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能源消费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2019-04-01张志雄
张 志 雄
(山西省投资咨询和发展规划院,山西 太原 030000)
1 山西省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当前山西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但是存在能源消费结构不均衡、能源消费强度仍然较高、二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1.1 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
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加。2007年—2017年,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由15 601万 t增长为20 057万t,增长了28.5%,低于全国44.1%的平均水平,GDP由6 024亿元增长为15 528亿元,增长了157.7%,低于全国203.8%的平均水平。山西省能源消费增量与GDP增量比值0.18,低于全国0.21的平均水平,说明山西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所消耗的能源总量,要低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1.2 能源消费结构不均衡
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比62%,石油18.3%,天然气6.4%,一次电力及其他约13.3%。山西省统计年鉴未给出一次能源消费统计情况,根据终端能源消费量统计,2017年山西省终端能源消费合计16 836万tce,其中煤炭38.9%、石油7.6%、电力34.4%、天然气煤气及其他19.1%。我省2017年一次能源发电量2 710亿kW·h,其中火电92.4%、风电6.1%、水电1.6%,根据火电占一次电力比例,估算我省一次能源消费数据为煤炭70.6%、石油7.6%、天然气煤层气19.1%,一次电力及其他约2.6%。
表1 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
可以看出山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仍占据主导地位,且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煤炭的利用效率低且污染严重,且从图1分析可以看出,煤炭消费对能源强度影响最大,为正相关,电力和天然气占比与能源强度为负相关,即降低煤炭消费增加电力与天然气消费,既有利于大气环境的改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山西省无论从改善环境还是从降低能源消费角度考虑,都应改变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1.3 节能成效显著,但能源消费强度仍然较高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相继出台《山西省“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山西省节约能源“十三五”规划》《山西省“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山西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山西省“十三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能耗增量控制在3 010万t标准煤以内的目标总体目标。2016年、2017年两年期间,山西省新增能源消费量约673万t,完成了总目标的22%,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二五末的1.52 t标准煤/万元降低到1.29 t标准煤/万元,降低了14.9%,总体来看,十三五前期山西省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但同时山西省2017年能源消费强度1.29 t标准煤/万元,仍远高于全国0.55 t标准煤/万元的平均水平。从图2,图3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山西省经济产业长期集中于粗放高耗能型但产出较低的第二产业中的煤炭领域,而第二产业一直都是能源消费的主要产业,其与终端能源消费的关联度最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山西省能源消费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因此山西省急需向全国其他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省份,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及技术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尽快缩小差距,降低能源消费强度。
1.4 二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2007年—2017年,山西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来看,三产占比从5.2%∶57.3%∶37.5%,逐步调整到目前的4.6%∶43.7%∶51.7%,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但从能源消费角度来看,三产占比从1.6%∶80.9%∶4.5%,逐步调整到目前的1.6%∶79.4%∶7.9%,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各产业能源消费占比并未明显变化,主要是由于山西省第二产业以能源原材料生产的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不足,而重工业化生产对各种能源需求较大,2017年,山西省轻重工业比例为6.6%∶93.4%,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5%,能耗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左右,“一煤独大”“头重脚轻”的产业结构特点仍然较为明显,见表2。
表2 山西省各行业能源消费占比情况
2 山西省能源消费影响因素
2.1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山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投资环境改善,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不断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多,能源消耗也随之逐渐增大。山西省2007年—2017年GDP从6 024亿元增长为15 528亿元,增长了157.7%,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 927亿元增加到15 184亿元,增长了418.8%,每年建成的固定资产项目在投产后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将促进能源消费的进一步增加,可见经济的发展是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2.2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从图2,图3分析也可以看出,山西省2007年—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从37.5%提高到了51.7%,能源消费强度则由2.59 t标准煤/万元降低到了1.29 t标准煤/万元,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能源消费强度降低效果明显。
但由于山西省数十年来产业结构长期维持“二、三、一”的模式,经济发展过分倚重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传统的重工业与能源开采等行业,直至2014年,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但是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仍在40%左右,且仍以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高耗能行业为主,造成能源消费量三产占比变化并不是很大,从2007年1.6%∶80.9%∶4.5%,逐步调整到目前的1.6%∶79.4%∶7.9%,能源消费强度也高于全国0.55 t标准煤/万元的平均水平。
2.3 人口数量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山西省2007年—2017年总人口数从3 393万人增长到3 702万人,增长了9%,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由8 101元增长到18 403元,增长了127%,人口数量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是直接增加人民生活能源消费量,山西省人民生活能耗从2005年的987万t,增长到2017年的2 221万t,增长了158%;二是增加了对生活日用产品的需求,间接增加了生产该部分产品的能源消费;三是劳动人口数量增加,也会有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间接增加全社会能源消费。
2.4 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让社会发展所需的产品加快了流通速度,但是交通运输需要消耗大量的油品,虽然是服务业,对能源的消耗却只增不减。2007年—2017年,山西省货物周转量从1 362亿t·km增长到4 185亿t·km,增长了207%,客运周转量从329亿人·km增长到373亿人·km,增长了13%,民用汽车拥有量从107万辆增长到589万辆,增长了450%。山西省交通业能耗从2005年的453万t,增长到2017年的1 171万t,增长了158%,见表3。
表3 山西省2007年—2017年各影响因素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关系
3 山西省能源消费的相关建议
经过对山西省能源消费现状情况分析,找出了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并对山西省能源消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源消费强度。
山西省应以提质增效为核心,通过“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燃煤项目准入门槛、实施煤炭减量替代”等手段,建立健全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机制,把能源消费总量、强度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约束性指标,推动形成经济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17年山西省第二产业以43.7%GDP贡献值,消费了79.4%全社会能源。第三产业以51.7%GDP贡献值,消费了7.9%全社会能源,说明第三产业的能源效率极大的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附加值,对能源消费的要求较低,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碳排放较少,是未来重点支持的发展产业。山西省应逐步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降低第二产业的占比,同时还要对第二产业结构做出优化,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早日摆脱重度依赖资源开采、重工业制造等高污染、低效益行业,实现绿色发展。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替代,全面淘汰燃煤小锅炉等手段逐步减低煤炭消费比重;通过煤制天然气、过境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等“四气”推广,加大天然气管网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继续实施工业领域、建筑领域、交通领域节能行动计划,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4)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推行用能方式变革。
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平台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宣传,普及节能知识,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居民消费低能耗的产品,统筹推进城乡用能,加快推进农村由“散煤为主向清洁燃煤、生物质、电、天然气、太阳能等多种能源互补”的用能方式改革,树立全民节能新意识与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