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舆情演化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导机制设计

2019-04-01胡金昕

水利经济 2019年2期
关键词:群体性舆情意见

华 坚,胡金昕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1100)

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容易产生环境恶化、征地拆迁补偿不合理等社会问题,必然会引起部分民众的利益重置[1]。作为与公众直接相关的决策信息,移民安置、征地补偿标准等需要通过有效传导才能被公众知晓,而在管理体制、组织架构、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传导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失真、传达不及时等问题。当信息传导路径断裂时,公众便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信息,此时公众容易仅凭得到的碎片化信息进行盲目判断,对政府决策产生误解,甚至以讹传讹,造成突发事件的发生。我国多地涉及环保、征地等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屡遭抵制,如“云南孟连事件”“重庆万盛事件”“四川什邡事件”等,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地方政府在项目立项、实施中遭受质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

事件目击者或受影响对象的特征是影响群体性事件传播范围的关键因素[3]。作为最直接利益相关者,项目所在地的公众在当地乃至社会舆情走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能了解实情或利益得不到满足的当地民众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当持有相同或相近观点的群体进行讨论时,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讨论前更为极端,信息或观点在某一范围不断强化。在新媒体平台中,讨论更加自由随意,谣言在其中不断被放大,观点越来越偏激[4]。总之,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中宏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根本上是公众微观舆论传播积累的结果,着眼于舆情演化过程的研究对于有效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信息时代,传媒舆论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5]。决策者在信息传导过程中必须关注项目决策信息在当地民众中的传播动态,分析决策导致的舆情如何演化发展,适时采用恰当的方式予以引导、规范,方能有效疏导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使得决策为人民所接受,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行。

1 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导中舆情演化模型的构建

基于Agent建模方法,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舆情传播的社会网络模型,舆情演化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简单意见交互。首先根据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及其涉及公众的特点,确定以随机网络作为基本模型,然后将每个个体看作网络中的节点,通过确立一定的意见交互规则,模拟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的舆情演化过程。

1.1 随机社会网络模型构建

复杂网络是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6]。作为传播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复杂网络在舆论演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复杂网络主要包括规则网络、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和随机网络等。规则网络中节点按照确定的规则连线;小世界网络是一个高度集聚的包含了“局部连接”节点的子网;无标度网络中少数的节点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部分节点的连接较少;随机网络按照一定的概率连接任意一对节点,节点的分布方式遵循着钟形的泊松分布[7]。

项目所在地的民众是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以村落为单位分布在项目周围。这些直接利益相关者的数量是有限的,同时受地域限制和文化的影响,每个个体均与一定数量的个体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公众之间的联系大多呈均匀分布,只有少数人与他人有过多或过少的联系。基于以上分析,采用ER随机网络作为模型构建的基础,该网络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中的舆情演化有较高的契合度。此外,结合现实中人际关系的近邻特征,笔者对ER网络进行改进,使得在Link随机生成的过程中,各节点会优先选择与相邻的节点连线。随机社会网络模型建立过程如下:

a. 给定一个有n个节点的网络,这些节点代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当地民众,项目所在地位于该网络的中心;

b. 每个节点在优先考虑与之相邻的节点的条件下,选择任意节点随机连接,得到m条连边(m

c. 假设节点之间通过连边相互交换意见,由此形成了公众舆论传播的基本网络模型。

1.2 Agent模型构建

广义上的Agent是指在具有自主性、社会性、反应性和能动性等基本性能的同时,还具有通信能力和理解学习能力等其他属性的主体[8]。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可以

通过对Agent个体及相互之间的行为进行刻画,描述复杂系统的宏观行为。

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导中,公众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的每个主体都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进而决定了其对于项目决策初始看法的不同。在舆论的传播与演化过程中,大多数人最终会形成怎样的态度倾向,往往更容易受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9]。随着主体间交流的增多,每个人的意见值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当社会舆论中反对的声音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群体性事件。因此,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中宏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根本上是公众微观舆论传播积累的结果。

