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瑞和在十三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2019-04-01
本次论坛主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非常符合中国当前的大政方针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也与中国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高度契合。
联合国环境署是联合国系统内牵头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机构,负责制定全球环境议程,对全球环境状况做出评估,从环境的角度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今年3月,在第四届联合会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全球环境展望》第6期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做了全面、系统的评估,相当于给地球做了一次生态体检。这次体检的结论是:全球环境整体状况仍然在恶化,而且采取行动扭转这种态势的时机转瞬即逝;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和现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的长期的气候变化、新技术不断引入的风险,这5个方面是导致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驱动因素。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当前全球层面上,每年造成大约600万~700万人缩短寿命;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仍然会有450万~700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而缩短寿命。农药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塑料和其他有害物质使用不当,给人类造成了很严重的不利健康影响,这些化学品在我们食物链中的浓度之高令人震惊;神经毒素和其他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品,甚至会影响好几代人。
土地利用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碎片化、过度开发和非法野生动植物的贸易、外来物种入侵、污染和气候变化造成生物多样性正在大规模地减少。过去40年来,60%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灭绝了,超过100万种物种正在面临灭绝的危险。这是地球历史上正在经历的第6次生物物种大规模灭绝的时期,这次是由于人类因素导致的。
这种大规模的生物物种灭绝现象,损害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损害了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像蜜蜂这样的物种大规模地减少,会严重影响到传粉功能,进而会影响到粮食产量。
可以预见,环境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或者国际社会已经商定的其他方面的环境目标,难以在2030年以前如期实现,也难以为2050年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动力。2010年,在日本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2010年到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计划和目标,主要的是20个目标,从现在评估来看,大多数难以实现。
面对这样一种状况,人类何去何从?《全球环境展望报告》分析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存在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人类必须立即转变观念和心思,需要开启新的思维方式,彻底摒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福的发展方式,立即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向近乎零浪费的经济模型转型,实现地球健康,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各地也已经存在着大量的实实在在的这种成功的案例,虽然不容易,但是我们能够做到,我们能够改变现在的行为。这就是该报告给我们的鼓励性的信息。
论坛现场
中国近年来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认识全面深化,理念升华,集中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中。通过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执法行动,实施了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力度前所未有,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幅度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不断推进。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坚持努力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同时,以切实的行动支持区域和全球环境保护,已经从过去的参与者、贡献者身份,逐渐转变为引领者的身份,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联合国环境署与中国开展了长期的战略性合作,成果丰硕。合作的早期主要是支持、协助中国引进国际先进环保理念和实践,协助提高环境意识,推动环境教育和能力建设,推动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逐步发展到环境署大力支持和协助中国参与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合作和治理机制。进入到新时代以来,合作更上层次,中国对环境署的支持不断增加,与环境署合作举办了几场重大的全球环境活动。
今年6月,中国政府与环境署合作,在杭州举办了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主题的“六五”环境日全球主场纪念活动。习近平主席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了贺信。今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峰会上,中国与新西兰两国共同牵头负责“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个主题工作,联合国环境署为中国和新西兰提供技术支持。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这次会议将制定2020—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框架和行动计划,意义重大。
(本文根据作者在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