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
2019-03-30于善甫
于善甫
摘 要:随着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壮大,其作为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深入探讨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演变及内涵特征,厘清我国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对学术共同体的新要求及学术共同体发展趋势,探索新时代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的建设路径。要通过构建新型智库治理体系、规范学术评价、科学设定管理权限、合理分配学术资源、夯实服务社会发展的目标、注重品牌建设等措施加强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学术共同体;智库;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12-39-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2.005
1 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演变及内涵特征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首次提出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特定情感、制约及相关思想基础上的社会团体,是拥有共同思想理念的现实共同体。20世纪,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科学共同体一词,学术共同体是在科学共同体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其内涵已超越科学共同体,但实际上学术共同体的存在由来已久,从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古希腊雅典学派到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学派,均具有学术共同体的显著特征,从某种意义上也都可以成为学术共同体,但到目前为止,学术共同体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人们对学术共同体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1.1 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演变
1.1.1 国内的发展演变。学术共同体在国内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圣人当年带领师徒3 000余人齐聚一堂,他们有共同的思想追求,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可以看作是学术共同体在我国发展的早期形态。在那个时代,我国学术共同体规模空前,对后世影响巨大,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之态势,影响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诸多思想体系在那个时代逐渐形成。之后,秉承相同或相近的学术主张及师脉传承,各个学派在争鸣与创新中迭代发展,在相互砥砺与吸收包容中前行。到了近代,学者们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学科、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具有相同学术观念和兴趣爱好的学者开始聚在一起,现代版的学术共同体正式形成。他们通过开展各种学术研讨会和成果发布会、组建各类联盟、发起创办学术期刊等方式规范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逐步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1.1.2 国外的发展演变。同我国一样,国外的学术共同体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雅典学派,当时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学者团体,因为学术而聚在一起,形成了国外早期学术共同体的雏形[1]。据《会饮篇》记载,在战争期间一些人仍会聚在一起畅谈他们的渴求,话题涉及政治、知识与自然。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学者们依托修道院、学院、大学等聚在一起进行对话与交谈,孕育着西方文明的发展。
1.1.3 新时代对学术共同体的新要求。随着新科技革命催生的新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各类风险挑战也随之而来。新兴市场与传统市场的博弈在各个方面进行角逐,世界格局也在风起云涌中渐渐变化,如何构建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考验着全世界的智慧。作为思想最活跃的学术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出谋划策既是本职工作更是历史责任。特别是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一定要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从传统学术研究中解脱出来,借助学术共同体实现多领域跨学科研究,要坚持应用导向、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不忘初心和使命提升研究能力与水平,落实好总书记提出的“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的新要求,推动学术健康发展。
1.2 学术共同体的内涵特征
学术共同体源于科学共同体的引申发展,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有些学者把学术共同体与科学共同体混为一谈,认为学术共同体就是科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的概念被提出后学者们认识并不一致,像一个省的社科院这样的事业单位、一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学会类、智库类社会团体等到底算不算学术共同体,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说法。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一个单位或群体是否研究学术或从事的工作是否与学术相关作为判断学术共同体的依据,学术共同体也与这个单位的性质或是否正式注册无关,而应根据其内涵特征来判断,具有以下内涵特征的社会组织,均可以称之为学术共同体。
1.2.1 学术共同体的内涵。国外对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波兰尼(M.Polanyi)和库恩,他们认为,共同的研究范式、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学术共同体区别一般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的典型标志,在共同体内,一些具有专长的人因一些共同的因素聚在一起,探索共同的目标。在国内,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2009年9月份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学术共同体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循共同的道德规范,在学术研究中彼此尊重、相互影响,共同推进学术规范和学术评价的学者群体[2]。通过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一些学者对学术共同体的认识受国外早期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影响较深,特别是对研究范式和自我认同两个标志崇拜有加,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学术共同体是在科学共同体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区别,社会科学研究有时很难也不可能有统一的范式,我们更应该从学者的价值取向、兴趣目标、行为规范等方面去认识学术共同体。
1.2.2 学术共同体的特征。一是规范的组织架构和运作体制机制。学术共同体可以是一个“正式”单位,也可以是一个社会团体,还可以是一个非正式注册的松散群体,但不论以何种组织形式存在,要想有序开展学术活动,提高决策、運营水平,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制度安排和运作体制机制上。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术共同体也要有一定的组织架构、奖惩机制、运作模式等来规范其发展。科学的组织架构便于正常开展工作,有利于为组织争取发展必备的资源,方便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正常交往。合理的奖惩机制能够激发组织活力,规范学术健康发展。先进的运作模式可以促进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发展,使其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二是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和产品。学术共同体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要有品牌意识,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找准目标客户,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另一方面要组织高层次的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聚集人才,扩大自身影响力,促进学术规范发展。
