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自闭儿童社交能力的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19-04-01陈静韩宇翃

设计 2019年5期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空间设计

陈静 韩宇翃

摘要:为了使自闭儿童理论研究得到本土化应用,引导自闭儿童进行社交活动,提升自闭儿童的社交能力。通过对我国自闭儿童所处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将已有理论同伴介入法作为设计策略的核心与空间设计进行融合。利用主题空间和游戏化的手段来引导、抚慰、鼓励、关怀、自闭症儿童,让他们在空间中完全放松的同时,达到提升社交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让普通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闭症,接纳自闭症儿童。产出提升自闭儿童社交能力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对于自闭儿童应采取类似于游戏的弱干预设计方法。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儿童社交 空间设计 同伴介入法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3-0067-02

引言

自闭症是一种生物性发育障碍类疾病,受基因和环境影响,是持续一生病程。患病者会出现社交异常、交流行为异常等。自闭症儿童会存在以下特征门.兴趣狭窄重复单一行为,自闭症儿童通常会专注于某一个事物,如盯着风扇看,反复转圈,走路直走直线,一旦打破这种固定的循环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2.情绪不容易控制。在公共环境中会特别焦虑、恐惧。3.表情管理异常,不会适度的使用眼神及面部表情。4语言发展迟缓,语音语调异常。S在社交方面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自闭儿童在儿童社交场景中往往表现出目光闪躲,无区别的社交冷淡,对别人的友好缺少反馈。社交障碍是自闭症儿童核心特征之一。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导致自闭症儿童很难独立生活,不能融入社会,这就导致增加了患者的家庭负担与社会负担。

社交能力缺乏为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并且其他负面特征,如情绪不稳定、表情管理异常、语言发展迟缓等,都会通过社交能力的增强而改善。所以社交能力的改善对自闭症儿童及自闭儿童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这种社交障碍特征,目前国外有多种针对自闭儿童该特征的研究理论,如融合教育理论、同伴介入法(Peer-Mediated Intervention)等。对比于融合教育,同伴介入法相对较为微观,本文我们引用该方法来设计引导策略,使自闭症儿童能更好地融入集体的同时,也让身边其他正常儿童了解自闭症接纳自闭儿童,这对双方都具有正向促进的效果。

一、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

目前自闭症儿童在我国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第一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第二是由于我国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存在滞后性。目前我国由于对自闭症儿童知识的普及比较弱,所以自闭症儿童极易在一个儿童群体中受到歧视。

虽然我国在1994年与2003年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与《全国随班就读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使随班就读被界定为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策略”,但是根据《华南地区自闭症者及其服务现状调查报告》统计的数据得出,有49.1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随班就读,但实际的比例仅为20%左右。为什么随班就读的结果如此不尽如人意。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普通学校的教育模式仅是针对普通儿童的应试教育,学校的课程是根据正常儿童的身心发展而制定的,大多数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如果自闭症儿童有突然的情绪失控,老师和学生并不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怀,仅仅是按照普通儿童犯错对待,所以在普通的学校中,并没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性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一旦其行为对普通学生有影响,则会像普通学生一样对其进行劝退。对于自闭症班上的普通儿童,学校也并没有对其进行策略性的教育和引导,让其了解自闭症和引导其如何与自闭症儿童相处,并没有在两方交互中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国外就有许多针对自闭症儿童与普通相处的研究与实践、比如同伴介入法与融合教育。

二、同伴介入法概述

同伴促进法是指:通过引导经过训练的具有强社交能力的普通儿童与自闭儿童进行社交行为,从而提高自闭儿童的社交能力的一种干预手段。这与美国的融合教育研究极为相似。融合教育又叫作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這是在194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观点,提出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待残疾儿童是极不友好的,民众的包容和接受的能力极弱,并不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人和自己共同学习生活。所以改变人们对天生缺陷的人的认知,是解决残疾人群体脱离社会的关键一步。融合教育是指将自闭儿童安插在普通班级,同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研究表明,在普通班级的自闭症儿童在沟通表达和认知理解能力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这种融合教育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在普通班级中,自闭症儿童也极易成为被嘲笑、被普通儿童欺负排挤的对象。同伴介入法相比于融合教育更有针对性,也更微观。更注重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及情感交互,更适合提供策略性的敢于策划。顾此次选用同伴介入法作为弱干预的一种引导手段,来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被社会接纳,融入社会。

