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出版策略研究

2019-04-01熊伟安文婧

出版广角 2019年3期
关键词:壮族走出去民俗文化

熊伟 安文婧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走出去”对提升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壮族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目前,壮族民俗文化英译出版物逐年增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出版行业在推动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通过民族志深度翻译等方式不断提高出版物翻译质量,借鉴先进国家文化输出经验,增强壮族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关  键  词】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出版策略

【作者单位】熊伟,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安文婧,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8WZX020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7年度研究课题(17FYY009)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3.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广西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境内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彝、京、水和仡佬共11个世居少数民族。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西壮族人口约为1444.85万人,壮族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1.39%。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版正式对所有成员全面生效,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对外译介出版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意义

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走出去”文化战略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个国家推进文化发展除了要夯实本国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积极促进本国文化走向世界。民俗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因此,对外传播本国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在本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信息沟通与交流造成障碍,我们必须通过精确以及多样化的翻译来传播我国的民俗文化。通过民俗文化外宣工作,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外国读者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发掘其中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让外国读者意识到中西文化异同,在经贸合作和日常交往中增强多元文化意识。要促进我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民俗文化的出版宣传和外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壮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内涵丰富。壮族民俗文化的外宣传播必须考虑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壮族民俗文化外宣在语言转化过程中,不仅要体现语言的普遍性,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更要体现民族身份性,使其长久传播。民俗文化对外传播既要考虑传媒有效性意义的传输,又要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

二、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出版现状

围绕中央对广西提出的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中南、西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三大战略定位,广西正积极地向周边东盟国家和地区展示和推广丰富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当前,壮族民俗文化英译和英文出版物在推广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两个主要問题。

1.出版形式和内容单一

目前,壮族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形式主要集中在传统纸质出版物。金丽(2007)《壮族历史文化导论》是一部系统讲解壮族历史与文化的英文著作。金丽、蒙元耀(2010)《壮族民间故事选 壮汉英对照读本》立足于民族文化资源,以壮族民间故事为内容,融壮、汉、英三种语言与壮族民间文学的学科知识为一体。韩家权等(2012)《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涉及壮族布洛陀文化体系的神话文化、史诗文化、宗教文化、始祖文化和歌谣文化等诸多方面。该书采用五位一体的编排体例,第一行为原文古壮字;第二行为拼音壮文;第三行为壮语国际音标;第四行为现代汉语译文;第五行为英语译文。这种编排体现了一种直观对比的研究方法,十分方便读者阅读与研究[1]。该书的出版是壮族典籍整理、翻译、出版并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刘雪芹(2014)《中国民族文化双语读本(汉英对照)》以汉英对照的形式,介绍了中国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衣食住行。2003年,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的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发行了贺大卫翻译的《杀牛祭祖》;2004 年,泰国的白莲出版集团(White Lotus Co.,Ltd)出版了贺大卫翻译的《回招亡魂》;2015 年,荷兰博睿学术出版公司(Koninklijke Brill NV)出版了贺大卫和蒙元耀共同翻译的《汉王与祖王》。这几部作品是典型的民族志研究型译本,译本有长篇的研究导言、民族语言文化介绍、双语或多语对照译文和译者的民族志注释等,开创了壮族典籍民族志阐释的新范式[2]。与介绍壮族民俗文化的英文纸质出版物比较起来,相关的数字出版物和英文网站数量较少。大部分有关壮族民俗文化的景区、博物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只有中文版,令国外读者很难及时了解壮族民俗文化全貌。

从传统外宣出版物的内容和选材来看,目前,国内出版关于壮族民俗文化介绍的英文书籍主要集中在诗歌、典籍等方面。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要想把壮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对外传播,英译出版作品素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国内出版机构只有结合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与阅读习惯来选取素材,才能获取国外出版商的关注。对普通读者来说,古籍图书晦涩难懂,少数民族史诗等文学作品更让人望而生畏,图书受众面十分有限。

