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图书馆藏宋刊本《吴郡图经续记》流传情况小考
2019-04-01伏建春
伏建春
摘要:本文主要对台湾图书馆藏宋刊本《吴郡图经续记》中的藏书印及题跋等信息进行梳理,呈现出此版本在后世的流传及收藏情况。
关键词:《吴郡图经续记》;朱长文;流传
“图经”最初是王朝地理疆域资料搜集的一种手段,以图为主,经则为其附加说明,后来逐渐以经为主,图为附庸,逐渐向地方志过渡[1]。《吴郡图经续记》为北宋朱长文编修的一部地志性著作,因续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所修《苏州图经》(六卷)而得名,主要记载吴郡地区地理、历史、事志、风俗等,被认为是宋代地方志开始定型之作[2]。吴郡,苏州地区之旧称,时为平江府,下辖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嘉定等六县[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征引博而叙述简,文章尔雅,犹有古人之风”[4]。
朱长文(1040-1098),苏州人,字伯原,嘉祐四年(1059)乙科进士,因堕马伤足不仕,筑室居郡“乐圃坊”逾三十年,以治学、为诗、德行闻名乡里,在当朝文人士大夫中声望极高,时人称之为“乐圃先生”[5]。元祐元年(1086)受苏轼、邓温伯等人推荐出任苏州州学教授,元祐八年召为太学博士,除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官。后以疾解任,退居家中,元符元年(1098)二月逝世,享年六十岁。今存《乐圃余稿》十卷,又精于书法和音律,有论书著作《墨池编》六卷、音乐著作《琴史》六卷传世[6]。《吴郡图经续记》为朱长文受时任苏州知州的晏知止所邀而著,乃北宋时期民间文士的私修图经[7]。此书受晏知止所邀而著,成书于元丰三年(1081),适逢晏公罢任;元丰七年(1084)武宁章求此书于朱长文,但置郡府,并未刊行;元符三年(1100)祝安上作跋,其时任苏州判官,于朱长文子朱耜处访得此书,以备镂版,但不久造兵燹未果;直至南宋初绍兴甲寅年(1134)孙佑得此书刊行并作镂版题跋始得流传于世,前后辗转六十余年始得镂版。
一、基本情况描述
宋椠本《吴郡图经续记》全三卷,现藏台湾国家图书馆,全三卷,前有朱长文自序,后有常安民、林虙、祝安上、孙佑后序,又有黃丕烈、胡埏、翁同龢手书题跋和沈秉成等七人观书题记。上卷分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名門、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等十五种名目,中卷分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六种,下卷分治水、往迹、园第、家墓、碑碣、事志、杂录七种。
该书为线装书,书签“吴郡图经续记·卷上(卷中/卷下)”,纸质瓷青色书衣,白色装订线。书名叶题“宋椠吴郡图经续记三卷”,署名“栩緣”,鈐“王同愈”朱文方印。书页版式上,左右双边,乌丝栏,无书耳,白口单鱼尾,中缝题书名,简称《续图经》,下接卷次、叶次,框高21CM,宽15.1CM,半页9行,行17-19字不等,小字为双行,于版心下方记刻工名。刻工名署有黄富成(或作黄富)、严发(或作严)、张通(或作张)、顾仲、王彦、屠、石成、郑、金、牛实、贾琚、郭奇(或作郭)、乙成、友等。
钤印有「葉/文莊公/家世藏」朱文長方印、「吳雲/平齋」白文双兽方印、「臣印/文琛」白文方印、「厚/齋」朱文方印、「乾/學」朱文方印、「徐/健菴」白文方印、「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朱文长方印、「兩罍/軒藏/書印」朱文方印、「吳雲字/少青號/平齋晚/號退樓」白文方印、「宋本」椭圆印、「開卷/一樂」朱文方印、「吳平/齋祕/篋印」朱文方印、「平陽汪氏/藏書印」朱文长方印、「汪印/文琛」白文方印、「葉氏菉竹堂藏書」朱文圆印、「吳平/齋讀/書記」白文方印、「士/鐘」白文方印、「閬/源父」朱文方印、「密均/樓」朱文方印、「歸安吳氏兩罍軒藏書印」朱文长方印、「長洲汪/士鐘閬/源父印」白文方印、「吳雲/平/珍祕」白文方印、「三十五/峯/園主人」朱文方印、「兩/罍軒/鑒藏」白文方印、「民/部尚/書郎」朱文方印、「汪印/士鐘」白文方印、「吳松/漁爰」白文方印、「陸氏/大用」白文方印、「汪」朱文圆印、「文/琛」白文方印、「蔣/祖詒」白文方印、「穀/孫」朱文方印等。
