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的历史活在当下
2019-04-01王晓东
王晓东
随着《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走红,许多青少年对于“盗墓”的兴趣远远多于对考古和文物的认知。其实,与神秘、刺激的“盗墓”相比,考古和出土的文物蕴含着严谨而丰富的科学知识。如何让“冷学问”的考古和冰冷的文物走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北疆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做法值得借鉴。江苏张家港市南沙中学香山文学社的同学们,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周屹灵: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物为中国灿烂的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只有这样,文物才能更加吸引大众的关注。
可以走到文物的背后,将历史、科技和娱乐融为一体,创作一些活泼新颖、互动性强的剧本,讓人们亲自扮演,演绎感人而又精彩的故事。还可以通过音乐让文物活起来,将文物的历史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或歌曲,让音乐人唱出经典。
当今,各种高科技产品渐渐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文物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比如,有的博物馆会在每件展品旁贴上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扫二维码,就可以近距离观看和了解该展品,从而知道更多的文物故事。
李政宣: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人类的文明,都是现代人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文物有着鲜活的生命,每一件文物都值得我们致以最大的敬意。我们要将文物代表的文化传承下去,才能让它活起来;我们要仔细品味文物中蕴含的精神,才能把“沉睡”的文物变得有现实价值。文物只有通过我们不遗余力地宣传,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和意义。
陶瑾:让文物活起来,是要让更多人看到、感受到文物所拥有的意义。比如说,人们所熟知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朝代的安定、百姓的和乐,进而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国富民安呢?而像陶院落就恰恰相反,豪强大族的住宅与防御设施相结合,反映的是战火纷飞社会的动荡局面。这就给我们警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防止再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可见,文物是多么重要!它的意义绝对不是一件作品那么简单。它的意义,还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和对现实的启示,而这些都建立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基础之上。
刘敏楠: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倾注了使用者的感情;每一件文物,都属于不同的主人,都拥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件文物,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甚至每一道裂痕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谁还能说,文物只是器物,是没有生命的死物?
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让各种文化资源包括文物活起来,让它们说话。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像一个蕴含着各种重要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价值元素的矿藏,只有开掘出来、提炼利用,这些价值才能彰显,文化血脉才得以延续。
郑艺楠:走在博物馆中,那一件件精美的藏品是那么神奇而美丽,我们能感受到属于历史文物的那份厚重感。
但是看多了静止的文物展品,难免会觉得有些无聊,眼睛也有些疲劳。这时,我想起在故宫里看到的动态《清明上河图》:枝条在摇曳,船只在行进,人物在活动……简直和真实的场景一样。
让文物活起来,可以通过加工使原来的文物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给我们展现动态美,还可以将历史场景重演,比如将历史场景演成电视剧、电影等,这样一定会深受大家的喜爱。就像央视的一个文博节目《国家宝藏》,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使更多的观众想要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国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让文物活起来,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博物馆,使我们对中国历史有更深的了解。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文物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还在于对文物的保护。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并日益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活起来”的文物正走向世界,传承中国之美。
文物,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宝贝,也是一份活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藏。以亲民、科普、多元的方式向大众讲解文物的魅力,探索文物更易被现代观众接受的方式。挖掘文物在新时代的价值,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让更多人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并在文物中看出时代的变迁,得到现实的警示,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当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