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移云,开启人才培育个性化时代
2019-04-01王通讯
□ 王通讯
看到题目,大家可能以为我要讲中国古代的武侠故事。
错了,我要讲今生今世的现实故事。
大,是指大数据。智,是指智能化。移,是指移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云,是指云计算。 简言之,大智移云就是现代信息设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综合。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与学习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才的培育与使用。我们已经进入人才培育个性化时代!
(一)
讲到人才个性化,首先要讲一个“人才培养个性化”的故事。
说是孔子有一次讲完课,回到自己书房,学生公西华赶紧给老师端上一杯水来。正在这时候,学生子路走进来向老师请教说:“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就去做吗?”孔子慢条斯理地回答说:“不行啊,总要先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立刻就去做呢?”于是,子路退下。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进来问老师:“先生,我要是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孔子回答说:“是啊,应该立刻去做!”
冉有退下后,公西华不解地问:“刚才子路和冉有两个人问的是同样一个问题,老师的回答怎么正好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回复道:“冉有性格谦逊,遇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劝他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啊!”
这就是所谓孔夫子“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典型案例,从古流传至今。
大家想一想:这里,孔夫子到底“因”的什么“才”?回答是:因的是学生“性格”之才。对于性格急躁的子路来讲,就得让他遇事好好想一想再付诸行动;而对于性格优柔寡断的冉有来说,那就得让他迅速付诸行动。这就是孔子的高明之处。
但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孔夫子的这点技巧已经远远落后了。因为,大数据能够让老师知道很多过去无法知道的诸多学生的信息,包括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优长与短处。
例如:他们的各科学习成绩;他今天是几点几分到校的;他的数学成绩为什么总是上不去,卡在什么地方?他在复习物理时,应该多做什么类型的习题?今天,他锻炼身体了吗?他的小伙伴都是谁?以上,凭借一个电子学生证,全部能够解决。所以,真正的“因材施教”,必从今天开启!
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云教育:云课堂、云课本、云测验。云课堂无处不在,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学习;云课本一人一个样,而不是我们现在大家都是一样的;云测验不仅能让老师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能够知道自己教学的软肋在哪里,不断改进教学。
“大智移云”真的在进行一场实实在在的教育革命!在进行一场“供给侧改革”-----改变千篇一律、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老套育才模式。
(二)
大数据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可以获得学生的结果性数据,如考分,而且可以获得学生的过程性数据,如该生在解题过程中究竟是哪一步做错了。这就为实施个性化辅导提供了针对性极强的意见。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在线学习”与“智能教育助理”相结合,计算机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特征,实现自动诊断、自动推送适合特定学习者难度的内容,自动编制适合他的习题,自动提出阅读建议,“人才培育个性化”即将变为现实!
以金融人才为例,基于大数据——
我们可以创建金融人才数据库、大数据平台,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搜索到世界范围的顶尖人才,划分为银行、证劵、保险不同类型,或者颗粒度更细的领域。
我们还可以将寻找到的若干人才与预设工作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进行比对,甄选到最适合这个岗位的人选。
我们甚至还可以通过建立人才流动模型,预知哪个人才产生了流动趋势,进而采取保留或放行措施。
有人要问:我们现行的育才模式是从哪里来的?回答是,是从工业化生产方式来的。相对于农业生产方式,它是先进的,但是同时,它也带来了不少弊端,而且延续至今,愈演愈烈,成为必须革除的对象。未来学家托夫勒深刻指出,过去的教育是为工业化做配套的 :准时上课的铃声,统一的课程大纲、班级、教室、每节课45 分钟、大规模的学生和教师集聚,还有如工厂计分般的考核系统等,都是工业化的反映。
工业革命以来的学校,一直是在不自觉地模仿着工厂的生产方式,进行人才生产, 时至今日,已经给我们的人才就业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危机(大量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包括金融类人才在内的所有人才育成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靶的”,就是工业化思维,工业化的育才模式。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人身陷危机之中而并不觉察,正在成为漫游于温水中的青蛙。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改革方向是什么?可以预见的是: 分散化,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与家庭学习,人与人的联系通过技术实现。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一句话,教育将摆脱工业化时代。[1]
回首孔夫子的那种“因材施教”,看看今天我们讲的“因材施教”,好像都是在追求“人才育成个性化”,但是,出发点与追求目标都变化了。这是一种大跨度、螺旋式的上升。
(三)
为了加强对信息时代人才培育个性化以及与以往差别的理解,请大家来看下面这张表格:
社会名称 代表性生产工具 生产成本 产品特征农业社会 大铁犁、纺车 高成本 具有个性化价值工业社会 蒸汽机、流水线 低成本 具有标准化价值信息社会 计算机、互联网 低成本 具有个性化价值
从上表可以发现两大差别——
从工业经济的千人一面,到数字经济的千人千面!从农业经济的高成本,到数字经济的低成本!
既要低成本,又要个性化,这正是我们的追求!而大智移云正好可以实现这一点。
为了深入理解个性化,让我们再看一个汽车保险改革的案例。
在没有大数据支撑之前,保险公司对客户的分析是简单分类:连续两年没有出车祸的为第一类,去年一年没有出车祸的为第二类,去年出了一次车祸的为第三类,去年出了两次车祸的为第四类。
在大数据支持下,保险公司可以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类型划分为千万种。与之相对应,每个客户都会有一种相应的保费解决方案。仔细说,如依据车型可以区分出发生车祸的概率,依据驾驶习惯,可以区分出优惠折扣多少,依据使用年限,可以估算车辆价值。在驾驶习惯一项里,还可以细化统计“临时刹车”多少,“超车行为”多少,“加油平均”多少,“与周围车辆保持车距”多少等。这样,保险公司就可以重构其商业模式,必将有利于吸引更多客户参加它的商业保险。
由此推理,任何人才需求部门, 也可以向“人才供给侧”部门提出自己所需人才的要求。学校与培训机构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育富有个性的人才。
我的感悟:标准化相对于农业经济来讲,是它的成功之点;相对于信息经济来讲,又是它的原罪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
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善于抓住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最怕的是,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那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良机,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何等的机遇难得,何等的振聋发聩!
让我们——
识变求变,张开双臂,迎接人才培养个性化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