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型大学《园林史》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2019-04-01荣立苹高玉福周燕吴玉德
荣立苹 高玉福 周燕 吴玉德
摘要:《园林史》课程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由古至今中外园林的发展脉络,主要历史时期、典型作品及关键人物等知识。目前,大部分院校《园林史》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单向的、静态的理论教学,易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难于理解,并大大降低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深入分析了《园林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由此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旨在为地方综合高校园林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史;教学方法;探索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目前,我国园林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由于不同院校设立园林专业的基础不同,以及园林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因此在专业培养计划、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在不断地进行一系列的积极改革[1]。《园林史》作为园林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帮助学生全面理顺由古至今国内外园林的发展脉络,主要历史时期、典型作品及关键人物等知识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理论知识、文化素养,构建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目前大部分院校《园林史》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单向的、静态的理论教学,易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难于理解,并大大降低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是《园林史》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
1 《园林史》课程的定位
《园林史》课程是园林学生接触设计课之前的重要专业基础性课程,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分析世界园林的发展脉络和典型事件,总结中外园林发展过程与规律,内容涉及政治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2],是全面培养高素质园林专业人才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专业视野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操作双管齐下。理论学习重在专业的理论知识储备的学习,主要涉及园林植物、园林生态、园林艺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等多门专业课程。实践技能操作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知水平,包括植物认知、设计表现、方案创作等各个环节。《园林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所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对园林专业各个方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融通古今,联系中外,并对园林的发展脉络有独到的见解与感悟。
2 《园林史》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及其不足
园林史不仅仅记录了园林的发展历史,同时更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文明的发展史。尤其是世界园林的发展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园林风格差异迥异,园林作品浩如烟海[3]。因此,要学好园林史,就必须首先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园林产生的时代特点和表现形式。
纵观我国园林教育发展的数十年过程中,《园林史》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均设为单纯的理论课程,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通过任课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进行知识传授,整个教学过程俨然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枯燥乏味。由于缺乏必要的互动,课堂沉闷无比,教学内容也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描述,缺乏时代背景的生动导人。因而,学生的学习状态通常也仅停留在对关键历史时期、年代、国家、典型代表人物等内容的死记硬背[4]。
《园林史》课程内容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具体表现在学习内容庞杂、知识点密集、容易混淆等。而以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甚至造成部分同学认为对《园林史》课程的学习没有实际意义,可有可无的错觉,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
2 园林史课程教学新方法的探索
随着社会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园林史》课程教学也应随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讲应用”的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园林史》教学方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参与到课堂中。因此,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问题的提出
根据课程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研讨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园林发展的历史时期与其相应的社会背景之间展开预习,并根据自身的理解和专业知识储备,归纳总结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其中。如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授课环节,在课前预设思考题目:该时期人类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向风景式方向发展的原因,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中形成自己的论点,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相互交流,从而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2 资料的搜集
小组成员通过书籍、网络、影视等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和研讨资料。整个过程先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逐渐过渡到小组成员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如清代园林发展部分的学习,通过对该时期建造的历史名园(如颐和园、拙政园等)的诗词歌赋的搜集、整理,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古典园林的魅力所在,再结合园林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加以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进而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完善自身的认识水平。
3.3 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之间应有明确分工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沟通,互通有无。成果汇报可采用PPT、现场报告、情景展现等形式,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可开展质询和提问,负责的学习小组进行必要的解释和答复[6]。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总结分析、协作创新以及展示交流的能力。在师生、同学间的交互性教学活动中,课堂互动共同认知、探索和反思,以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
3.4 总结提高
在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后,教师要对各内容进行点评,确保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优点与不足,并在任课教师的指引下,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找可能解决的办法途径。进而全面梳理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归纳总结,并制定改进方案,在下次课程任务的布置中加以引导,让学生少走弯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4 结语
《园林史》课程教学目的并非是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是应在学习、欣赏、感受园林发展进程中,汲取中外古典园林的精华,消化理解,融会贯通;培养对园林的审美及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并结合当今社会的背景,把握当下园林的发展趋势[6]。因此,如何将这门看似枯燥无味的专业课程讲好、学好,是该类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广泛开展探索与尝试,归纳总结,方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晓东,严俊鑫,王竞红,《园林史》课程教学的优化途径探讨[J].森林工程,2012,28(3):91-93.
[2]榮立苹,高玉福《园林史》课程教学新思考[J].吉林农业,2016(21):122-123.孙春红,秦华.
[3]“思”“呈”“评”“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园林史教学新法[J],中国园林,2013(4):85-90.
[4]刘静怡.园林史论课程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87-90.
[5]陈燕,李大鹏.大学本科阶段园林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7):21-23.
[6]吴永新.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外建筑园林史课程教改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