2.出版作品翻译水品参差不齐,优秀翻译人才短缺

翻译的质量会受到译者语言水平、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现存的壮族民俗文化外宣出版物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外文译文甚至会造成外国读者的误解。例如,壮族嘹歌中的《贼歌》叙述一对恋人在战乱中的悲欢离合,全歌充满悲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战乱的场面和尸横遍野的情景。“贼”在壮语中发音为caek,以近音汉字在“贼”记录之,为“纹刺”“捅戳”的意思,在这里指“纹刺的兵勇”,因此,将《贼歌》翻译为“ Song of Thieves ”就是典型的误译。方仪力指出,现阶段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对外译介基本是由两个阶段构成,首先由懂民族语言的译者和学者整理为汉语文本,再由精通外语的译者将汉语整理本翻译为外语[3]。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学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被一次次过滤,但在当前缺乏既懂得少数民族语言,又精通外语翻译人才的背景下,经汉语中介进行外译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译介模式[4]。在海外,通晓汉语、壮语和英语三种语言,并对壮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精通的学者屈指可数。因此,现阶段,壮族民俗文化的外译工作基本由国内本土译者完成。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广西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对外宣翻译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但这主要由一些翻译公司、区内外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和学生等来完成,完成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外宣出版物的翻译必须要将壮族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性与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帮助西方读者扫清语言障碍的同时 ,也扫除文化障碍,让西方读者接受壮族文化意象。

三、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出版策略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载体,语言可以反映文化、传播文化和存储文化。洪堡特认为,语言对人产生的真正和主要的效力也对他进行思维的和在思维过程中进行创造的精神力量本身产生影响,而且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是固有的和建设性的[5]。语言间的相互转换可以有效地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壮族民俗文化要走出国门离不开翻译。不同文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及不可替换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成为不同语言之间交流沟通的制约因素。笔者将具体探究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出版策略。

1.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重视数字出版

壮族民俗文化要走出国门,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把正在消失或者无法异地呈现的经典壮族文化形态用影音形式直观记录下来,用于对外传播。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移动通信技术,面向海外客户群体,开发一些关于壮族民俗文化介绍的电脑和手机英文版应用程序,使其能够便捷地进入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在这一过程中,非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也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借助国外流行的社交平台,比如,脸书、推特等丰富外宣方式,扩大读者群体。要推动壮族民俗文化外宣出版物“走出去”,相关机构不仅要巩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已有平台,还要注重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注重外宣形式的多样化。从影音和视频等多媒体出版物来看,目前,广西区内一些县市充分利用国内主流媒体以及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全方位、立体化地宣传壮族文化。此外,一些介绍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壮族风土人情的电视节目也被翻译成英文,在国外视频网站播放。

2.不断提高出版物翻译质量

语言与文化是翻译研究与人类学共同关注的议题。人类学家通过对他者语言独特结构的描写,来了解某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6]。壮族民族文化和文学作品要跨越文化鸿沟,实现与他者文化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其现实立足点是翻译。在这些涉及壮族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相关机构可以采用民族志深度翻译和壮英专家合作翻译的方法。

首先,相关机构可以采用民族志式的深度翻译。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受格尔茨文化人类学深度描写说启发,提出深度翻译,即在翻译文本过程中,添加脚注、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7]。所谓民族志翻译是指民族志学者从事的翻译工作,其通常采取两步走的工作模式:首先是将当地人的口头话语口译成自己民族志书写的语言;其次是将口译本改编成为书面文本,或是口头资料文本化以后的书面文本,以供在主流文化中进行消费[8]。