下文就从微观角度入手,通过建立Agent模型,考察重大水利工程舆情演化中公众人际传播的影响,将项目所在地群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中涉及的Agent拥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意见倾向等。笔者提取与舆情演化最相关的几个主体特性展开研究(表1)。

a. 意见。舆情演化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简单意见交互[10]。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的相关信息发布后,不同的个体对于该项目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这里用连续区间[0,1]代表个体的意见值,将个体按照意见值分为4类[11]:知情者:了解相关信息但持默许的态度,意见值处在区间[0,0.33)内;传播者:对项目筹建一定程度上怀有不满且不断传播舆论,意见值处在区间[0.33,0.66)内;反对者:强烈反对项目的兴建,意见值处在区间[0.66,1)内;行动者:采取行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意见值为1。

表1 Agent主体特征

b. 影响力。舆情传播中经常存在“意见领袖”的现象,即社会中较有声望的人持有的意见通常会对周围的公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如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所涉及村庄的村干部等。在Agent模型中,某一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连接越多,其影响力越广,改变他人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这里用度(即节点拥有的连边数)来衡量主体的影响力,个体的影响力与该Agent节点的度成正比[10]。节点i的影响力(Influencei)为i的度与网络中所有节点度的最大值的比值:

Influencei=di/dmax

(1)

c. 利益相关度。相关度指利益相关者与舆情的相关程度,衡量利益相关者和舆情的关联状况[12]。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中,按照利益相关度由高到低排序可将公众分为被迁移的居民、工程附近的居民和广大民众。个体与项目的利益相关度越高,其意见值就越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采用个体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中心点的距离衡量两者之间的利益相关度(Stakeholder),取值范围为[0,1.41]:

(2)

d. 固执度。在意见交互过程中,受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主体改变其意见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这里用固执度(Stubborn)来概括描述主体的这一特征[9],取值范围为[0,1.41],取值越大代表该主体越缺乏主见,易受他人影响。为了便于调整,这里将固执度分为五级[11],用Stubborn-level表示,两者的关系如下:

(3)

1.3 确立个体意见交互规则

舆论传播依赖于拥有不同意见值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互,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不断改变自身的意见值,从而决定群体性事件的走向。单个主体的意见值会受到其邻居的影响,在自身意见的基础上根据邻居意见进行修正。在舆论传播网络中,个体i意见值的修正程度要综合考虑邻居节点j与节点i的意见之差以及节点j的影响力、节点i与项目的利益相关度、节点i的固执度等因素。基于上文对主体特征的分析,笔者制定如下的意见交互规则:

Oi(t+1)=Oi(t)+

(4)

式中:Oi(t+1)为t+1时刻个体i的意见值;Oi(t)为t时刻个体i的意见值;bij为对个体i产生影响的个体数。在t+1时刻,个体i在自身t时刻意见值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相邻节点的意见,在遍历所有与之相连的节点后,最终得到了个体i的意见值。

2 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导中的舆情演化仿真

借助NetLogo 6.0.3平台进行仿真研究。NetLogo是一个用来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仿真的可编程建模环境,能很好地模拟微观个体的行为和宏观模式的涌现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NetLogo世界由主体(Agent)构成,主体是能执行指令的个体,包括瓦片(Patch)、海龟(Turtle)、链(Link)和观察者(Observer)。

假设拟建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周边有100名直接利益相关者,初始状态下95名公众是知情者,5名公众是传播者。在个体意见交互的过程中,舆论传播者通过与认识的人交流,可能会改变意见值。由此,一些人可能会随之成为舆论传播者,甚至最终成为反对者,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此处设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判定标准为行动者的人数大于5人。

2.1 无外界干预的舆情演化

公众无干预自由交流时,在对知情者和传播者人数赋予不同初始值的情况下,分别进行100组随机实验,仿真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无外界干预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在10%左右,存在较大的社会不稳定风险。同时,随着知情者人数的减少、传播者人数的增加,网络中的平均反对人数不断增多,大量的反对意见也可能成为后期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隐患。此外,对以上爆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组实验中的意见领袖进行意见控制后,只有少数几组实验中的群体性事件被化解。这表明在没有外界引导干预的条件下,控制意见领袖的意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风险的作用,但仅仅依靠改变意见领袖的意见并不能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方面,社会网络中存在着多条舆论传播路径,每个主体的意见值受到多方影响;另一方面,与意见领袖相联系的主体个数也是有限的,无法实现对整个网络的控制。就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而言,意见领袖一般为村落的村干部。当村民对移民、征地等补偿标准存在不满情绪时,在没有上级政府给出官方说法的情况下,仅通过村干部的劝解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公众的情绪,而民众私下的负面舆情交互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