三、同伴介入法与主题治疗空间的结合

首先通过我国自闭症儿童受教育情况的现状分析得出,自闭症儿童在班级中无法融入集体,导致辍学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缺乏对该类儿童的关注,以及制订对其发展有利的教育模式,导致普通儿童对其进行排斥。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将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安排在一个空间中,通过游戏,而不是死板的课堂场景,对双方进行策略性引导。通过这种弱干预的方法,引导正常儿童更好地认识自闭症,不将他们看作异类,这将大大减少在普通课堂上存在的取笑与排挤。

(一)游戏中的引导

儿童的行为比较随意无规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会随着外界的声响而转移关注的目标,并且持续时间短,所以环境的游戏性对儿童来说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在普通的社会社会交往中,感知和反馈是交往的必须要素。但是自闭症儿童通常缺乏,理解别人的能力,所以也不存在反馈。由于自闭症儿童存在发育异常等情况,所以导致他们无法像普通儿童一样坐在课桌前接受传统的教育,他们会毫无征兆地做出异常举动,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不能对教师的指令做出正确的回应。在针对自闭儿童的训练中,游戏和角色扮演通常被当作主要的训练手段。所以空间应满足自闭症儿童对于主题游戏的需求。除了一些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训练。儿童之间日常的社交场景也应被满足,它区别于经过策划的训练场景更应突出灵活性。

所以,采用游戲的方式对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进行引导,是一种更合适的方式,在游戏的场景中不需要那么拘束,即使是自闭症儿童做出异常举动也不会被放大,不会像在课堂中那么突兀。

7.游戏中的重要角色:游戏中除自闭症儿童外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一个是作为同伴介入的普通儿童,另一个是作为策略引导及秩序维持的教师。当然在这个游戏场景中,教师的存在感要尽可能的弱,突出普通儿童的作用。也可以在活动开始前,选出活跃的孩子进行提前培养,让普通儿童意识到此次游戏中自闭症儿童的存在。

普通儿童:该空间对于普通儿童的意义是,在这个空间中与自闭症儿童略带策略的交互,可以让他们客观地接触、了解自闭症只是一种先夭的缺陷,沉默和暴躁并不是故意的行为,让普通儿童学会如何和该类儿童相处,学会包容、理解和关爱他人,促进良妊人格的养成。普通儿童对于该空间的意义是,给予自闭症儿童关怀及帮助,展现出友善,让自闭症儿童减少对群体的惧怕心理和防备心,使自闭症儿童能更向往与他人交流。

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普通儿童了解自闭症是什么,引导普通儿童多和自闭症儿童交流、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情绪,以及如何应对该情绪。当双方有危机出现时,老师第一时间应该出来控制住场面,化解危机,并教育两方儿童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危机。

(二)空间的规划策略与功能性

除了公开的社交需求,还应满足儿童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当儿童遇到失败、尴尬的情绪时,应给予儿童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独处或与好友交流情感。从而解决在团体中引起的不适,这很利于儿童之后社会性的发展。空间特征包括:舒适性、私密性、半开放性。该空间应给予儿童足够的放松支持,包括设施和灯光等要素都要考虑在内。教师应给予儿童尊重,不干涉儿童自我排解情绪的过程。空间也应充分考虑安全性,应让儿童的行为和状态在教师的可见范围之内。

