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美丽心灵》的美感
2019-04-01张乐婷
张乐婷
电影《美丽心灵》上映于2001年,是由美国导演朗·霍华德执导,罗素·克劳、艾德·哈里斯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以经济学家约翰·纳什为原型,讲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一生。
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该电影中的美感表达。
一、前后呼应的结构美感
电影的结构美感,首先来自于前后呼应,在电影《美丽心灵》中许多的前后呼应。
在电影的一开头,普林斯顿大学学术礼堂内,年长的导师在激情的讲着数学家是如何破译密码,从而帮助战争获得胜利,之后问道,谁会是下一个获得如此成就的人。镜头转向坐向坐在人群后面,意味深长的男主角约翰·那什。
这个镜头呼应了后来,主人公约翰·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之后,始终认为自己是军方的战士,是帮助美国获得战争胜利的英雄,这一发疯的缘由,就是在学生时代的约翰·纳什被灌输荣誉感的解读。
主人公约翰·纳什在电影的开篇,提出的构想并不能够被导师所接受,在导师拒绝他之后,画面来到普林斯顿的礼堂,看到众人在给另一位诺贝尔获奖者赠送钢笔,这个习俗代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敬,约翰·纳什在一旁看着若有所思。
而在电影濒临结尾的时候,历尽艰辛的约翰·纳什也活的了诺贝尔奖,所有人给垂老的约翰·纳什赠送钢笔的时候,代表他终于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同。
与此同时,电影的开头,还提到约翰·纳什说自己虽然不喜欢数学,但是数学是让自己得到尊敬的唯一方式,而电影的结尾,约翰·纳什得到赞同的原因,确是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获得赞同的另一种方式,他不再执着的要成为左右战争风云的数学家英雄战士,而是做一个与之相比更加平静的生活——成为大学教师,在这一条道路上他放弃了自己的英雄梦,但是他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电影的开头,约翰·纳什的同事问他,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直觉和创新能力怎么办,在电影的过程中,约翰·纳什真的因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产生了副总用,失去了他的直觉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与开头的呼应。
另外,男主角约翰·纳什参与酒吧排队等活动中,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并没有浪子室友的出现,这也暗示了浪子室友查尔斯·荷曼其实是一个虚幻的存在,是约翰·纳什自己精神疾病之后假想出来的存在,这也是对后面,约翰·纳什被确认精神病的一种呼应。
二、天才与疯子的博弈美感
《美丽心灵》中主角约翰·纳什在影片的各处均被暗示其是天才,与众不同,是以他想获得成功的方式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学术追求,而是下降自身,得到世人的认可与理解,这也注定了约翰·纳什的一生都在与自己博弈。
这一博弈也正是约翰·纳什提出的均衡论的精髓,寻找一种平衡,一种最佳方案。
影片开头,约翰·纳什想导师提交的论文不能够被老师所理解,在失望之中的约翰·纳什与假象中的浪子舍友一起将桌子从宿舍推下去,这一幕象征着一种解放,打破固有思维,约翰·纳什开始寻求一种可以被世界接受和理解的理论。
后来,成为教师的约翰·纳什遇到了美丽的女学生艾丽西亚,艾丽西亚巧妙的解决吵闹的施工和不能开窗的矛盾,使得约翰·纳什开始意识到,赢得双赢局面,也许只是换一种思路,这与影片最后约翰·纳什换了一种思路,不强求治愈精神疾病,一样获得了双赢的局面相呼应。
约翰·纳什被发现有精神疾病的过程中,认为自己是军方的战士,为了保护祖国而破译密码,之后他被送入精神病院,从精神病院出来的约翰·纳什因为服用精神类药物的缘故,编程了一个普通人,他看着以前可以轻易解除的题目,却再无思路,尽管医生安慰他说治愈疾病之后,就可以不再服药,凡是从天才变成凡人的约翰·纳什却其实生不如死。
