探究详细的规划方法,本文将3大类细分为6小段,对每小段进一步细化。中心城区段在主城区中心三环线以内,都市区段作为过渡段又可细分为沌口—青菱湖都市区段、长江新城都市区段和武钢—左岭都市区段3段,郊野区段作为始末段可分为汉南—金口郊野区段和涨渡湖郊野区段2小段。并提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汉南—金口郊野区段,进行详细说明。

汉南—金口郊野区段以防护林带和农田用地为主,具有多处天然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存在违建的砂厂、船厂和码头等工业设施,导致沿江绿廊断裂。为此本文在该段着重整治砂场码头、拆迁船厂,利用拆除后的余留地建设市民公园和防护林带,提升沿江绿廊的连续性。并结合沉湖、五湖和金水河等现状特色资源建设湿地公园,利用原有公园遗址提升公园品质(图10)。

在景观风貌层面,该段有着良好的郊野风光和自然本底,应以生态保育为主,着重打造郊野生态风貌。例如,纱帽和金口片区已经有相对密集的建设区,且各具特色,为此本文将其分别定位为工业新城风貌区和山水古镇风貌区;而沉湖、五湖、通顺河则可依托天然本底着重塑造生态湿地风貌。在工业新城风貌区可着重打造工业风貌的滨江景观,而在山水古镇风貌区可着重塑造金水河湿地风貌和金口山水古镇群落(图11)。

6 结语

城市滨水绿色空间既有自然生态要素又有人工建成景观,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也是居民休闲活动的绝佳场所。滨水绿色空间规划的研究已较为全面,但规模宏大、涉面广泛的实际案例在国内外仍较为少见。公园城市的提出使绿色滨水空间的保护和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突出往常“生态至上”的理念后又强调“人人共享”的目标,既是保护又是建设。本次研究探讨了大型滨水绿色空间基于保护理念下的规划模式,并以武汉百里江滩为例,提出“城绿共融、功能共惠、美丽共享、安全共建”的规划目标和“织绿廊—补串珠—布绿道—塑景观—注活力”的措施途径,并利用“保、撤、控、修、建”5大规划方法对各段滨水空间进行详细规划设计,以期对我国其他城市滨水绿色空间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一些借鉴。

猜你喜欢

江滩郊野滨水
赞江滩芦花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更新研究特征探析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金沙江的低处
结合南海子郊野公园市政规划咨询设计浅谈城市郊野公园市政工程
国庆之夜的江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