二、流传情况
此宋椠本《吴郡图经续记》自刊刻以来曾经多人之手流传至今,现就笔者所有之信息,将其可考流传情况进行梳理。
(一)明代
宋刊本《吴郡图经续记》曾经明代藏书家叶盛、钱谷等手中流传。
1.叶盛(藏)
此书共三册,每册目录页的右下角有“葉氏/菉竹堂/藏書”朱文圓印一枚,第一册朱序右上角有“葉/文莊公/家世藏”朱文长方印一枚。
叶盛(1420-1474),字与中,号蜕庵,又号白泉、泾东道人、淀东老渔,江苏昆山人,“文庄公”是其谥号,明代著名学者、藏书家。正统十年(1445)进士,历官兵部给事中、都给事中、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官至吏部左侍郎。生平嗜书,博览群书,精于校雠,聚书至二万余卷,于自家园宅兴建藏书楼,名曰“菉竹堂”,其藏书簿录编为《菉竹堂书目》[8]。主要藏书印有“葉/盛”白文方印、“葉氏/菉竹堂/藏書”朱文圆印、“與/中”朱文方印、“菉竹/堂”白文朱文方印。书中有“叶氏/菉竹堂/藏书”印,序言上方的朱文长方印称其“文庄公”,当为后人于此书之上加盖。
2.叶子寅
叶子寅,史书无载,书中亦无其相关信息。《桐琴铁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一:“《吴郡图经续记》三卷(校宋本),宋朱长文撰,有自序及常安民、林虙、祝安上、孙佑等序跋。明钱叔宝刻本,钞自沈辩之,复以昆山叶子寅所藏宋本校误,自较近刻为优。”据《中国文献学资料通检》,考其藏书印,叶子寅当为叶盛后裔[9]。古代藏书常家世递传,故而叶子寅亦为此本之收藏者,卷首“葉文莊公家世藏”印或为叶子寅等所钤。
除收藏者外,还有可考部分经手者。明代藏书家钱谷即是其一,他从叶子寅处借得此书校其原有钞本,并在宋本脱漏处予以钞补。黄丕烈《跋》云:“卷中有钞补处,皆明人钱罄室手迹,余尝见钱氏有刻本,云是从宋本校勘者,今取宋本对之,不特行款弗同,且讹舛诚复不少,则宋本之可珍益信。”钱罄室(1508-1578),即钱谷,字叔宝,号罄室,江苏吴县人,明代篆刻家、书画家、藏书家[10]。书中无钱氏藏书印,考此本下册第十九叶为毛笔字迹,且边栏粗细与前后有异,可知此书叶原脱,确为后人钞补,或为钱罄室之手迹。
(二)清代
宋刊本《吴郡图经续记》在清代曾经流传于昆山徐氏、华阳桥顾氏、吴县黄丕烈、长洲汪氏父子、胡埏、归安吴氏、郎亭汪鸣銮、翁同龢、王同愈等。
1.昆山徐氏
书中有钤印“乾学”“健庵”。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健庵,昆山(今江苏昆山)人,顾炎武外甥,藏书极为丰富,有藏书轩名“传是楼”[11]。黄丕烈《跋》:“余从其裔孙(顾听玉)处得旧钞本《续图经》,有跋,云雍正十二年(1734)夏五月既望于昆山徐氏购得叶文庄所藏宋刻本。”但据此可知顾氏《吴郡图经续记》当从昆山徐氏处购得。
2.华阳桥顾氏
顾若霖,字雨时,号“不淄道人”,人称“可潜先生”,生活在康熙(1662-1722)時期前后[12]。博学多闻,好访法书名画、宋刊书籍。其藏书印有“顧若霖印”“雨時”等。其子顾自名,字明善,号复庵,藏书继其父,“藏古之名,闻天吴都”。顾听玉,为顾雨时之裔孙,生平无从查考。
黄丕烈跋中提到“听玉之祖雨时先生,喜蓄异书,手自雠勘,余从其裔孙处得旧钞本《续图经》,有跋,云雍正十二年(1734)夏五月既望于昆山徐氏购得叶文庄所藏宋刻本。校勘一过,始知顾氏所蓄宋刻地志之书,范成大《吴郡志》而外,又有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可知顾氏曾收藏此书,其可考者唯顾雨时、顾听玉二者而已。
3.吴县黄丕烈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又字荛圃,又曰荛翁等,更号复翁、复初氏、宋廛一翁、求古居士、求古居主人、佞宋主人等,江苏长洲人。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藏书家,其藏书楼名为“百宋一廛”。此本《吴郡图经续记》后有黄丕烈所作跋,自云其乾隆六十年(1795)于华阳桥顾听玉处购得此书自藏。其藏书目及题跋现存《百宋一廛书录》《士礼居藏书题跋》。
据潘祖荫《艺芸书舍宋元书目》跋语:“吾郡嘉庆时,黄荛圃、周香严、袁寿阶、顾抱冲,所谓四家藏书也,后尽归汪阆源观察。”[13]黄丕烈的藏书后大都归汪阆源所有,《吴郡图经续记》即在其中。
4.长洲汪氏父子