表2 无干预舆情演化中的不同初始设置影响

2.2 引入不同影响因素后的舆情演化

2.2.1 政府介入

我国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均由政府主导投资兴建,政府在项目决策中发挥着战略性作用。在公众舆论传播过程中,政府能否适当对公众意见加以引导和控制是影响群体性事件是否发生的关键因素。现将政府介入舆论传播管理的影响归结为3个方面,分别是政府的处理态度、能力及介入时间[13]。

注:褐色小人代表知情者;黄色小人代表传播者;红色方块上的节点代表行动者;绿色方块上的节点代表受政府影响的个体;灰色方块上的节点代表在政府影响下不再持反对意见的个体;蓝色方块上的节点代表初始状态下的风险传播者。下同。

a. 政府处理态度(Attitude-level)。在社会风险涌现过程中,政府的态度对于风险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决定了改变公众意见值的程度。处理态度良好则可让部分反对者平息,从而降低风险甚至消除风险;处理态度恶劣则会激起更强烈的公众抗议,还会让一些利益相关性极低或者不相关的人加入该事件的社会网络,扩大社会风险的影响范围。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都希望群体性事件能尽快得到平息,故这里仅在政府处理态度良好的区间内平均划分5个等级,在[0,0.33]内变动,等级越高代表政府的处理态度越好,公众意见值会随之发生如下变化:

(5)

b. 政府处理能力(Ability-level)。风险处理能力体现在政府处理时采取行动的有效性,决定着政府影响公众的范围。处理能力越强,说明政府能够对更多的公众产生影响;若处理能力较弱,即使政府有很好的处理态度和主动性,对风险的削弱作用也会大打折扣。这里将政府处理能力在区间[0,1]内划分为五级,等级越高代表政府的处理能力越强。

c. 政府介入时间(Intervene-step)。政府的介入时间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当政府能够及时地处理相关事件时,风险才能被有效缓解。用[0,1]来表示政府的介入时间,0表示网络中没有出现反对者时就介入处理,即政府在风险未出现之前就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地出面解决问题,1表示网络中的公众均持强烈反对意见,但政府仍无动于衷。模型中设置默认值为0.15,即网络中15%的公众强烈不满时,政府开始介入疏导。

当政府的处理能力、态度均为二级,介入时间为0.15时,100组随机实验中没有出现群体性事件,网络中反对者数量大多实现了大幅度减少,社会不稳定风险降低。图1是政府参与前后舆情演化情况的第86组实验对比图,在政府参与前,系统出现群体性事件的同时反对者人数高达73人,公众情绪极不稳定;在政府参与后,系统中没有爆发群体性事件,反对者人数也减至55人。

在政府介入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降低政府的处理态度和能力均会导致系统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改善政府的处理态度和能力则可以保证在无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反对者人数。当政府的处理态度及能力达到四级及以上时,系统中几乎不存在反对者。因此,政府的参与引导是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率的重要力量。

此外,存在政府管理时,意见领袖的作用也更加明显。当政府的处理态度和能力均为一级、介入时间为0.15时,控制意见领袖的意见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由7%减至4%。图2是第43组实验有政府参与时意见领袖作用的对比图,在控制意见领袖的意见前,系统在tick=700时行动者人数达到6人,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控制意见领袖意见后,系统中没有出现群体性事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当政府的处理态度和能力分别提升一级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分别由3%减至1%、7%减至4%。由此可见,只有在实现政府对公众适当组织管理的基础上,意见领袖才能发挥其效用的最大化。

图2 政府介入时意见领袖作用对比

图3 媒体介入前后舆情演化对比

2.2.2 大众传媒

利益相关度通过距离项目的远近衡量了公众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关联程度。一般而言,公众离项目所在地越近,知悉的有关信息越多,参与舆情传播的意愿就越强烈。而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化,这种地理距离被不断缩小。媒体能够借助报纸、新闻、广播、网络等途径将信息快速地传递到项目中心以外的地方,因此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众与水利项目的利益相关度。

此处在模型中引入媒体传播强度(Media-strength)这一变量,用以研究媒体对舆情演化过程的影响。随着媒体传播强度的增加,公众与项目的“实际距离”被不断拉近。现将媒体传播强度分为五级,对公众与项目的利益相关度影响如下:

1.41

(6)

当媒体传播强度为五级时,即使是网络中距离项目中心最远的公众也会产生与无媒体介入状态下项目中心民众相同的利益相关度。根据仿真结果,在媒体传播强度为一级时,共有47组实验爆发了群体性事件。与无外界干预条件下的14组相比,媒体的介入大大增加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图3是媒体介入前后第22组实验的对比图,在媒体没有发挥作用前,项目所在地没有爆发群体性事件,传播者、反对者、行动者的人数分别为19、75、0,引入媒体变量后,当地发生了群体性事件,且事件爆发时传播者、反对者、行动者的人数分别为55、31、6。由此可知,虽然媒体传播增加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缩短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时间,但其为公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及时的信息,使得很多不明所以抵抗项目落实的反对者转化为舆论的传播者,降低了公众整体的意见值。

随着媒体传播强度升至二级,仅有第17组实验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且事件的发生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网络中反对者的人数开始增多,公众平均意见值持续上升。当媒体传播强度达到三级及以上时,100组随机实验均爆发了群体性事件,并且极易出现意见值两极分化的状态。图4是第6组实验媒体传播强度分别为三级和五级时的对比图,随着媒体传播强度的增加,网络中传播者的人数逐渐减少,几乎都是知情者或是反对者。由此,媒体传播的双重作用更加凸显,对满意相关补偿标准的公众而言,媒体传播强度越大,他们得到的信息越充分,偏听偏信的情况便会减少。而对于存有抵抗情绪的公众来说,媒体传播作用则会催促意见激化,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图4 不同媒体传播强度下舆情演化对比

2.2.3 社会组织

从上文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虽然在政府及意见领袖的引导下,舆情风险得到了较好的管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但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处理态度和能力并不能达到最佳状态。当政府的处理能力为一级、介入时间为0.15时,随着处理态度从一级升到五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7%、7%、8%、3%、5%。政府态度为一级至三级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几乎不变,此时政府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当政府采取更强硬的态度改变群众的意见值,即处理态度为四级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但对公众产生强压,也就是政府处理态度为五级时,公众极易产生抵抗情绪,群体性事件发生概率反而上升。因此,政府的强硬态度并不是解决舆情问题的最佳策略,在政府的强权之下公众会产生更加不满甚至抵抗的情绪。此外,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经过政府和意见领袖引导后,系统内仍存在许多反对意见,公众的情绪没有得到真正的安抚,后期很有可能进一步演化出新的群体性事件。

为了从根本上降低社会不稳定风险,在社会网络中加入了新的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类群众团队。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中,涉及的社会组织主要有环保组织、卫生组织、公益基金组织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和村民基层自治组织等。这些社会组织向公众普及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目的、内容和建设规划信息,通过宣传和教育帮助公众正确认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熟知重大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发挥着教化劝导的重要功能。社会组织的存在使得公众能够通过秩序化的组织渠道表达个人的利益诉求,从而降低群众的非理性因素。

在Agent模型中,利用固执度来衡量每个主体改变其意见的难易程度。一般而言,某一主体的固执度越高,就越缺乏主见,易受他人影响,而在利益表达时往往也是非理性的。随着社会组织的介入,公众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项目的相关信息,其固执度也会随着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公众的固执度由二级降至一级时,100组实验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由14%降至0,且网络中没有出现反对者的实验组数由11组增加到28组,网络整体意见值大幅下降。图5为第20组实验中社会组织介入前后的对比图,在引入社会组织前,实验中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反对者人数为61人,加入社会组织后,群体性事件被成功瓦解,且反对者人数降至56人,舆情疏导效果明显改善。

图5 社会组织介入前后舆情演化对比

图6 政府干预状态下社会组织作用对比

接下来,考察政府干预状态下社会组织的作用如何。当政府的处理能力、态度均为二级,介入时间为0.15时,社会组织的加入使得80组实验中的反对者人数明显减少。图6是第71组实验的仿真结果,在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前,网络中反对者人数为48人、行动者3人;引入社会组织后,反对者人数降至18人,且无行动者出现。以上仿真结果说明,社会组织能够辅助政府进一步化解不良舆情,根除不良舆情的土壤。