三是权威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共同体如何聚集人才,权威的学术带头人是关键。一般来说,学术带头人越权威,其聚集能力也会越强,其所在的学术共同体影响力就会越大。
四是坚持学术原创和学术自律。学术原创和学术自律是学术共同体立足之本,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学者们能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其学术生涯的根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敬畏,才能追求更高的价值,也才能慎思笃行,创作出社会需要的作品。学术共同体要积极推动学术评价和学术激励,回归学术原创和学术自律,促进学术规范发展。
五是共享开放与融合发展。既然学术共同体是由一群具有共同目标追求和共同价值取向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群体,共享、融合与开放就是其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者们交流,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利于学科创新发展。学科的融合发展是促进学术深入研究的关键,学术共同体为学科交流融合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系统推进了学术研究的进程。
2 新时代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及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高校内部各种科研院所林立,表面上看一片繁荣之象,但细究下来会发现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还存在管理不规范不科学、学术评价权力化、学术运作机制不顺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3]。
2.1 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管理不科学不规范
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相当多的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只是在成立時挂个牌,没有真正开展工作,形同虚设。其次,学术共同体行政化思维严重,部分研究人员将学术共同体的行政级别看得很重。第三,部分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定位不明确,没有清晰的建设目标,思想上自我封闭,学术研究自娱自乐,脱离社会需求等情况较为突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与健康发展[4]。
2.2 在学术评价上权利化导向严重
学术评价对学术研究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它决定着各种资源的分配原则,对于学术评价,学术管理部门和学界的诉求并不相同。从管理部门的角度看,评价越简单越好,通过量化进行排名是其常用方法。而学界更看重学术研究内容层面的评价,更看重评价结果背后的过程。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由此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甚至专为行政权力部门服务的评价,该评价体系主要借助量化工具而进行;另一类是学术界自身的评价,就学术界自身的评价来说,也存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之争。学界的评价又称为“同行评议”,多从内容层面对评价对象进行直接分析和判断[5]。定性评价的前提是评审专家的专业性和自律性要过硬,在当今的学术环境下,定性评价已声名狼藉,以“科学”和“客观”标榜的定量评价借机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专业评价机构取代学界评价成为主流,掌握了资源分配的主导权,具备了凌驾于学术之上的权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术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2.3 行政力量介入过多
目前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大多依托于高校内部的院系建立,在运作过程中往往出现院系行政权力过多地介入到学术研究的情况,学术权力的独立性没有保障,这不但不利于高校智库类学术共同体学术生态环境的塑造,且具有阻碍作用。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部分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内部权力结构是失衡的[6]。院系行政力量大多掌握资源分配权和考核权,这种权利往往左右学术权利的有效发挥,导致学术权利偏离学术本质。
2.4 学术权威占有过多的学术资源
在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中,学术权威往往把持较多的学术资源,拥有较多的学术自主权,处于学术的中心地位,这是学术发展和学术积累的结果,有其客观性。现实中学术资源具有稀缺性,若学术权威占有过多的学术资源,就不利于年轻学者融入学术圈。不论是项目申报还是论文发表,权威专家都占有绝对的优势,现行的制度设计虽然有所考虑,设有青年类项目,但还远远满足不了青年学者的需要。特别是在核心论文发表上,一些杂志社把学者的单位和头衔看得很重,人为设置门槛,不给青年学者及一般单位机会,导致强者更强,弱智看不到希望。
2.5 学术评价导向脱离社会需求
一方面,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研究人员职称评定大都走的是高校教师职称序列,教师评定职称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是建立在过去高校教学和理论研究基础上的,与现在高校智库学术共同体服务社会的要求不相符,智库型学术共同体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在职称评定和学术考核中往往不算数,这严重制约了共同体内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的积极性[7]。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学术评价多以论文发表和重大项目为考核指标,导致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为了发文而搞研究,学术成果碎片化严重,学术研究缺乏创新,社会实用性不强。
3 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发展路径
针对高校智库类学术共同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梳理形成的原因,本着有利于学术规范和学术共同体生态体系建设的原则,从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服务社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视野等角度理出高校智库类学术共同体发展路径。
3.1 构建新型智库治理体系
从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逐步成为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要从发展定位、组织形式、运作机制、研究范式等多个方面着力,在组织管理、成果管理、资金管理、项目运作等方面创新突破。首先,在人员管理上就要保证用人自主权,有专门的、稳定的人才队伍,设置兼职人员比例限制,建立高效灵活的用人制度。其次,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一定要有自己的成果发布平台(或媒介),即可以通过内刊、期刊、皮书等自建平台发布,也可以通过成果发布会、研讨会、各类媒体或与政府之间的交流通道发布。再次,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一定要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构建财政预算+社会捐赠+学术共同体自筹+学校兜底的模式。最后,加强项目运作管理,加强监督、考核、审计、应用推广等环节的管理。
3.2 规范学术评价
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有利于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发展,科学的学术评价导向是学术共同体努力和发展的方向[8]。进入新时代,要重新设计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开展学术评价,打破以论文论英雄的旧体系,注重应用成果的成效和影响力。在学术评价过程中注重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术共同体的广泛参与,构建全方位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长效评价体系,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运用,短期与长期成效的科学观测。
3.3 科学设定管理权限
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在权力设定时一定要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权力的治理结构,要通过制度設计保障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的“相对独立性”[4]。在学术共同体运作过程中,只有学术权力成为主导,才能确保共同体在人才培养、研究队伍、科研组织、科研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性,才能规避行政权力的过度干扰。
3.4 合理分配学术资源
