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 柔刚并济中传递中国声音
2019-03-31吴志菲
吴志菲
满头银发,端庄美丽。作为全国人代会设立发言人30多年来的首位女性发言人,傅莹独特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发布会场内还是场外,傅莹与人交谈时总是面带她标志性的笑容,她用“柔中带刚”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笔者多次见证过她的新闻发布会,印象中的她既机智幽默,又态度柔和有亲和力。
言及从外交部到人大外事委员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担任全国人代会发言人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傅莹曾说:“在这个年龄转型,对我来讲难度是比较大的,一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在外交的领域,而现在的工作涉及内政的诸多领域,尤其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常有吃力感。为此啃了不少大部头的书,仍是一知半解。主要靠参加大量的立法审议实践工作,努力尽快进入角色。”说到发布会上外媒和国内媒体、以及中央媒体和都市报提问的差异性,她说:“感觉国内媒体了解国情,提问更有针对性,难度大一些。外媒对中国情况了解不深,有的还带有偏见,回答这类问题的难度在于分寸的把握。无论是中国记者还是外国记者,都代表了很大的公众群体,发言人需要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面对任何问题,才能实现传播信息的目的。”
“拉家常”式地回应“咄咄逼人”
2013年3月4日上午,身着宝蓝色上衣,佩戴黑色项链、黑色耳环、黑色细框眼镜的傅莹面带微笑走进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首次作为人代会发言人亮相。她是自1983年全国人大设立新闻发言人以来的第7位新闻发言人,也是首位女发言人。傅莹首“秀”引发了舆论的一致好评。
她的女性特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显示出别样风范。有一位记者在提问人大预算报告时稍显紧张,傅莹就一直微笑着注视着她,等她平静下来。看似温柔的傅莹在回答一些颇为尖锐的问题时,却又绵里藏针。日本共同社记者在提问题时,对中国外交用了“咄咄逼人”的表述。傅莹用“拉家常”式的平和语言分析了外国舆论对中国外交的误解,继而借助记者会现场情景,用一句“刚才你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国记者都笑了”,引入对当前中国外交战略的阐释,指出中国既坚定维护自己的权益,又积极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她微笑地看着他说“其实你在中国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几乎是另外一方面的意见,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一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加强硬的姿态。”并且希望他回去和日本政治层面的人及日本有识之士交流,“日本的人民、日本的领导人,究竟了解不了解中国人民的想法,了解不了解钓鱼岛的历史事实,他们能不能客观地面对?”说到此处,全场一直在微笑的傅莹停顿下来,平静注视着对方几秒,开始给他普及钓鱼岛归属基本事实。最后,不忘得体地说一声“谢谢”!
多年的外交生涯让傅莹与外国记者交流显得游刃有余。她将这次发布会最后一个提问机会留给了自己的“老朋友”——CNN的记者。还开玩笑称,希望他提问客气点儿。结果这位老朋友一点也不客气地提到了“政改”的话题。傅莹回答时不仅没有避讳敏感问题,而且颇为坦诚地说,中国改革遇到的困难,说明担当“压力大”,但“心里有数”。
这次发布会一结束,媒体同行一起冲上台,问傅莹给自己的首次亮相打多少分。她回答说:“不好给自己打分,看你们的感觉、镜头背后公众的感觉。我自己觉得挺紧张的,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希望慢慢改进吧。”她也透露,为了这次发布会,她和她的工作团队共准备了100多个问题,其中有她熟悉的,也有第一次接触的。
“我们关注到一个问题,对全国人大代表双重国籍有一些报道和传闻,我想问一下发言人这个问题是否属实?”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临近结束时,一个记者抓住机会,如此提出最后一个提问。问题“剑指”两会前夕,社会上有关全国人大代表双重国籍的传闻。
“感谢你提到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网上议论很多,好像去年就有议论,感谢你给我一个机会能够澄清一下这个问题。”傅莹明确表示,中国国籍法是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根据中国宪法,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换句话说,只有中国公民才能当人大代表,我们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是要按照宪法、按照选举法进行严格的审查,我们没有发现有外籍或者双重国籍的情况。”傅莹说,“如果发现的话,一定会依法严肃处理,也欢迎人民群众监督我们。”
2015年3月,是傅莹第三次担任全国人代会发言人,在将近一個半小时的发布会上,她的发言多次引发现场记者的共鸣。
路透社记者提问中国今年是否准备上调国防预算?如果上调是否会超过去年?面对这个两会新闻发布会“必答题”,傅莹先是幽默地与记者互动,随后郑重阐明中国是大国,需要有能够保卫国家安全、能够保卫人民的军事力量的立场。在回答如何治理雾霾问题上,傅莹同样“柔中带刚”,她先是以话家常为开场白,她微笑着说,“今天早晨我拉开窗帘,看到蓝天白云,真是心里头充满了感动。”当谈及一些有法不依、破坏环境的行为时,傅莹则严肃表态,这个环保法被称之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是“有牙齿”的环保法,对污染是“零容忍”。
除了“柔中带刚”,傅莹在发布会上还喜欢用生动的故事和例子回答记者提问,例如,傅莹说香港和内地应该多念彼此的好,她用热播节目《奔跑吧,兄弟》为例,强调兄弟之间应该齐心协力,“多积累正能量,有些问题商量商量不是办不了,不是解决不了。”
新闻发布会如同一场严苛的考试
