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拖渔船锚系泊支撑结构强度分析与研究
2019-04-01,,,
, , ,
(1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 舟山 316021; 2 浙江海洋大学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中国渔船数量众多,但其产业边缘化、行业科技力量不足,导致其科研水平远远落后于一般商船[1-3]。锚系泊设备作为渔船重要的机械设备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渔船的生产作业安全[4-5]。目前,对散货船、油船等诸多船型锚系泊支撑结构的强度分析已较为成熟[6-14],为渔船的锚系泊结构强度计算提供了依据。而渔船的甲板主要用于调整网具和整理鱼获[15],可用于锚系泊的空间较小,致使锚系泊系统也有别于一般商船。同时,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16-18],渔船作业海域逐步外涉,桁杆拖网的规格、沉浮力及钢索的配置不断增大[19],船型锚系泊时受到的风、浪、流等载荷亦不断增大[20],其支撑结构强度需满足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针对渔船锚系泊的特点,对其支撑结构的强度进行计算与研究,为渔船锚系泊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近海某桁拖渔船为例,该船总长38 m,型宽5.80 m,型深3.20 m,利用MSC.PATRAN软件建立其首、尾锚系泊支撑结构模型,参照《钢质海船入级规范》(以下简称入级规范[21])和《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以下简称建造规范[22]),并结合桁拖渔船的实际作业情况,对锚系泊支撑结构的强度进行计算,分析不同系泊角度对结构强度的影响,以便能够为渔船设计和实际锚系泊作业提供参考。
1 有限元模型
1.1 桁拖渔船船型锚系泊布置概况
渔船甲板的可利用空间有限,其系泊带缆桩一般设置在舷墙上,并与主甲板牢固焊接,且不设置导缆滚轮及导缆孔,全船首、中、尾共设置6个带缆桩,系泊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桁拖渔船锚系泊布置
而其锚泊系统也有别于一般船型,由起网机兼做锚机,抛锚时将钢丝绳系于船首中部的带缆桩,锚泊布置及锚链走向如图2所示。
图2 锚链走向示意图
1.2 结构模型
根据船型相应的图纸,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其中,船中和船尾带缆桩受力情况与结构布置情况类似,故只对船中和船首的锚系泊结构进行建模。模型采用右手坐标系建立:X轴沿船长向船首为正方向;Y轴向船宽向左舷为正方向;Z轴沿型深垂直向上为正方向。同时,对带缆桩附近网格单元进行细化处理,细化网格边长约为85 mm×85 mm。有限元模型如图3和图4所示。
1.3 材料属性
该船型结构均采用CCS A级钢材,其弹性模量E=2.06×105N/mm2,泊松比为0.30,材料屈服强度为235 MPa,密度为7.85×10-9t/mm3。
2 载荷工况
根据样本船型的舾装数及建造规范[22],查得该船锚链和系船索的破断负荷分别为127 kN和49 kN。由于渔船锚泊时钢丝绳系泊于船首中部的带缆桩上,故其安全系数参照入级规范[21]中系泊情况取为1.25,对应的载荷则分别为158.75 kN和61.25 kN。
2.1 锚泊工况
由于船上可利用空间有限,渔船锚机一般由起网机兼做且不设置挚链器,抛锚时将与锚链连接的钢丝绳直接系在船首正中的缆桩上。锚泊时钢丝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5°,与中纵剖面夹角为4°。故将其破断载荷通过式(1)分解并加载到带缆桩对应的MPC节点上。
FX=f×cosα×cosβ
FY=f×cosα×sinβ
FZ=fsinβ
(1)
式中:f—破断载荷,N;α—缆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缆绳与中纵剖面的夹角,°。
图3 船首锚系泊结构模型
图4 船中系泊结构模型
2.2 系泊工况
