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程融合 培育核心素养
——区域推进课程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2019-03-31王芙蓉
○王芙蓉
如何让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成为教学中的常态?我们在进行区域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和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将课程融合作为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课程融合推进课改深化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地位。不难看出,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从改革之初的关注教育技术、关注学科、关注教师的教,已经转移到关注儿童。面对核心素养,课堂必须做出这样的回应:把儿童放在课堂中央。
我们力求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以课程融合的理念撬动课改,在区域层面建构融合课程体系。
二、融合课程的区域建构
素养时代的课程融合应该超越作为课程组织方式的狭隘视域,展现出融合的系统思想与设计。把价值追求渗透于学校课程方案、科目计划和课堂教学三个层面,并由此建构起融合的三种形态。课程方案层面的融合、科目层面的融合和课堂层面的融合。
1.在学校层面建立有文化主题的学校融合课程体系。
从学校层面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就要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规划有主题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整体意图的基础上,从自身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以育人目标所彰显的核心素养为指引,探索学校课程体系的融合路径,特别是通过校本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与统整,为学生学习提供整合性的课程空间。
我区十八所学校都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本地资源整合了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比如车站小学的“快乐文化”课程体系,路华小学的“善文化”课程体系,中宇小学的“家文化”课程体系等。
2.学科层面建构主题融合课程体系。
我区两年多的学科间课程融合实践主要围绕主题融合展开。在四所学校进行尝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区域推广。现在已经形成了很多成系统的主题课程。比如石化小学在“叶子”主题课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了学校的主题融合课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四季生命成长课程。
3.在课堂层面开发主线无痕融合课。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单科知识为主线融入其他学科元素,或者借助其他适宜的形式为载体进行学科融合,也叫常态融合课,这种方式对于落实核心素养的达成更具现实意义。常态融合课推动了课堂转型,成为学生发展的真正生长点。
三、课程融合的全面实践
课程改革的深化需要明确目标,精准发力。我区把课程融合作为突破口,在2016年开启了课程融合的落地之旅。先后经历了理论的仰望——实践的落地——区域的推进三个阶段。
1.理论的仰望——取经问道。
进行课程融合需要我们基于儿童生活的视角重构课程,用融合的思维改变教学。这是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在经历了教师观念的抵触阶段后,带着对课程融合理论的仰望,我们带领25 名一线骨干教师南下深圳开启了融合课程的破冰之旅,老师们带着收获、带着启发、带着跃跃欲试的激情回到了自己的课堂,继续实践、探索。
2.实践的落地——试点先行。
“凡事预则立”,如何从理论的仰望到实践的落地?我们从区域层面建立了区域调控——学校试点——区域论证——区域推进的课程管理机制。结合前期的理论学习、思考及大量调研,先是在四所学校进行了试点。
四所学校的教研团队梳理了每个年级的学科目标及内容,寻找能够与之对接的主题,并完成了主题与学科对接的思维导图。
之后我们统筹四个试点校的展示时间,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观摩议课,听取汇报,调研学生。这些活动,在充实教师融合理论的同时改变了教师的课程观,也拓宽了教师主题融合的思路。
3.区域的推进——实践推广。
在试点的基础上,我们从区域层面对融合课程进行了层层推进。
①主题融合追求常态融合。
借助“教学评估现场会暨新华好老师展示周活动”对主题融合课进行全区推广。新华好老师展示了《蜜蜂》主题融合课。
现场听课的老师们被融合课堂中学生的兴奋与获得感以及授课教师探索、付出后的乐趣与成就感深深感染。这次推进意义非凡,老师们对主题融合课的认识更加深入,一节常态融合课让大家看到了融合课程新的生命力。
②主题融合推进区域课程深化。
我区区域课程《走进魅力沧州》已经普及各学校,并组织了大型知识竞赛。2017 年,以五年级各学科知识点及课程标准为目标,我们确定了主题“魅力家乡”。并借助“第一届新华好课程”,由八位老师展示了六个学科、七节“魅力家乡”为主题的融合课。
③常态融合课助力课改落地。
借助“沧州市课程引领区域推进现场会”,我区展示了三节常态融合课,《导向标牌的设计》《找妈妈》和《学唐诗》。
通过多学科融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去理解歌曲,感受中华古诗词的魅力。也让孩子们真正感受经典就活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在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中,经典焕发出新的魅力。
综上,“融合”无疑会成为我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强力引擎。融合的课程、融合的课堂一定会把儿童带向认识更深刻的地方,视野更开阔的地方,关系更丰富的地方,思想更自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