长洲汪氏父子,即汪文琛、汪士钟父子。汪文琛,号厚斋,饶于赀,曾开设益美布庄,是富甲江南的商户,购“三十五峰园主人”,自称书中钤有“臣印文琛”“厚齋”“平陽汪氏藏書印”“汪印文琛”“文琛”“民部尚書”等印,此外其藏书印还有“三十五峯園主人”等[14]。汪士钟(1786-?),字春霆,号阆源,书中钤印有“士鐘”“閬源父”“長洲汪士鐘”“閬源父印”“汪印士鐘”等,另有“民部尚書郎”等,有艺芸书舍,广泛搜罗宋元珍本。
汪士钟艺芸书舍的藏书于其晚年陆续售出,咸丰庚申年间,太平军攻入苏州,汪氏“合家离散,宋元本悉为邻家携去,汪氏子孙只知贾不知书”。[15]售出及所散书籍归宿可考者有常熟瞿氏、海源阁杨氏、上海郁松年“宜稼堂”、仁和藏书家胡珽、郭筠仙等。
5.胡珽
胡珽(1822-1861),清校勘学家、藏书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藏书处名琳琅秘室,辑刻《琳琅秘室丛书》4集30种94卷,《吴郡图经续记》亦在其列,即据此宋本刊刻。
此宋椠本《吴郡图经续记》后有胡珽咸丰二年(1852)后记,钤其琳瑯秘室藏书印及其私人印章。胡珽在后记中称:“惟此确系宋椠,灵光岿然,余以番银七十饼得自山塘汪氏,始有以证伪刻之谬。念吴郡地志,唐陆广微书已经后人重辑,宋时官撰图经,又久佚不传,三吴文献幸而仅存,可不奉为至宝也哉!”惜胡珽英年早逝,宋本《图经续记》亦多经流转。
6.吴云
光绪五年(1879)已卯冬十月十三日,新建勒方锜等七人集于吴氏听枫山馆同观此书,于书后留七人观款篆书题记。
听枫园,乃清代金石书画鉴藏家吴云构筑的私家园林,听枫山馆即其中的藏书阁。吴云,字少青,又字少甫,号平斋、榆庭、愉庭、抱垒子,晚号退楼主人,浙江归安人,斋堂号有两罍轩、二百兰亭斋、敦罍斋、金石寿世之居。书中亦有钤印“吴云/平斋”“两罍轩/藏书印”“吴云字/少青号/平斋晚/号退楼”“吴平/斋秘/箧印”“吴平/斋读/书记”“歸安吴氏两罍轩藏书印”等,据此可知当时是书乃流入归安吴氏藏书之中。吴云逝世后,其藏书多归友人汪鸣鸾[16]。
7.汪鸣銮
汪鸣銮(1839-1907),字柳门,号郋亭,又号得士,浙江钱塘人,清书法家、藏书家,其藏书阁名“万宜楼”。同治四年(1865)进士,初授编修,历任陕、甘、赣、鲁、粤诸省学政,后迁内阁学士,晋工部侍郎兼管户部三库,光绪二十年(1894)召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不久调吏部侍郎并兼刑部。因支持光绪帝筹谋新政,反对后党掣肘而被弹劾,罢归后主讲杭州训诂精舍、敷文书院。覃研经学,精于说文之学,擅书。
翁同龢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七日于书后作记,记中云:“宋刊吴郡图经续记三卷,海内孤本也,自菉竹堂叶氏……今归郎亭汪侍郎万宜楼。侍郎钱唐籍,而世居于吴,则亦吴人也,其得此书为宜。余有旧钞半部,欲假以钞补,忽闻北方兵警,遂至中辍。余邑距郡九十里,欲遗一力赍还,则山中皆农夫,欲付航船,船人又未可恃也,因留案头久之。”郎亭汪侍郎即汪鸣銮,当时此宋椠本《吴郡图经续记》为汪鸣銮万宜楼藏书,翁同龢借以补其半部《吴郡图经续记》旧抄,而送还途中遇战乱,交通不便,久借未还,因以为此记,后钤印“翁同/龢印”“松禅/居士”。
汪鸣銮藏书在民国初年散出,多为湖州密韵楼主人蒋汝藻所得[17]。
8.王同愈
王同愈(1855-1941)字文若,号胜之,别署栩缘,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末民国学者、藏书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历任江西学政、顺天乡试考官、湖北学政。曾与张謇等主持江苏省铁路事宜。辛亥革命时,隐居上海。长于算术。其书画、篆刻皆工。性喜藏书,曾言:“津津呼有味于藏书,而知天下最可宝贵、最可娱乐之事,无有过于此事。”“余插架无多,然积年搜罗,亦略有七万余卷。旧刻精印之本,亦十有二三。斯架塞屋,需四五楹,始足分布行列。”有题款“室有图书富,门无车马临”。据《栩缘文存》《栩缘日记》等,王同愈藏书始于19岁(即1974年),大规模藏书始于26岁(即1881年),起步尚早[18]。
宋椠本《吴郡图经续记》书名页原佚,王同愈自题“宋椠吴郡图经续记三卷”补之,并署名栩缘,钤印“王同愈”。其早年交游江浙等地学者、书画家、鉴藏家,其中包括汪鸣銮[19]。但其是否为此书之收藏者尚无定论。
(三)民国及其以后
现可考民国及其以后之流传仅蒋汝藻、蒋祖诒父子二人,后被台湾国立图书馆收藏。
1.蒋汝藻
