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气候变化传播实践主题边会上的致辞
2019-04-01何建坤
何建坤
气候传播对社会公众提高气候意识,理解气候变化科学及应对战略,自觉参与和行动都有重要作用。要让社会和公众重点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和成因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科学事实。全球平均温度已比工业革命前上升1.1℃,最近十年是历史上最热的十年,而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影响越来越显著,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退化、降雨量不均、极端干旱和极端洪涝灾害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生物多样性受损、粮食减产、公众健康受到威胁等。而导致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原因是人为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无节制的消耗化石能源和破坏森林植被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地球不断变暖。按目前趋势,到本世纪末温升有可能达到3—4℃,将给地球生态和人类社会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性风险。
人类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原则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非传统安全威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提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原则。目标是减少人为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控制未来温升幅度,保护自然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的是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但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当前的高温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负有历史责任。因此发达国家一方面必须率先减排,另一方面要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
2015年《巴黎协定》在《公约》指导下进一步提出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的目标,并建立了“自下而上”以国家自主贡献(NDC确立各自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的新机制,但各国自主提出的NDC目标距离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减排路径仍有较大缺口。当前进入落实《巴黎协定》实施阶段需要继续推进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各方进一步增强雄心和行动力度,共同促进《气候公约》和《巴黎协定》控制未来温升目标的实现。
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适应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和减少气候变化负面影响带来的损失和灾害,控制气候风险,要将其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个方面是减缓,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努力实现与全球控制温升2℃目标相一致的减排路径。
推动能源革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要大力节能,控制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同时加速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体系低碳化,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能源需求同时,控制和减缓CO2排放。要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并形成气候适宜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经济、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治理和多方共赢的局面,实现国内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地球生态安全的协调统一,提升国家和企业先进低碳技术和低碳发展方式的核心竞争力。
气候传播要宣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低碳转型的努力和成效,宣传中国成功案例和经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城市、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间的跨界合作和自觉行动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程由气候公约缔约方驱动。除国家层面确定目标和行动计划外,次国家层面“自下而上”减排合作行动已成趋势,影响日渐增强。其中有城市和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如C40;也有行业间的减排合作组织,如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也有各类社会团体、NGO组织。通过确立共同的目标,倡导行业和组织的行动准则及技术标准,开展交流和合作行动,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和应对行动,并以此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影响力。
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广泛认知和自觉行动,将促进社会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将影响生产方式和产品性能的改变,促进低碳社会建设。气候传播要鼓励全社会的自觉参与和行动,营造舆论氛围,弘扬习近平全球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全球合作进程。
(本文摘编自作者在应对气候变化传播实践主题边会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