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分析
2019-04-01陈品伟
陈品伟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莆田351100)
急性左心衰是指心脏在疾病等因素作用影响下出现的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引发心脏超负荷运转、排血量及肺循环压力异常,所导致的急性左心心功能不全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多数患者易在肺炎、高血压发作期间诱发症状。患者发病后,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引发休克、昏迷等严重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患者就诊后需及时予以合理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方可有效提升其生存质量[1]。因此,为对比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护理中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所具有的护理效果及影响,特开展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左心衰患者97例,依据患者及家属护理方法的选择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研究组48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女,27:22,年龄区间45~68岁,平均年龄(56.53±5.21)岁;发病至急诊用时 1.3~5.8小时,平均(3.55±0.63)小时。研究组患者中,男/女,25:23,年龄区间47~75岁,平均年龄(61.25±5.67)岁;发病至急诊用时 1.5~6.7 小时,平均(4.15±0.86)小时。研究经本院伦理会批准执行,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数据可比。
1.2 方法
急诊期间对照组选取传统急诊护理: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开展基本体征监测、检查等基础诊断措施,并根据症状危重情况予以基本急诊护理,如病房护理、辅助治疗等内容。
研究组选取针对性护理干预:(1)体位针对性干预:接诊患者后,需立即对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判定,并根据判定结果调整其治疗体位。若患者就诊后呼吸功能衰退、发绀、多汗等症状明显,需立即使患者取坐立位,四肢处自然垂下状态,使静脉血回流速率有效降低,避免心脏超负荷运转情形的加重。(2)血氧针对性干预:患者发病后由于呼吸及心脏功能的衰退,气道易发生阻塞,肺水肿风险较高。对此,需根据患者血氧监测指标,及时采取吸氧治疗措施,确保氧气吸入量的充足,减少肺部泡沫样痰的产生。对于已出现自主呼吸功能衰退的患者,需立即介入呼吸机辅助呼吸。(3)心理针对性干预:急性左心衰突发性较高,且前期症状特异性较差,患者易产生恐惧等负面情绪。故医护人员需对意识清醒的患者,予以心理干预措施,通过言语沟通,鼓励患者保持平和心态接受治疗,合理规避负面情绪诱发病情恶化的风险,改善治疗质量。(4)药物针对性干预:患者发病后心肌收缩能力下降较为严重,故需采取药物对主要症状进行控制、改善。因此,在急诊中可根据患者临床体征选择药物予以治疗干预。如,可采用利尿剂与西地兰联合治疗,改善心肌收缩状况,降低心脏负荷;采用儿茶酚胺药物,舒张心脏血管,加大患者心脏排血量。在进行药物治疗干预时,需加强对静滴速率及患者反应的观测,若发生异常需立即停药,并开展急救处理。(5)饮食针对性干预:待病情有效控制,患者意识恢复后,需予以其低钠盐、低脂肪膳食的摄入,并根据治疗方法调整饮食中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的摄入,促进患者康复[2-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血气监测指标改善情况及护理满意度。(1)左心室功能指标:左心室率、左室射血分数(LVFE)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2)血气监测指标: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PaCO2)及血氧饱和度(SpO2);(3)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问卷,含护理质量、护理效果、实施效率等内容,共80分。满意:80~65分,较满意:64~30 分;不满意:29~0。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指标中左心室功能指标、血气监测指标为连续性变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护理满意度定性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经 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比后,若组间差异明显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左心室功能指标对比
护理后,较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功能改善明显P<0.05。见表1。
表1 左心室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左心室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左心室率(times/min) FS(%) LVFE(%)对照组(n=49)研究组(n=48)t值P值护理前154.63±11.04 153.78±10.98 0.3801 0.7047护理后86.46±5.85 83.16±5.18 2.9392 0.0041护理前20.07±2.14 20.05±2.45 0.0428 0.9659护理后23.47±3.53 27.12±3.85 4.8684 0.0000护理前34.37±6.26 34.83±6.35 0.2812 0.7792护理后38.28±6.13 43.02±7.15 3.5076 0.0007
2.2 血气监测指标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血气监测指标数据表现较好,P<0.05。见表2。
表2 血气监测指标对比(±s)
表2 血气监测指标对比(±s)
组别SpO2(%)PaCO2(mmHg)PaO2(mmHg)对照组(n=49)研究组(n=48)t值P值护理前71.62±12.24 72.06±11.64 0.1814 0.8565护理后84.87±7.56 93.58±5.98 6.2849 0.0000护理前37.34±10.53 37.36±9.72 0.0097 0.9923护理后43.08±8.74 39.12±8.07 2.3172 0.0226护理前47.45±8.26 48.16±7.78 0.4356 0.6641护理后68.26±10.96 86.53±18.37 5.9627 0.0000
2.3 护理满意度对比
经对比分析,对照组中满意14例,较满意25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率为79.59%(39/49);研究组中满意19例,较满意26例,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为93.75%(45/48)。表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χ2=4.1879,P=0.0407)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作为临床常见危重症,患者发病后或由心肌收缩能力减退,造成心脏排血量的降低,导致无法实现部分远端器官的有效供血、供氧,从而引发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如呼吸功能减退、肺水肿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患者发病后需及时予以急救处理,并开展有效护理,通过护理措施的实施辅助急诊治疗,有效提升提升预后质量,降低死亡风险[5]。
经本次研究发现,采取性护理干预后,较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功能改善明显且血气监测数值表现较好,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针对性护理干预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指针对特定疾病类型患者发病后所产生的特异性症状而采取的有效缓解护理措施,其在急性左心衰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主要具有以下优势:(1)患者发病后,由于心肌功能减退,排血量较差,若此时仍以正常静脉血回流速率,则会进一步加大心脏负荷,加重病情,故体位针对性干预措施,便可通过调整体位,减少静脉血回流量,降低恶化风险;(2)呼吸及心脏功能的减弱,则导致患者血氧饱和度较低,诱发肺水肿、局部组织坏死等严重症状,故需根据患者血氧浓度采取积极吸氧治疗措施,确保供氧量的充足;(3)患者负性心理的出现,对于疾病的治疗存在负面影响,心理针对性干预的实施即可对患者此类心理情绪予以缓解,避免心理因素增加疾病恶化风险,增加患者危险性;(4)药物针对性干预的实施,可针对患者发病后所产生的各类疾病体征进行治疗、缓解,通过各类治疗药物的对症选用,可对华智能和心肌功能、心脏符合、呼吸功能等起到较好的改善治疗作用,实现对治疗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加强治疗干预中患者体征、药物静滴速率的干预,可有效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缩短治疗时间。(5)饮食针对性干预的实施,可通过对患者预后饮食结构中钠盐、脂肪的摄入,维持治疗效果,并通过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摄入量的增加,避免患者低钾血症等症状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有效康复[6-7]。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中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应用,可配合治疗实现对患者左心室功能及血气含量的有效改善,为患者急救效率的提升,提供护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