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市场“蝶变”需三力齐发、四措并举
——关于苍南参茸市场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9-04-02洪旭辉

浙江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苍南蝶变

□洪旭辉

每年春节回老家,都要到大姐店口帮忙“做生意”,一来重温一下小时候帮妈妈看店的美好回忆,二来体验一下帮姐姐收银数钱的“酸爽感觉”。我家姐妹四人,只有大姐“女承母业”,继承妈妈当年的生意,继续经营人参、虫草、燕窝、枸杞等滋补品。大姐的店口位于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的温州浙闽农贸综合市场——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当地人俗称苍南“参茸市场”。在中药行业,浙江苍南的参茸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业界有种说法,“全国最大的参茸市场不在其产地东北,而在苍南灵溪,价格比东北产地还便宜”。

苍南参茸市场的“前世”“今生”

苍南县灵溪镇的参茸历史,可以追溯到上百年前。早在明清和民国时期,灵溪镇内就药店如林。改革开放后,苍南商人到东北从事人参生意,与东北参农建立贸易关系。据资料统计,仅在1985年,通过邮局寄到灵溪的红参、高丽参就达3.5万斤,价值达人民币2800 万元。1987年,参茸经营户以街为市,在灵溪城中路一带形成了“参茸一条街”。1992年,政府牵头,以集资的办法,在大门村、厅基村筹建了滋补品市场,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参茸专业交易市场,经营户发展到200多家,参茸市场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期间年成交额达10亿元,市场就业人数达1500 多人。1999年,国家政策调整,参茸市场被迫关闭,苍南参茸经营步入寒冬。2005年,苍南参茸交易“冬去春来”,温州浙闽农贸综合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苍南参茸市场再次迸发耀眼光芒。

从自发到初步成型,再到如今的“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苍南参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几经曲折,走过了30多个年头。如今,市场辐射区域已覆盖全国乃至国外,苍南参茸市场内专业商户298家,2018年市场交易额超过3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从苍南市场走出活跃在上海、杭州、广州、普宁、磐安、亳州等全国各地的“参商”,人数达万人、商户超千家,成为苍南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大支柱产业。

市场发展的“前途”之忧

1987年,我的外祖父作为第一批参茸商人加入了参茸贸易大军,到母亲到姐姐,历经三代,历时33年。作为参茸市场发展变化的见证人、亲历人,在欣喜看到市场欣欣向荣的同时,不禁为市场前景感到深深的忧虑。一方面时常听姐姐抱怨生意难做,另一方面看着参茸市场10多年一成不变,依旧在用最传统的模式开展经营。

专业市场一头连接着终端需求、一头连接着上游产地。纵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通是短板,转型升级是关键,而苍南参茸市场长期以来暴露出的基础设施陈旧、管理不规范、功能不健全等问题,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市场化聚集资源、专业化提升技术、品牌化拓展市场的发展新路径。具体表现在:一是经营理念落后。大多数商户还是采取传统门店销售方式,以线下销售为主,坐等客户上门,看天吃饭,交易效率低。二是市场管理服务水平滞后。市场管理者仅提供物业管理的基本服务,整个市场的产业发展仍是个体的“单打独斗”,较为粗放,缺乏市场整体经营运作、营销推广。三是现代技术应用程度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信息化平台缺失,无门户网站、无微信公众号、无公共网络覆盖、无大数据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无商品编码、无质量认证、无溯源追踪、无统一售后服务体系。

传统市场“蝶变”的几点思考

传统的苍南参茸市场无论在补齐短板上、还是在竞争优势上,都与现代经济专业市场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加快转型升级、延续苍南参茸市场辉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作为一名苍南人、一名参茸市场成长的见证者,期待承载着苍南人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梦想的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在改革大潮中,紧紧抓住转型升级的契机,成为苍南“兴市隆城”的一张金名片。

苍南参茸市场是传统市场的一个缩影,做好苍南参茸市场的“蝶变之旅”对于全省其他传统市场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传统市场要实现“蝶变”需要政府、市场经营者及全体商家三力齐发,共同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做好整体规划全面提升的基础文章。属地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市场经营者要发挥主体主导、全体经营户要积极参与,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有序推进,通过市场升级带动周边环境的改善,打造一流商品交易市场。明确转型升级目标定位和功能覆盖,探索建设“一个中心、五个平台”:即以交易为中心的产品检测标准平台、价格指数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展示展销平台、物流配送平台,实现“五位一体”,线上线下、源头末端整体综合利用。

二是做好统一策划塑造品牌的营销文章。建立“苍南参茸”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开展统一宣传营销。依托天猫、京东、网易考拉等网络商城,设立“苍南参茸”品牌馆,打造统一参茸品牌。推行以品牌为龙头的战略合作伙伴计划,以邀约的方式,有效组织、培养一大批上规模、效益好、品质优的经销商,组团参加各类品牌展销会,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加大营销力度,扩大“苍南参茸”知名度、影响力。

三是做好历史传承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文章。苍南的参茸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中国的滋补文化更是已经绵延数千年,设立苍南参茸历史博物馆、中国滋补文化展览馆,挖掘一批品牌老号加以宣传推广,讲好苍南参茸历史故事。组织开展“互联网+”、智慧流通供应链等新业态知识培训,开展数字化改造,引进专业团队对全体商家统一进行线上门店设计、线下流程再造,从线上引客、线下体验、支付结算、售后服务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线上线下一体参茸消费场景。

四是做好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文章。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开展线上线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客户需求、挖掘潜在市场,解决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开展连锁经营、参茸供应链管理,拓展“B2B”“B2C”营销渠道,建立市场与市场、市场与商场、市场与酒店的合作联盟,扩大苍南参茸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依托跨境电商、境外苍南“参商”等渠道,谋求苍南参茸走出国门,尤其是滋补养生文化相近的东南亚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苍南参茸“出海之路”。

猜你喜欢

苍南蝶变
皖美出行“蝶变”
勇攀高峰,从“0到1”的蝶变
苍南
蝶变cosplayer
党报客户端如何深耕基层实施差异化竞争——以浙江新闻客户端苍南频道为例
峰会如何蝶变一座城
滴水见阳光——《苍南叫停大渔湾围垦工程》采写体会
“蝶变”之城
中国制造的“蝶变”
日子过成段子,“苍南派”和“芒果宓”把幸福喂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