深度翻译可以采取音译加注释法。因为很多壮族民俗文化负载词包含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单纯的音译并不能完全展现词语的文化含义,音译加解释或者注释的方法比单纯音译更具完整翻译的表达效果。深度翻译还可以采用音译加图像法。一种语言里有些文化词汇和意象在另外一種语言里是空缺的,而且很难用一两个词准确地译出其意义,这时常常需要把原文的发音直接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里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这种翻译方法被称之为音译法。利用图像配合词语的音译来介绍相应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原生态文化意向。例如,壮族传统民族服饰中有一种裤头阔,裤管短不及膝的短裤被称之为“牛头裤”,被翻译为“Niutou pants”,如果没有图片作为辅助,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我们可以用音译法配合相应的图片,不仅能够让目的语读者明白该事物在原语中的具体指代,获得直观的视觉印象,而且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其次,壮族民俗文化作品“走出去”还可以采取国内壮学专家和海外壮学家合作的模式。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语境下,不少研究者倡导西方汉学家和中国本土译者中西合璧的合译模式。这样一来,无论是译前的文本选择、文本识解、翻译决策,还是译后的编辑、出版、传播和流通等诸环节,均可以得到来自双方最大限度的智力保障[9]。壮族民俗文化文学作品“走出去”同样可以借鉴这一模式,让国内壮语为母语,且英语水平较高的壮学家与海外母语为英语并且熟悉壮民族文化的人士合作翻译。壮英专家合力有利于充分阐释壮族民俗文化内涵,同时在语言上保证英译作品对目标读者,包括出版商的可接受性。

3.借鉴先进国家文化输出经验

确保文化的民族性和开放性兼容是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的重要任务。美国是文化输出的典型国家,其文化战略与政治战略相辅相成,特别是冷战开始后,文化外交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手段。美国文化输出模式多种多样,其输出的文化产品控制了世界上70%多的电视节目和65%左右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造。德国为了向世界推广本国文化,以语言为桥梁,积极推动德语的传播,使其成为对外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歌德学院作为德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中介机构,通过组织“德语奥林匹克”“德国作家交流会”,开办“德国文学周的博客和网站”,举办“初识德国”展览等方式,扩大德语在境外的影响力。法国是欧盟文化核心国家之一,文化多样性是其文化政策的核心。法国政府通过立法与资金投入,积极保护和宣传法国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博物馆展览。这些博物馆通过与其他国家开展博物馆交流展览、联合展览和专题展览等活动,向世界展示法国一流的艺术和文化。壮族文化要走出国门,可以借鉴上述这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制作介绍壮族民俗的广播电视节目并在境外电视台、电台播出;区内博物馆,比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国外对应的博物馆联系,进行壮族文化的海外专题展览。此外,相关机构还可以与海外的孔子学院联系,到海外孔子学院实地开展壮族服饰文化介绍、壮族山歌、舞蹈表演等活动,多方位宣传推广壮族文化。

四、结语

由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正在日益走向一种混合性的、拼接性的和多面性的文化依存[10]。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壮族众多的民族文学作品需要通过外译出版“走出去”,走向世界文学之林。促进壮族民俗文化的外宣出版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不断改进翻译方法,借鉴西方先进国家文化输出经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壮族人民自身的认同感,塑造民族形象及保持其固有的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韩绿林. 壮族古籍整理出版的新突破——《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解读[J]. 出版广角,2014(Z2).

[2]刘雪芹. 西南诸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她们从远古的歌谣中走来[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6.

[3]方仪力. 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反思[J]. 当代文坛,2015(5).

[4]王治国. 布洛陀史诗对外传播的文化阐释与深度翻译[J]. 民族翻译,2015(1).

[5]威廉·冯·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钱敏汝,译.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6]熊伟. 翻译研究的文化概念问题[J]. 理论月刊,2018(4).

[7] Kwame Anthony Appiah. Thick Translation [A].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5.

[8]王治国. 《苗族史诗》中民俗事象翻译的民族志阐释 [J]. 民俗研究,2017(1).

[9] 胡安江,胡晨飞. 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

[10]单波,熊伟.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J]. 国外社会科学,2009(4).

猜你喜欢

壮族走出去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