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Ns中基于符号辅助的匹配滤波的预编码
2019-04-02马垠飞
马垠飞,王 力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300300)
0 引 言
无线传感网络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1-2]是由微型、低成本的传感节点自组连通的网络。传感节点感测数据,并向融合中心(Fusion Center, FC)传输数据。传感节点或者局部传感节点观察兴趣区域内事件,并收集相关数据。
然而,由于资源受限,传感节点在向FC传输数据前,需进行数据压缩处理。常利用线性压缩方法处理高维观察数据。通过线性压缩减少数据尺寸,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此外,线性压缩也称为预编码[3]。
文献[4-6]研究了WSNs内预编码问题,并提出标量编码。经标量编码处理后,传感节点向FC传输的数据为标量(Scalar)。而文献[7]引用标量和矢量编码器,将数据压缩为低维矢量,并通过贝叶斯估计对低维矢量数据进行决策。
但在实际环境中,多数环境下的信号或者信号分布是未知的,很难构建贝叶斯估计或者Neyman-Pearson测试系统。因此,FC不得不求助于广义似然比检验(Generalized Likelihood Ratio Tests, GLRT)。
此外,文献[8]提出基于标量编码的随机编码策略,也称为随机编码(Random Precoders, RP)。同时,作者也依据符号信息设计编码器。这些符号信息以符号形式表征未知信号的特性。研究表明,符号协助编码(Sign Assisted Precoders, SAP)能够提高RP的性能。而文献[9]设计了基于匹配滤波编码器(Matched Filter based Precoders, MFP)。
为此,充分利用SAP和MFP的优势,提出基于符号辅助的匹配滤波的编码(Sign-assisted Matched Filter based Precoders, SA-MFP)。SA-MFP结合了符号信息,对时空数据进行线性编码,充分发挥了匹配滤波编码的优势。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SA-MFP算法具有近线性最优的差错指数性能。
1 系统模型
K个传感节点随机分布于监测区域,并利用这K个节点检测未知d-维信号s∈Rd。令xkn表示在第n个时隙第k个传感节点所观察的信号,且k=1,2,…,K,n=1,2,…,N。
针对分布式检测问题,引用两类假设:
H0:xkn=wkn
(1)
H1:xkn=s+wkn
(2)
其中wkn∈Rd表示高斯零均值高斯噪声,且方差为∑ωkn。
每个节点在向FC传输数据前,先通过预编码对观察数据进行线性压缩。依据来自K个节点的压缩后的数据,FC再进行二元决策。
令Akn∈Rqk×d表示第k个传感节点的预编码矩阵,其中qk取决于传输功率和带宽,且qk≤d。令ykn表示FC接收来自第k个传感节点的信号:
ykn=GknAknxkn+vkn
(3)
其中Gkn∈Rqk×qk代表第k个传感节点与FC间的衰落信道。而vkn∈Rqk为零均值高斯噪声,且方差为∑ωkn。
SA-MFP算法的目的在于:设计预编码矩阵Akn,进而最大化FC端的检测性能,并满足传输功率的约束条件。
图1显示了系统结构。K个传感节点将自己的压缩后的数据传输至FC。FC融合这些数据,再进行二元决策。
图1 系统模型
2 SA-MFP算法
2.1 预编码问题的形式化表述
FC利用GLRT处理二元假设检验。先基于H1条件,FC利用最大似估计对信号s进行估计:
(4)
其中P(ykn|Hi)的定义如式(5)所示:
(5)
依式(4)可得:
(6)
其中(·)+表示矩阵的伪逆解[10]。
再利用对数,并简化GLRT统计值TGLRT,可得:
(7)
其中γfc为阈值。
当N→∞时,TGLRT服从χ2分布[8]:
(8)
(9)
再利用阈值γfc计算虚警率α和检测率βD,其定义分别如式(10)和式(11)所示:
(10)
(11)
依据式(11)可知,ΛKN值越大,检测率βD越高。因此,大的ΛKN值能够获取GLRT的更好性能。据此,预编码器的设计问题可表述为:
(12)
其中k=1,2,…,K,n=1,2,…,N。
2.2 基于符号辅助的MFP编码
文献[9]研究表明,设计优化编码器等效于求解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问题[11]。令αkn表示LDA问题的解,如式(13)所示:
(13)
为此,FC利用所接收的信号,进行ML估计,给传感节点设计编码器,并通过反馈信道传输至传感节点,如图1所示。SA-MFP算法结合符号信息求解LDA问题,进而设计编码器,如式(14)所示:
(14)
其中⊗表示两矢量的元素积。而sign(s)为符号函数,其值分布于{-1,1}d,且满足式(15)。通过sign(s)将符号信息传递至FC。
(15)
(16)
SA-MFP算法的执行过程如算法1所示。先初始化参数d和K值。再产生αk1~N(0,Id),并依据式(17)对αk1进行归一化:
αk1=sign(s)⊗|αk1|
(17)
Algorithm1SA-MFPInitializeGivendandK1)Generateak1~N(0,Id),normalizeitandupdateusingak1=sign(s)☉|ak1|2)Compresstheobservationsusingak1andforwardtoFCFori=2toN3)Estimatesi-1using(14)attheFCandbroadcast4)Performcompressionusingakiderivedin(13)andforwardtoFCEndFor
3 性能分析
3.1 实验一
本次实验分析节点数N对ΛKN的影响。实验参数如下:d=10,K=10,ρ=0 dB。节点数N从1至100变化。
图2 ΛKN随节点数N的变化情况
从图2可知,ΛKN随节点数N的增加而上升。相比于、SAP和RP,SA-MFP的ΛKN值得到优化。并且节点数N越大,SA-MFP的性能优势越明显。但与MFP相比,SA-MFP的性能优势并不明显,只是略高于MFP。
3.2 实验二
本次实验分析SNR对对ΛKN的影响。实验参数如下:d=10,K=10,N=10。ρ从-3 dB至6 dB变化。
图3 ΛKN随ρ变化情况
从图3可知,ρ值的增加提升了ΛKN值,且呈近指数增长关系。相比于SAP和RP,提出的SA-MPF算法的ΛKN得到大幅度提升。例如,当ρ=5.5 dB,RP的ΛKN值近200,而SA-MFP的ΛKN值高达约1050。结合图2、图3不难发现,利用基于匹配设计编码器能够提高ΛKN值。但相比于MFP,SA-MFP的ΛKN值提升幅度并不高。这说明,利用符号信息设计编码器的使用并不大。
3.3 实验三
本次实验分析SA-MFP算法的差错指数(Error Exponent, EE)随节点N的变化情况。EE反映了不能正确检测的概率的指数衰减率。令βM=1-βD表示不能正确检测的概率。则当N→∞时,可依式(18)计算EE:
(18)
(19)
图4显示了SA-MFP、MFP、SAP和RP的EE性能随维数d的变化情况。其中实验参数为:K=10,N=10,ρ=1。从图可知,SA-MFP和MFP算法的EE不随维数d变化而变化。而SAP和RP随之维数d增加而下降。这说明,SA-MFP和MFP的线性压缩的性能优于SAP和RP。
图4 差错指数随维数的变化情况
4 结 语
针对WSNs中对未知高维决策信号的分布式检测,提出线性预编码SA-MFP算法。SA-MFP算法结合了信号矢量内个体元素符号的边带信息,对数据进行压缩。仿真结果表明,SA-MFP算法的差错指数与信号维度无关。而同类算法SAP和RP算法随信号维度增加,性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