由于渔船未设置导缆滚轮,系泊缆绳的角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为研究系泊角度对系泊支撑结构强度的影响,本文选取系泊缆绳与水平面夹角α为0°、20°、40°、60°,与中纵剖面夹角β为90°、70°、50°、30°、10°等20种工况来计算系泊结构的强度,并通过式(1)分解。表1为不同系泊工况下的破断载荷。
2.3 渔捞辅助工况
除正常的系泊外,桁拖渔船船中和尾部的带缆桩还具有起渔获时固定桁拖杆的作用,载荷方向为垂直向下。根据携带的渔具资料,该船型桁拖杆、沉浮子等质量约为3.2 t,故船中、船尾带缆桩所受载荷均为15 680 N,方向竖直向下。
3 边界条件及许用应力
3.1 边界条件设置
根据入级规范要求,支撑结构的端部和模型下端限制平动3个自由度,而船中系泊结构模型由于船型的对称性,在模型中纵剖面的节点处设置对称边界条件。
3.2 许用应力
根据入级规范,板单元相当应力的许用应力为235 MPa,单元剪切应力许用值为141 MPa,而梁单元的许用应力为235 MPa。
表1 不同系泊工况下的破断载荷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系泊角度对支撑结构强度的影响
首先以船中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MSC.NASTRAN软件对不同系泊角度的系泊支撑结构强度进行计算,以确定渔船系泊最危险的角度,图5为计算结果。图中,横坐标为系泊缆绳与中纵剖面的夹角,而纵坐标为对应模型相当应力的最大值。
图5 不同系泊角度对结构强度影响
由图5可以发现,随着与中纵剖面角度的不断增大,不同系泊水平角度对应的应力基本呈增大趋势,但随着水平角度的加大,增大趋势逐渐减缓。在水平夹角α=60°时,不同中纵剖面夹角下,船体的应力已无明显增大。当系泊缆绳与中纵剖面夹角大于40°时,船体应力随着水平角度的减小而不断增大;而在β=10°时,随着水平角度的不断减小,应力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当系泊缆绳与水平夹角为0°,而与中剖面夹角为90°时,结构模型的应力达到最大。因此,在实际渔船系泊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而降低系泊带缆桩处的应力,减小对应结构的损伤,提高其使用寿命。
图6和图7分别为中纵剖面夹角β=10°和90°时,不同水平夹角α下模型结构的应力云图。从中可以发现,当β角较小时,随着α角的增大,正应力范围逐渐向带缆桩方向减小,而最大正应力则不断增大;而当β角较大时,正应力范围基本无变化,但随着α角的增大,最大正应力不断减小。船型在系泊时,应力主要集中在带缆桩、舷墙及舷墙纵桁上,而主甲板上的应力较小。因此,在主甲板带缆桩下方无须参照一般商船进行加强设计,其结构也能满足规范要求。
图6 β=10°时不同水平夹角下模型应力云图
图7 β=90°时不同水平夹角下模型应力云图
4.2 锚系泊支撑结构强度计算
根据上文的计算结果,将锚泊、渔捞辅助工况以及应力最大的系泊工况加载至对应模型,并进行强度计算分析,各工况下应力结果见表2,各工况下的变形及应力分布云图见图8、图9。由表2可知,本船型的锚系泊支撑结构强度均满足入级规范要求,且锚泊工况的应力及变形最大,渔捞辅助工况最小。
表2 应力计算结果
由图8可以发现,在系泊工况下,离带缆桩越近的结构,其变形量也越大,最大点均位于带缆桩上,但舷墙与主甲板交界处几乎不存在变形;在锚泊工况时,变形最大处亦位于带缆桩上,且带缆桩前端主甲板的应力明显小于其后端;而渔捞辅助工况时,变形最大的区域则位于舷墙、主甲板与带缆桩的连接处,但其本身的整体变形却保持一致。
由图9发现,系泊工况构件的应力主要集中在舷墙以及舷墙纵桁区域,且舷墙上方的结构应力明显大于舷墙下方;而渔捞辅助工况应力在舷墙及舷墙纵桁上的分布较为均匀。鉴于渔船靠泊、碰撞以及起升桁拖杆等较为频繁,可在首部舷墙以及带缆桩区域的舷墙增设舷墙纵桁以加强其结构;而在锚泊工况时,应力主要集中于带缆桩下方的甲板及甲板纵桁上,设计时可在其下方采用增设强横梁或肘板等措施加强,以保证锚泊时船型的结构强度。
图8 模型变形云图
图9 模型正应力云图
5 结论
参照中国船级社(CCS)相关规范并结合桁拖渔船实际作业情况,利用MSC.PATRAN软件对其锚系泊支撑结构强度进行直接计算,并分析不同系泊角度对渔船结构强度的影响。各工况下桁拖渔船锚系泊支撑的结构强度均满足入级规范的要求;各工况下,以锚泊工况的正应力最大,以渔捞辅助工况正应力最小。不同系泊角度对其支撑结构强度的影响较大,在缆绳与中纵剖面夹角为90°、与水平面夹角为0°时,结构的变形和应力达到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