政府管理部门决定着资源和经费的走向,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形式是核心和关键。目前,政府通过经费与资源的分配参与控制学术活动,而学者则通过与政府或政府指定的专家拉关系而获取经费和资源,由此导致学术研究乱象丛生。如何打破这一“怪象”,逐渐建立健全相关学术制度和规范,合理分配学术资源,要从制度设计、学术自律、社会监督等多个方面努力。在制度设计时就要防止政府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过度干预,确保学术研究的相对自主;要加强学术自律建设,提高智库型学术共同体管理水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指导;注重学术资源向青年学者倾向,帮助青年学者成长。
3.5 夯实服务社会发展的目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时代对智库型学术共同体的基本要求,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要面向社会实际开展研究工作,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杜绝名利诱惑,心无旁骛、神清气静地钻研理论[9]。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国家、区域或行业的战略问题、现实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形成新的政策思路,成为政策思想的“发源地”;另一方面,要形成有效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地方或行业的决策提供选择方案和操作路径[4]。学术共同体通过精准、高效、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彰显学术研究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学术共同体与政府、企业及其他相关方健康互利的合作机制。
3.6 注重品牌建设
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一定要注重品牌建设,要通过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塑造品牌,通过打造几个品牌提升学术共同体影响力。首先,针对特定领域持续关注,深入研究,做出一系列的学术成果,树立在这个领域的权威性。其次,注重成果推广应用,通过与媒体及政府合作,学会借力使力,及时回应政府及社会关切,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研究成果,提升学术共同体影响力。再次,强化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建设,夯实学术研究基础,多出精品,提升自身学术影响力。最后,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一方面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同行提供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交流中主动发声,提升影响力。
3.7 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应具备国际视野
全球化是时代特征,打造国际视野是时代对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国际化要求智库的服务理念、人员配备、研究视角、业务范围等都要具备国际化特征,通过国际化提升国际话语权。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和“引进来”,一方面,通过参与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及时发出国际声音,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打破区域和国界限制,引进国外先进智库治理理念,要求国外同行参与国内研究,让国际社会充分了解我们,增强互信。
4 结语
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是我国新型智库的主要力量,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发布的《2019CTTI来源智库报告》显示,在CTTI收录的848家智库中高校智库共有572家,占比达到6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为新时代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快速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要充分认清自身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创新求变。高校智库学术共同体除承担着智库研究的任务外,还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职责,要创新体制机制,打通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理论教学之间的壁垒,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发展中还要重视和实现3个转变:一是研究范式要从由纯理论研究向应用对策研究转变;二是思维方式要由习惯于从概念出发向问题导向转变;三是表达方式要由纯学术化表达向学术化与大众化表达并重,甚至以大众化表达为主转变。
参考文献:
[1] 苌光锤,李福华.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辨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5):36-38.
[2] 郑瑞琨,刘卫.基于科学基金共同体视角的科学基金制度规范体系探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5):118-126.
[3] 李正治.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2(6):633-637.
[4] 房莹.高校智库学术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基于6所国家高端高校智库建设经验的分析[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5):70-77.
[5] 朱剑.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15,180.
[6] 陈黎明.院系治理视域下学术共同体建设研究[J].教育评论,2018(6):60-63.
[7] 冯海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8):74-78.
[8] 董晓波.新时代学术评价要有“三新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02(001).
[9] 方世南.學术研究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5-28(008).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nk-Tank-Type Academic Community
Yu Shanfu
(Huanghe S&T University, China (Hena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stitute, Zhengzhou Henan 450063)
Abstract: With its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think-tank-type academic commun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force to serve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tank-type academic commun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communit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tank-type academic communitie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clarified. By combin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for academic communit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rend, the path of building a think-tank-type academic commun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age has been explor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tank-type academic communit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construct a new think tank governance system, standardize academic evaluation, scientifically set management authority, rationally allocate academic resources, consolidate the goal of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focus on brand building, etc.
Key words: academic community; think tan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nk-tank-type academic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