蒋如藻(1877-1954),字元采,号孟苹,别号乐庵,浙江吴兴人,藏书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辛亥革命以后,历任浙江军政府盐政局长等职,也是浙江地区有影响的实业家。其祖辈、父辈均是藏书家,藏书处称“传书堂”,蒋汝藻承先人之志自弱冠之年即大举购藏古籍,改藏书“传书堂”为“密韵楼”。蒋氏所藏古籍中不乏珍本,“蒋氏藏宋本八十八部,元本一百零五部,其中不乏珍籍善本,例如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序刊的《吴郡图经续记》三卷……。”[20]民国13年(1924)蒋汝藻刻《密韵楼景宋七种》本,其中《吴郡图经续记》即以此宋刊本为底本。
2.蒋祖诒
蒋祖诒,蒋汝藻第三子,字“谷孙”,不但恪守家藏,还精于版本目录之学,于四十年代末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21]。书中是否有蒋谷孙的相关信息,电子本第三册清晰度不够无法核查,但据台湾国家图书馆官方网站所公布的此《吴郡图经续记》之基本情况,上有「蔣/祖詒」白文方印、「穀/孫」朱文方印共两枚,可知为蒋祖诒无疑。宋椠本《吴郡图经续记》即蒋汝藻带往台湾,后藏入台湾国立图书馆,这三册书每册首页都有“台湾中央国立图书馆藏”之钤印。
以上大致可以看出台湾图书馆藏宋椠本《吴郡图经续记》在藏书家等手中的大致流传或经手情况。大致为叶盛—叶子寅—(钱谷)—昆山徐氏—华阳桥顾氏—黄丕烈—汪氏父子—胡珽—吴云—汪鸣鸾—(翁同龢)—(王同愈)—蒋汝藻—蒋祖诒—台湾国立图书馆①。
注释:
加括号之名为借书者或是否收藏此书不可确知者。
参考文献:
[1]潘晟《图经源流再讨论》,载《中国地方志》2010年第1期,第24-29页。
[2]黄苇《论宋元地方志书》,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73-88页。
[3]脱脱等《宋史》卷八八《地理四》,中华书局,1985年,第2174页。
[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八,中华书局,1965年,第597页。
[5]张景修《朱长公墓志铭》,收入《乐圃余稿》,钦定四库丛刊本。
[6]米芾《宝晋英光集》卷七,四库全书本。
[7][北宋]朱长文撰、金菊林点校《吴郡图经续记序》,载《吴郡图经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8]李楠、李杰編著《中國古代藏書》,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年,第96頁。
[9]蔡贵华编著《中国文献学资料通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962页。
[10]王本興著《江蘇印人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58頁。
[11]邵忠、李瑾編著《吳中名賢傳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92頁。
[12]陆恭《越州石氏帖跋》。《桐琴铁剑楼藏书目录》卷一六。
[13][清]潘祖荫《艺芸书舍宋元书目跋》,载[清]汪士钟《艺芸书舍宋元书目》,清宣统元年(1909)番禺沈氏晨风阁刻本。
[14]《藏书纪事诗》卷六。三十五峰园,《履园丛话》称“二十五峰园”。
[15]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卷十“艺芸书舍”条,民国十七年(1928)中华书局铅印本。
[16]《吴云两罍轩藏书》,载《收藏快报》,2015年5月12日第16版。
[17]《吴云两罍轩藏书》,载《收藏快报》,2015年5月12日第16版。
[18]吳名贵《王同愈藏书、读书及其他》,载《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2期。
[19]万君超《王同愈·1895》,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a5fb550102vj5y.html.
[20][21]孟宪均《民国以来藏书家刻书举隅——吴兴三家》,收入《适园丛书》,民国乌程张氏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