目前中国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合作的缺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两者之间的同构压力,加之政府还没有意识到社会组织参与的重要性,造成了政社合作的缺少[14]。社会组织与政府在救灾事件中的合作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但也存在着内在的制度上的困难和复杂性[1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至基层,充分发挥公众群体中社会组织的力量。可见,我国社会组织的政治认同度正逐步提升,社会组织将成为舆情疏导的重要力量。

3 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导机制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主体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当前决策信息传导不及时、不通畅的状况,现设计完善多主体参与的信息传播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舆情监测机制。

3.1 信息传播机制

信息传播机制是指保证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相关的政策信息能够在决策者和公众之间畅通无阻进行传递的机制,完善的信息传播机制能够有效防止不良舆情的传播。为此可构建如图7所示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播体系:决策信息传播路径以政府公示为信息源,政府座谈沟通、社会组织落实、意见领袖引导、媒体准确报道等多主体共同作用,最终将决策信息传达至公众。此外,决策信息的多路径传播理论上虽能保证信息尽可能充分地传递给公众,但这些传播路径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制度保障,否则政府传播途径会缺乏效率,而非政府渠道信息则会泛滥、疏于管控。政府内部传播制度、媒体信息发布制度、社会组织传播规范和网络信息传播制度的健全能够规范各信息传播主体的行为,进而保证决策信息传播体系的有序运行。

图7 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播体系

3.2 信息反馈机制

信息反馈机制是政府面向公众信息沟通的保障因素,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信息反馈。公众对决策信息的反馈意见可以直接传达给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间接渠道来表达。但是当公众通过除政府途径之外的途径反馈意见时,其社会影响力极易被放大,进而可能导致舆情事件的发生。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与媒体、社会组织等主体的联系,促进以政府反馈渠道为主、其他反馈途径为辅的信息反馈制度的形成。图8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的反馈流程图:无论公众的反馈意见是通过政府热线电话、信箱、座谈会等途径直接传递,还是经由媒体或者社会组织传递,最终都反映至政府。此外,在获取公众的反馈信息后,政府需要对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也是信息反馈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拟建地公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仍相对淡薄,对反馈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分析,可以保障信息沟通活动的良性发展。

3.3 舆情监测机制

舆情监测是实施舆论有效引导的基础。在决策信息传导中,尤其是负面舆情出现时,政府等相关主体需重视舆情状况的实时监测。可构建如图9所示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舆情监测体系:首先,通过舆情监测机构、全国水利系统舆情监测工作平台、主流媒体、网络等舆情信息获取渠道,可以搜集到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相关的大量且较为分散的原始舆情信息。其次,经由统一的舆情信息处理平台的汇总整合,繁杂的舆情信息被简化精炼,并通过分析过滤等方式加工处理能够呈现出与需求相匹配的舆情信息。这些信息被提供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相关监测部门以及政府聘用的第三方监测机构等项目舆情监测主体。然后,各类舆情监测主体借助已获取的信息,在舆情演化的潜伏期、激化期、爆发期、平息期分重点开展舆情监测工作。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利用完善的舆情监测体系合理判定舆情预警等级,并根据相关指标确定舆情的发展状态。最后,将舆情监测的结果反馈至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相关决策部门,为科学决策提供指导。

图8 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反馈流程

4 结 论

通过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导过程中舆情演化的仿真研究,笔者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决策信息传播不畅通极易导致不良舆情的产生,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随着公众间的信息交互,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主体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适当地参与引导是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率、推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存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意见领袖的作用也得到了强化;社会组织的教化作用与政府的引导相辅相成。借助社会组织的功能可以降低公众的非理性因素,从而实现有组织的利益表达,帮助政府从根本上疏导不良舆情;媒体对舆情传播的影响是双重的,会使公众意见趋于两极分化。一方面,媒体的介入将激化原有矛盾,加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媒体也会为公众提供更充足的信息,使其抵制虚假信息的浸染。

第三,构建多主体参与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导机制是实现决策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的重要保障。信息传播、信息反馈和舆情监测贯穿于决策信息传导的全过程,是决策信息传导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建立和运行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播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舆情监测机制,能够防止不良舆情的出现和扩散,实现决策的早日落实。

猜你喜欢

群体性舆情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关于目前处置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以A市政府化解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策略为例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