2017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首位记者提问:“民法总则草案即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其中涉及的很多问题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比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是不是6岁。请问发言人,民法总则草案有什么特点和重要意义?”傅莹事后披露,在准备发布会的过程中,民法总则一直是她的重点之一。“中国民法总则的制定实质性地开启了编纂民法典的步伐,对未来民法典的各个分编起着统率性、纲领性的作用。发布会第一个问题就提到民法总则,让我有机会向公众介绍这方面的进展。”
至今,她“还记得2013年3月4日第一次步入新闻发布会现场时,能够容纳500多人的发布厅被记者坐得满满的,电视摄像师、拍照记者架着‘长枪短炮严阵以待。突然面对如此强大的媒体阵势,我心中的压力感陡然上升,那种感觉终生难忘。……我在发布会上虽然讲得口干舌燥,却硬是一口水都没敢喝,因为一端起水杯就会引发相机咔嚓咔嚓响成一片”。
在任人代会发言人期间,每年发布会前,傅莹和她的团队会从人大内部各个专门委员会座谈开始,经历与媒体座谈、与部委座谈等,收集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然后从关注的问题中进行“海选”,综合考虑这些问题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相关性,最终选出大约70个重点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三类,其中“一类问题”和“二类问题”各20个左右,傅莹把此举戏称为“押题”。傅莹举例,一类问题为初步判断的必答题,包括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眼下最重要的工作。通常2月的上中旬,“一类问题”的图景就比较清晰了,但直到上发布会的最后一刻,傅莹和她的团队都在时刻关注突发事件、热点新闻。她回忆,2016年曾面临突发事件的考验,3月4日上午10点半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预备会刚刚结束,突然得知王珉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的事实。而当时她不仅对王珉本人没什么印象,对他的违纪事实更是毫无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对这样的重大新闻,记者们会第一时间注意到并一定会在发布会上提出相关问题。”在距离发布会还有20多分钟即将召开的紧张时刻,傅莹和她的团队沉着应对,调整原来准备的关于反腐败问题的回答要点。
“新闻发布会前24小时内,发生的任何国际国内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发布会的新热点。”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都如同一场严苛的考试,不仅在现场回答要字斟句酌,而且还有背后海量和艰苦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发言人不能信口开河,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不能抱侥幸心理,即便因为时间紧,拿不到权威回应口径或恰当解释,至少要了解事实,才能心中有数,考量周全。”
魅力发言人这样提升临场应变能力
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她意气风发,风采迷人,在聚光灯下游刃有余,温柔的语气、犀利的言辞让人印象深刻。2013年3月从外交部调任全国人大后,傅莹连续5年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言人。傅莹坦言:“每年发布会之前,我们都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了解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准备回应各类问题。大部分涉及法律的基本材料都是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法工委提供的,有很多内容源自委员长的常委会工作报告,需要花工夫的是把专业素材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述。对每一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事实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琢磨如何表述才能最有效地传递信息。无论从人大工作的角度,还是从民众关注的角度看,对发言人的期待之高,对信息的需求之大,绝不是个人知识和智慧所能及的。我在准备过程中充分听取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包括人大的同事和智库学者。”
究竟如何在千百记者中获得提问机会,傅莹进行了揭秘。她认为,全国人大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提问,应该考虑与会议或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能的相关性,比如最好是提涉及立法和监督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是涉及政府管理方面的问题,就适合在相关部委负责人记者会上或者总理记者会上提问。傅莹非常重视與媒体记者的相互熟悉和沟通,她谈到,一场发布会是否能够让公众觉得有收获,需要发言人和记者的共同努力,记者问得精彩,发言人言之有物,发布会才能有好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在人大新闻发布会前,会连续举行三场与新闻单位和媒体的座谈,从而更准确地了解社情民意。
在傅莹看来,将重点问题的答问要点建构好,只是完成了发布会准备工作的一半,如何牢记要点并据此训练应对各类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临场应变的能力,才是准备发布会最艰苦的阶段。
傅莹认为,熟悉答问要点的过程“很痛苦,很熬人”。每一次,她都需要提前熟悉答问要点,反复背诵演练,傅莹会让助手将答问提纲录入手机,在午饭后散步的时间听。针对个别出错率高的词汇和一些不熟悉的“法言法语”,下班后她会找个人少的公园,在一个角落对着一棵树重复多遍地练习。
此外,团队还会围绕重点问题进行交叉提问,在正式发布会前一两天还要进行接近发布会强度的模拟演练,团队成员会将全过程摄录下来,回看以查找问题。临场前,傅莹和团队还会提前踩点,对流程进行细致检查,甚至小到电脑以及资料的摆放位置都要确认。此外,傅莹和团队还会对发布会开场前“24小时内”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实时监测,以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