与普通儿童相比,自闭儿童有相对严重社交恐惧,我们在公共的儿童社交场景中,应预留自闭儿童跳出社交场域的路径,以满足儿童对社交的不适。自闭儿童在空间中对社交的接触行为路径为:独处一观望一尝试融户厂融入社交。所以针对该行为路径。我们应依次针对其状态对空间模块进行划分和设计。首先在独处的状态下,空间应该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私性,能让儿童在这个空间中得到放松。在观望时,需要儿童在不被其他伙伴注意的状态下可以对目标群体的活动了然于心,让儿童来判断,这个群体的活动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是否适合自己。那么针对这部分空间,在保持着一定隐蔽性的同时,需要使儿童的视线可以关注到其他群体,可以利用一些遮挡物对此空间进行设计。在尝试融入时,群体迎接收到儿童表达出来想要融入的意愿,同时应有一些设施在儿童遭到群体的拒绝时用来转移注意力,比如对一些玩偶的利用,避免儿童尴尬造成未来的社交恐惧。那么从成功融入社交圈到从社交圈退回到私密独处空间也是在该空间的逆向流程,这个流程在空间中形成闭环,以满足儿童的不同社交需求。

针对普通儿童的分类研究表明,儿童分类依据根据儿童的年龄从小到大的发展,依次从利用感知特点分类到利用情景特点到利用功能特点到利用类概念进行分类。这也同儿童的智力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的关系。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适当对自闭症儿童的空间进行改造,训练其从利用单一维度的信息进行判断到利用多纬度的信息进行判断。比如对休息游戏和课堂空间的划分中,原本是使用两个单一对比度明显的颜色对空间进行划分,随着自闭症儿童的年纪增长,自闭症儿童的概念分类能力也会随着年纪的增加而又所提高,并且年龄、智商、接触事物的频次也与其呈正相关。所以随着自闭症儿童年纪的增长也可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对空间的划分作补充。这也在冥冥之中训练了自闭症儿童通过不同的维度对空间进行分类。但是这也要依据自闭症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及年纪,根据接受能力的提高和年纪的增长,慢慢尝试增加新的归类判断维度。

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自闭症儿童这个弱势群体我认为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帮助和设计中,应尽量使用无形的弱干预。那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强干预,比如训练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交互设备等有形产品,其实是将该类儿童与普通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做了区分,导致自闭症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定位在自己是与大家不一样的状态,久而久之心理将产生自卑感,越来越疏远群体。另外,普通儿童也会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不同,来判定其不属于该群体,导致群体性排斥。所以针对特殊儿童的设计,最好采用存在感极低的设计手段。比如利用弱干预的同伴介入法,就可以达到促进儿童社交、提高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相处舒适度的作用。普通儿童作为志愿者从中获益。自闭症儿童从中受到关爱与治愈,有利于之后自闭症儿童公平地接受教育,更好地锻炼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减少自虐或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是完全没有感知的。

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不仅依靠着自闭症患者本身向着社会人的方向转变,也同时需要我们社会更宽容的接纳与帮助。希望在末来的发展中,针对特殊或弱势群体的设计,比如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的设计,也能考虑到设计本身对用户的心理影响,尽量采用弱干预的形式。

参考文献

[1]程冉、聂睿、蒋雯等.基于认知发展的儿童成互投设计研究[J].设计,2016(05):17-20.

[2]王元哲.关于儿童医院的空间设计研究[J].设计,2017(24):100-116.

[3]刘嘉欣.儿童医疗空间趣味性设计初探[J].设计,2018(16):43-47.

[4]章磊.浦东辅读学校自闭症干预研究组:让更多“星星的孩子”闪烁星空[J].浦东开发,2017(11):23-24.

[5]杜威.明日之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之,1984:93.

[6]弗罗斯特·沃瑟姆,赖费尔.游戏和儿童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20.

猜你喜欢

自闭症儿童空间设计
商业综合体中的儿童娱乐空间设计研究
《室内空间设计》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SOHO模式下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婚庆展示区效果图》
高娜作品——合一园艺空间设计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问题研究
刘鑫、叶满波、刘颖空间设计作品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康复发展的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