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话里的“刨黄瓜儿”
2019-03-30郭晔旻
郭晔旻
在江浙一帶的吴方言里,杭州话显得比较独特。南宋建都临安的历史,为杭州话涂上了一层浓浓的“中原语音”,词尾丰富的“儿缀”,就是杭州话的一大鲜明特点。比如筷子在杭州话里叫做“筷儿”,袜子叫做“袜儿”,茄子叫做“茄儿”,而“黄瓜”自然也就成了“黄瓜儿”。
在“黄瓜儿”前面加上一个“刨”字,就是杭州话里非常有特色的一个词汇。刨黄瓜儿,意思是“敲竹杠”,常用来形容宰客、讹诈的行为。例如甲被乙“刨了黄瓜儿”,意思就是甲被乙讹诈了。
用“刨黄瓜儿”来形容讹诈,不免让人有些难以理解。有一种说法是,“刨黄瓜儿”其实应该写作“刨黄褂儿”。宋室南迁之后,君臣终日沉溺于酒色歌舞。当时的诗人林升写了首《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便是讽刺南宋朝廷的。达官贵人要过奢侈生活,自然只有靠苛捐杂税来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巴不得刨下他们一层皮。而皇帝素来有黄袍加身之说,朝廷里的达官显贵也往往赐穿黄褂,因此,当时的杭州老百姓跟皇宫做买卖时,宁肯不卖也要抬高售价。当然,寻常老百姓是不太能见到穿“黄褂儿”的大官的,所以,上街采购作威作福的“黄褂儿”们的奴才,就会被老百姓狠狠地“刨”上一“刨”。后来,这个词义的范围扩大,一切抬高价格卖给买主,或为顾客服务之后索取高额报酬的行为,就通通都叫“刨黄瓜儿”了。
“刨黄瓜儿”的词义由来,还有另一种大同小异的说法,不过年代背景有些不同。清朝建立后,在杭州设有八旗兵营,也就是所谓的“旗下营”。这些八旗兵丁所防者何人?当然是防杭州及周边的老百姓起来造反。因此,杭州民众长期同旗营士兵处于对立情绪之中。清朝中期以后,八旗子弟闲来无事,常提鸟笼儿、坐茶馆、放高利贷、滋扰妇女、欺压良善。老百姓对此十分痛恨。恰好,马褂是旗人的传统服装,也就是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子外头的对襟短褂,以黑色最为常见,只有当了大官的才能穿“黄马褂儿”。杭州老百姓怨恨旗营的压迫,尤其怨恨穿“黄马褂儿”的大官,所以要“刨”他们身上的“黄褂儿”来解恨。这种“刨黄瓜(褂)儿”起源于清代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杭州解放后,移风易俗,穿长衫马褂者一度绝迹,因此“刨黄瓜儿”的说法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杀猪”,也用“放血”“宰一刀”来表示敲诈行为。这些直截了当的字眼儿显得血淋淋的,完全失去了“刨黄瓜儿”的幽默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