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民族歌剧中的经典唱段文本研究

2019-04-01豆雪蕊

牡丹 2019年5期
关键词:唱段运河桂花

《白毛女》《江姐》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开启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道路,之后,民族歌剧已经逐步被大众所喜爱并接受。回首成功歌剧中的经典唱段文本,民族歌剧要赢得大众的喜爱,必须故事好看、音乐好听,做到入眼入耳。当下,我国民族歌剧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适应大众新的审美观,坚守民族歌剧的阵地,是民族歌剧工作者不懈追寻的目标之一。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进行简要概述,并以民族歌剧《八月桂花满地开》《运河谣》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为例,从充满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等方面,探究民族音乐是如何用交响化的方式展开的,民族歌剧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曲高和寡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而要真正融入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中。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

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集大成者,是以歌唱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融音乐、文学、戏剧、表演、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中国的民族歌剧是近百年前引入和学习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中国戏曲、民间歌舞、民间音乐等形式高度融合后,逐渐形成的综合舞台表演形式。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萌芽探索、初创、发展、革新等几个时期。

(一)萌芽探索期

欧洲歌剧传入中国时,国人并没有认真接受,因此欧洲歌剧的传入对中国歌剧的形成并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直到黎锦晖创作了《麻雀与小孩》(1921)、《小小画家》(1928),人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中国歌剧的早期萌芽。这几部歌剧的唱词曲调优雅通俗,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将儿童的心理刻画十分到位。此时的歌剧创作有成功、有失败,但无疑对中国歌剧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二)初创时期

我國歌剧的初创时期,正处于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创作者以抗日救亡题材和抗日根据地的秧歌运动为主,采用话剧加唱的音乐戏剧形式来表现群众的斗争生活和抗战决心,以《扬子江风暴》为代表;而秧歌剧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题材上大都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和生活,如对大生产运动的反映、对农家生活新图景的描绘,它将话剧、戏曲和秧歌糅合在一起,在化妆、对话方面吸收话剧特长,在歌唱方面吸收老百姓所喜爱的小调,代表性歌剧有《夫妻识字》。

(三)发展时期

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大型歌剧《白毛女》,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探索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歌剧创作方式,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家们有机会直接或间接地学习外国歌剧,歌剧创作在此时进入良好的发展时期。歌剧艺术家在借鉴西洋歌剧基础上运用中国戏曲的板腔体唱法,创作了很多成功的歌剧。例如,1953年初创作的歌剧《小二黑结婚》运用中国语言的特点,汲取戏曲念白的长处,写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宣叙调。

(四)革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歌剧创作进入革新时期。伴随着社会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中国歌剧全面复兴,歌剧产业得到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涌现出了《八月桂花满地开》《运河谣》等优秀的民族歌剧。

二、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的唱段文本特色

(一)充满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

在当代民族歌剧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批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优秀作品,每一部歌剧都有明显的地方音乐特色,更易被观众接受、欣赏。例如,1964年创作的歌剧《江姐》在采用四川民歌音调为主要素材的基础上,又广泛采用了川剧、粤剧、四川清音、京剧等元素,将这些民族音乐元素与歌剧形式如重唱、合唱有机结合,使整个音乐更加丰满。

2014年,湖北省歌舞剧院创作的歌剧《八月桂花满地开》,运用了湖北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讲述了在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区一个叫桂花的女人成长故事。该剧由著名作曲家王原平担任音乐主创,采用西方歌剧的样式和结构,力求“接地气”,剧中的音乐元素、演唱中的衬词等都充分体现了湖北特色。作为当地人,作曲家王原平曾多次到家乡大别山采风,用地方特色的民歌、花鼓等音乐元素创作了“桂花岭上桂花开”等让观众喜闻乐见、听得懂的唱段文本,也实现了创作者在歌剧创作中所追求的好听、好懂、感人。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由黄念清作词、王原平作曲的“桂花岭上桂花开”唱段文本如下:“桂花岭上桂花开/桂花树下望哥来/望哥来把桂花采/哥哥不来花不开/哎呀……八月桂花开/开在我心怀/秋去秋来总是情/花开花落都是爱/花开花落都是爱/都是爱。”

大别山地区的民歌是一种广为流传的传统民歌,既具有山的沉稳、豪迈、厚实之特点,又具有水的流畅、悠扬、灵动之风格,如何在民族歌剧中将之与交响乐融合,在交响乐中展现传统音乐,着实需要创作者的用心,“桂花岭上桂花开”唱段有着明显的民歌音乐节奏,作曲家坚持民族歌剧本土化的特色,表达最本色的情感,让观众觉得好懂、好听。这段唱词在语言上通俗易懂,极具口语化,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直抵听众的心扉。