最终,约翰·纳什选择了不吃药,这样尽管幻觉依旧存在,但是他却可以重新同之前天才一样思考。约翰·纳什也终于在一个雨夜发现小孩子不会长大这个漏洞,从而相信了一切幻觉都是假的。
約翰·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终究选择了放任约翰·纳什不吃药,帮助他习惯这样的生活,而不是强迫他进入精神病院治疗,这固然是一种爱意的表达,也更是一种平衡,帮助约翰·纳什寻找一种可以正常生活的平衡。
对于约翰·纳什来说,他不再吃药,放任幻觉的存在,却克制自己,不在与幻觉进行任何互动,他留着眼泪与幻觉中的小女孩诀别时候的画面,也代表了他最终向世界的妥协。
这也就是博弈论中的精髓,一种于世界和平相处的平衡。
幻觉与天才思维只见的取舍,主人公约翰·纳什的一生之中,都在与自己博弈,看过电影之后,我也更加深刻的明白,世界上没有简单的对错,我们都在与自己博弈。
世界上没有完美,而我们都在不完美在会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约翰·纳什的一生并不在于其学术层面的不断进取,而更多的是一种与自己的争斗,在于他终究找到了一条出路,来与世界和解,而经过了这一系了的奋斗之后,他也终于在晚年为世界所接受。这是一种妥协,也是与无数不断学习进取的人的一种殊途同归。
电影《美丽心灵》不单单是经济学家约翰·纳什的生平改编,更是对他所提出的博弈论的一种阐释。
三、贯穿始终的真实与虚幻的探索美感
电影的前半部分将男主人公约翰·纳什塑造成了一个幸运的为在为军方效率的天才英雄形象,因为其塑造十分成功,在约翰·纳什被精神病医生抓捕的时候,我甚至一度认为,是否是因为主人公约翰那是所面对的局面太过恶劣,太过复杂,于是主人公说的话不被人所相信。
这也让我们有所思考,我们是不是也生活在一个我们认为的虚幻世界中,我们所认知的,所看到的一定是真实的么?
直到大雨之中,约翰·纳什发现了一切极为幻觉,他才终于发现了现实与虚幻的突破口,也代表着他向世界的妥协,这也是电影引发的我们对现实与虚幻的思索。
看完电影之后,我都一直在想,现实中的主人公约翰·纳什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疯子,或许他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天才,只不过生错了时代,被人陷害。于是我查阅了资料,这些资料告诉我,约翰·纳什确实是一个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
在现实中,约翰·纳什并不像电影中是唯理论军方为了祖国的荣誉而走火入魔,而是荒诞的认为自己是为外星人破译密码。
如果电影中也采用如此写实处理,那么观影者可以很明确的清楚约翰·纳什是一个精神病人,也就缺少了电影中那种走火入魔的令人惋惜,和真实虚幻之间的令人反思。
作为观众,看过《美丽心灵》之后,再去回顾约翰·纳什的一生,则会带着更多的唏嘘与无奈,哀叹他不幸与传奇一声的同时,更加感受到电影带来的最大的善意。
这也正是电影存在的意义之一,教会观影者们温暖。
同样的艺术改编,还表现在约翰·纳什的生平上,约翰·纳什在现实中并没有一位如同电影之中女主角一样从一而终的妻子,他在现实中 与电影中的妻子原形艾丽西亚早早离婚,尽管艾丽西亚确实一直与他有不能磨灭的帮助,但是却少了一些电影带给我们的美好。
电影是来源于人生,但是经过了无数的升华,用无数的善意表达,来让我们感受到美感。
以及电影中约翰·纳什说自己的儿子在哈佛大学读书,然而现实中约翰·纳什的儿子却没能继他的才华,只继承了他的精神疾病。
这些令人唏嘘的现实,都在电影中得到了美化,美化同时,用无限的善意来令人反思。
电影《美丽心灵》的出色结构,用电影诠释了经济学家约翰·纳什生平的同时,巧妙的利用结构阐释了约翰·纳什的经典理论——均衡论,更是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进行升华,电影与真实之间进行改编,让人看后回味无穷。
人无完人,人们都在寻求一种平衡,在世界中找寻一条和解指路,尽管人生不能先个电影一样十全十美,但是《美丽心灵》却带给了观影者最大的善意。
这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电影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欧佳宁.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电影台词[D].暨南大学,2018.
[2]李阳.混沌中求真理——论电影《美丽心灵》的美国文化透视[J].电影评介,2014(1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