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藏族题材中国画地域性特征研究

2019-04-01何亚茹

牡丹 2019年5期
关键词:藏族同胞藏区藏族

四川藏区作为中国第二大藏区,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地区,也是笔者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笔者从自身经历出发,以藏族同胞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藏区的变化为切入点,把从小对四川藏区的喜爱到后期从事绘画艺术后对藏区的情怀,都集中体现在自己的作品里。

藏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藏族同胞世世代代生活在此,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众多人旅游的首选之地。作为一个从小在四川藏区长大的汉族女孩,对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怀有太多的情感。自从学习绘画以来,笔者一直以藏族同胞的生活常态为主要绘画题材,将藏族同胞的生活面貌复原在绘画中,将这种民族情怀很好地传达给受众,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一、同藏区风情结缘

从接触中国画以来,笔者就喜欢以藏族题材为主的中国画,这可能跟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笔者从小生活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学龄前开始,笔者的同学就有不少是藏族和羌族,我跟他们共同成长。那时,课间操都是跳藏族锅庄舞,校歌的歌词中就包含藏语,每周星期一升国旗,很多学生都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站在操场上,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再者,笔者从小在高校长大,父亲是一名美术教师,他与周围的同事无论擅长什么画种,或是人物,或是山水,大多以藏族题材为主。笔者从小就喜欢看他们作画,他们也会讲述作品的寓意和对本地少数民族题材的挚爱,对绘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虽然笔者似懂非懂,但是对于绘画的喜爱在心里产生了懵懂,并深深地扎下了根。当时,笔者还在懵懂期,就立志以后要是学习绘画,一定要以藏族题材为主,要通过作品表达我对这片生养我的土地的热爱,把自己对藏民族的情感通过画笔真实地展现给广大观者,希望人们对这片土地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灵更加热爱。

从初中起,笔者开始接触绘画,长辈时常会带我去藏区采风,大家从汶川出发沿途经过理县、米亚罗最后到達红原大草原等广大藏族地区。那个年代交通还不是很方便,道路崎岖,想要进入藏区非常不容易,以前鹧鸪山还没有隧道,每次都要翻山进入藏区,再加上山上常年有冰雪,道路异常难走,非常危险,翻山就要花掉四个多小时。如今鹧鸪山隧道开通,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顺利地进入藏区。这里空气干净清爽、天空湛蓝无比,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散落着成群的牦牛和马匹,藏族同胞居住的帐篷错落地搭建在大草原上,每家都养着看家护院的藏獒。这里通信落后,远距离沟通就只有用马匹作为交通工具,所以时常会有骑马的藏民奔驰在旷野的草原上。这尽收眼底的美景,都深深地吸引着笔者。藏族同胞热情地欢迎我们,我们住在帐篷里,挂着洁白的哈达,喝着酥油茶,吃着糌粑。到了晚上,因为高原上早晚温差特别大,大家会点起篝火,围在篝火旁一起跳着锅庄,藏族姑娘小伙唱着藏歌,心手相连、欢聚一堂。那时,很多藏族同胞连汉话都说不好,可是他们的热情、善良和勤劳,尽可能地使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感觉到家的温暖。这一切在笔者童年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让我对这片土地流连忘返,立志要用最美的色彩把这一切展现给大众。

现如今,当笔者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现代化的盛景已湮没了过去落后的景象,心境已不似从前那般沉重。看着藏区的飞速发展,笔者不禁感叹时过境迁和中国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到藏区有高速路和到各县乡镇的柏油路,大大缩短了行程;大草原上,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农家小院,这是国家富民计划的硕果,就像成都周边农家小院一样,用来接待游客;有些家庭买了摩托车、小汽车交通工具,方便相互往来,再不像以往那样以马牛作为交通工具;在藏区,国家投放资金建设了通信基站,牧民购买了手机,通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代化生活尽收眼底,深化了笔者对藏区的认识,为现代藏族题材作品的创作增添了新元素。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人们要不断地感受新的生活,在生活的地域环境中找到自我,在平凡中发现美、提炼美,在创作题材中增加现代元素,展现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新风貌,传播正能量,创作出真正属于现代年轻画家,具有时代烙印题材和现代审美价值观的好作品。

二、创作经历中的感悟

在笔者的创作中,大部分作品以四川藏区元素为题材。这与笔者幼时的记忆、身边前辈对自己的耳濡目染、多次深入藏区对本土生活的感受和熏陶有直接关系。研究生学习期间,笔者得到众多导师的精心教导,与广大艺术爱好者进行交流学习,大大提高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从多视角观察和研究藏族同胞生活,提炼创作题材,寻求表现视点,并尝试创作一些现代藏族题材中国画。

《回家》(见图1)和《清洁工》(见图2)就是笔者在学习期间的藏族题材中国画习作。《回家》反映的是笔者去红原县的路上,途经正在修建的红原机场时,一个民工准备回家时的场景。那时正值黄昏,笔者下车参观正在修建的机场,机场的建筑具有藏式风格,一群建筑工人忙完一天的工作正准备回家,他们脸上热情洋溢的笑容很是感染人,并没有因为笨重的粗活而抱怨什么。所以,笔者选取了一个藏族男子为画面主体,夕阳中正在修建的机场为背景,创作了这张以“回家”为主题的藏族题材中国画,从侧面反映了藏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化交通的便捷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

作品《清洁工》也是笔者在藏区生活体验中提炼素材后创作的。那时,笔者经过花湖,在路边休息时看见一位少女正在用手机打电话。高原上昼夜温差极大,中午温度可以高达30度,紫外线辐射极强,藏族女同胞都用头巾包裹住脸颊,只露出眼睛,避免强烈的阳光灼伤皮肤。当时,她神情专注地看着手机,仿佛要给亲人打电话,道一声问候,或者是看新闻;旁边的小狗温顺地趴在她的脚边,天真地看着主人。虽然看不见她的长相,但是她具有柔美的身形、勤劳的双手,笔者还是记住了这令人感动的瞬间。笔者将其提取出来作为创作元素,这不正是现代藏族生活的一个缩影吗?旧社会的藏族妇女地位低下,完全是社会的附属品,新时代的藏族妇女不但当家作主,有自己的人生、工作,还能掌握现代通信工具。这不就是人类发展进步、藏区文明发展的缩影吗?

笔者选取的这两个题材都是很平凡的生活小事,但它们体现了藏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机场的兴建和手机的普及等重大变化,紧紧地围绕地域性和时代性两个主题。在表现手法上,笔者采用的是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利用墨色的体块和线条的变化表现出形体特征,只在装饰物上添加一点色彩,以示对象的质朴;背景利用留白来突出主体,暗示草原的空旷。虽然表现技法上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也表达出笔者对藏区的理解和内心的崇敬之情。

三、自我审美意识和个性的彰显

一幅优秀的作品,不仅跟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有关,也跟艺术家自身有着关联。一个画家的经历、个人的行为道德标准、内在气质以及艺术修养都会反映在作品中。同样,这也离不开人们生活的环境。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画者必须依靠丰富坚实的生活经历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选择表现手法时,不能盲目地主观想象,要立足现实,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寻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自己的表现风格。藏族题材为画家打开了释放自己艺术思想的大门,它像一个磁场吸引着这些以藏族为表现题材的画家。通过藏族题材中国画,画者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释放自己,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艺术价值观。

(阿坝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何亚茹(1991-),女,四川绵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少数民族艺术、基础美术。

猜你喜欢

藏族同胞藏区藏族
“罗萨,扎西德勒!”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沉思的藏族同胞》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