(二)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歌剧的民族化,是将西洋歌剧的形式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歌剧创作。我国的民族歌剧要坚持民族风格,融入民间音乐,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这也是当代民族歌剧能够取得进一步成功的有效方式之一。

2012年,中国国家大剧院创作了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以京杭大运河为故事背景,描述了剧中人物在运河上跌宕起伏的命运际遇,展现了运河见证的善恶生死、义薄云天,讴歌了纯真的爱情与舍己为人的人性大爱。作曲家印青为歌剧作曲,从戏曲、民歌、民俗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民族唱法为载体,融入西方咏叹调、宣叙调的创作手法,在继承民族歌剧传统的同时并未使用民歌的曲调,而是坚持西方歌剧的特性,同时融合戏剧性与音乐性进行创作,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运河谣》中,象征运河流水的“水灵”歌队演唱的主题曲《我们是运河的流水》,在歌剧中出现8次之多,旋律优美动听,贯穿整部歌剧,营造出一幅不断变化、见证悲欢离合、歌颂人间真情的流动长卷。歌剧的第一场开始便是由水灵演唱的《我们是运河的流水》唱段:“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流过一年又一年/见过沧海/见过桑田/见过离合悲欢/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流过一年又一年/见过生死/见过善恶/见过义薄云天。”

“水灵”作为运河的见证者,作为运河上故事的亲历者,“见过沧海/见过桑田/见过离合悲欢”“见过生死/见过善恶/见过义薄云天”,在悠扬的旋律中,通过女生的重唱、轮唱,如泣如诉地将故事诉说,揭开了第一场的序幕。随着故事的发展,“水灵”们的演唱一步一步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随着歌剧戏剧性冲突的增强,第四场中“水灵”歌队演唱的《我们是运河的流水》唱段出现一些变化,这样写道:“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流过一年又一年/见过九流三教/见过恶鬼夜枭/见过恶鬼夜枭/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流过一年又一年/见过见过官匪勾结/见过凶狠霸道/见过凶狠霸道。”

不难看出,《我们是运河的流水》的唱段文本,在旋律几乎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场的唱词文本根据剧情变化,贯穿着整部歌剧的始终。“水灵”不仅亲历事件的发生,还揭示了故事发展的节奏,将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一步一步地将歌剧中的矛盾冲突激化。

歌剧《运河谣》中唯一的反派人物是船主张水鹞,他是个阴险狡诈的商人,人们可以从第四场“张水鹞揭发秦生逼婚水红莲”的唱段文本中感受创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手法:“秦啸生/这就是你吧/你的死期到了/我看你往哪逃/奶奶的狗屁李小管/我早就看出你/冒名顶替/犯上作乱/是朝廷缉拿的要犯/哈哈……要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如今你命攥在我的手/看您能往哪里逃/看你能往哪里逃/告发还是不告发/全在红莲姑娘的一句话/要我饶他一命/你要乖乖同我拜堂/好好好/这就到我船舱去/春宵一刻值千金。”

张水鹞是一个奸诈商人,创作者用美声唱法的男中音来展现,音色粗重,唱词粗鲁、野蛮,而且十分口语化,“奶奶的狗屁李小管”“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无门你闯进来”,与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特别是恶霸船主的身份十分契合。在紧张的音乐节奏中,唱段中间加上了秦生、水红莲、关砚砚几人的重唱,还有部分念白,把张水鹞咄咄逼人、简单直接的威胁恐吓演绎出来,使剧情矛盾冲突十分尖锐,人物的性格刻画更加鲜明。人们能感同身受的是唱词文本通俗易懂、旋律简单优美,“看您能往哪里逃”“快到我的船舱去”,这样直白的语言配合演员的表演,将张水鹞的粗俗、卑鄙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其狠毒的性格深恶痛绝。

三、结语

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有国家支持的机遇,创作者要遵循歌剧本身的艺术规律,选择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吸收当地的民间特色并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创作出好听好看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双生,不会单独存在,只有歌剧的旋律优美,唱词自然、流畅、贴近生活,才能让大众从以唱为主的歌剧唱段文本、旋律、演员表演中获得感动,过于文绉绉的语言即便配上优美的旋律,也让观众难以听清唱词本身。此外,在当代民族歌剧中,演员除了具有深厚的唱功外,在服装、道具、表演上越来越用心,不再仅仅依靠唱词、音乐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四川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豆雪蕊(1985-),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文学。

猜你喜欢

唱段运河桂花
桂花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绵绵古道连天上
做桂花糕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一弯新月挂半天
桂花蒸
打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