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个性聚焦
2019-04-01方沫
方沫
又到了杨柳拂堤、草长莺飞的二月天,万物萌发春意的季节,我们的微写作也迎来了新一轮话题探究的春天。
盘点一下2018年的九个微点话题,我们探讨了微写作写什么,我们还探讨了微写作为什么写。这些话题在谈某种微写作形式的同时也试图解释微写作的意义和价值。2019年,我们会更多地谈谈微写作怎么写的问题。无论是写人、写事、写意,我们会选择最平常、最朴素的微写作点,从生活扬起的微尘里努力寻找有价值的金粉,打造属于自己的那朵金蔷薇。
电影中常常会有这样的镜头:镜头由远到近,聚焦在人物的身上,最后定格在人物的面部。随着镜头的变化,我们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以及复杂的表情,来揣摩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有时候我们会入戏,因为人物的举手投足、神情举止,每一个微表情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悲喜;有时候我们会出戏,因为置身于如此复杂的剧情,人物只会生气、瞪眼……
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我们常常通过以上的人物特写来评价一个演员的演技;对于写作,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人物特写来提升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不会人物特写的演员不是一个好演员,没有人物特写的文章不是一篇好文章。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从学习人物特写开始。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公之口说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段文字虽然对人极尽赞美之辞,却过于抽象和笼统。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往往需要将笔墨聚焦于千千万万人中之一人,对这一人进行具体描写。人物塑造是集肖像(外貌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多维度表现于一体的复杂工程。从微写作的角度,人物特写有哪些要求呢?
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故乡》里杨二嫂出场时的特写镜头:
①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②“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
我把《故乡》中杨二嫂出场的这段镜头分解成了两个部分,你觉得哪个部分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呢?显然是后者。这个镜头之特就在于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我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突兀而刺耳的声音带给人不适和陌生感。接下来的语言看似在客套,其实说的都是场面话,目前不过是想要占点小便宜。作者以言传神,将杨二嫂骨子中透出的小市民的尖酸刻薄和精于算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段文字中,人物描写方法是多样的,但真正反映人物性格的就是集聚笔墨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称之为语言描写之特。
人物描写中,如果说下笔是镜头在聚焦,那么每一个笔触都该有它明确的目标。
我们再来看看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片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个片段写的是父亲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事,这段文字运用了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你会发现,所有人物的描写都是用人物活动的轨迹来聚拢的。作者以一系列的动词牵引,读者的视线随之移动,牢牢聚焦在了那个背影之上。如果没有这条活动轨迹,一个静止的背影是很难达到触动心弦、让人泫然落泪的效果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动作描写之特。。
由以上两个片段我们可以做一点小结:人物特写是指在多种描写辅助之下,着力一种描写方法来凸显人物个性的写法。
在微写作中,人物特写还要关注人称对人物特写的影响,关注侧面描写对人物特写的影响,关注片段描写完整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恰当,是对人物特写最好的助攻。
★微话题:
教室里,操场上,生活中,每一个怒放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大书特书,请你拿起镜头,捕捉一个让你心动的镜头,书写他与众不同的生命华章。字数在300字左右。
★微盘点:
我哥这人吧,就是有点啰唆。这不,初二暑假他成了我的数学补习老师。今天他约了同学聚会,面对我这个榆木脑袋,他恨铁不成钢地反复敲打:“这里面是空的吧?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啊?”
望着我可怜的一脸懵的样子,他又会拍拍我的肩膀:“以你的能力怎么会写不出来,要不你静下来想一想?”可等我终于下笔刚写了第一步,“唉,唉!不对!思路不对!重想!”
“你这个样子要想到猴年马月呀?我还能不能好好出去玩耍了?”他一把抢过笔,在我的草稿本上开始龙飞凤舞。
“是我讲得不好呢,还是你真傻呢?”在他换了第N种讲法之后,我终于弄懂了。
“不要辜负我啊。想要学好数学,你还任重道远啊!”临出门他冲我挤眼睛,我暗自里偷笑,你说的是你吧!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 王彤谣)
★点评:这不是亲哥吧,又是打又是骂的。小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哥哥,其中以语言描写为主,把哥哥急躁的性格表现得传神、准确。我们也能通过哥哥的语言看出他对妹妹的关心和鼓励,也只有亲妹哥才能容忍这样的亲哥妹了。
广场上有一群玩滑板的少年,其中一个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大概是新手,动作显得很不熟练。他的身体在滑板上夸张地摇晃,好像随时都会脱离长板,但他的眼睛却好像和滑板粘在了一起,抿着嘴唇,紧紧地盯着滑板,看起来十分紧张。他努力控制着平衡,双手在身体的两侧微微打开,一只脚放在滑板上,另一只脚在地上蹬一下,再蹬一下,当他试图把另一只脚也放上滑板,突然失去了重心,向后倾倒,整个人一屁股摔坐在了地上。只见他用双手撑着身体,爬起来拍拍手,又重新投入新的练习。每一次他都在调整着自己的平衡,把身子微微放低,把重心偏移,小心翼翼地向前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那一刻,我突然被他的执着打动了。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 张 玥)
★点评:小作者抓住广场滑板少年中的一人,又以最能体现这一人特点的动作描写,用一连串的动词画出了少年初学滑板时的活动轨迹,把少年初学滑板时候的认真和坚韧刻画了出来。
最后一圈了,我的身体越来越沉重,腿也越来越笨,越来越酸,我开始有些害怕,担心是不是会被其他人超过,这次的分数是不是不会达标?我想起了老师说的:“把比你快的人当作目标,跟上她。”于是我开始提速,紧紧地跟着胡冉儿,想要超过她。我的体力渐渐不支,我的身体叫嚣着:放弃吧,慢点吧!但是我的內心知道:不可以。体前屈我已经比别人的分数少了,在跑步上才可以补回来。我不可以排第三,不然太丢脸,会被别人笑话的。我想起尹毅说过:“跑步跑得快,是你自己意念的问题,和别人腿长没关系。”意念与身体搏斗着,抗击着,不断唤起我的决心,主席台上的加油声、鼓励声不断地响起,敲击着我的神经。我不断地提醒自己,我必须要坚持。终于,我第一个到达了终点,我战胜了自己!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 杜明灿)
★点评:这一段描写的是中考体育达标测试时小作者的心理活动,小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将自己在800m长跑测试中的心理活动进行特写,通过复杂的内心斗争,表现出了战胜自我的勇气、决心和毅力。
人物描写是我们日常写作中运用最多的写作手法,也是我们最需要掌握的写作方法,不知道通过人物特写的话题,有没有让你笔下的人物更有个性呢?赶快来和方老师一起默念口诀吧。
★微口诀:
人物塑造用描写,描写方法宜全面
特写镜头巧聚焦,着笔刻画显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