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改革开放 大力实施成都乡村振兴
2019-03-30刘年艳
刘年艳
加快推进成都乡村振兴,需要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扩大全方位开放,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建立起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开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同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四化”同步。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创新
推进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产权关系明晰化、农地权能完整化、流转交易市场化、产权保护平等化和农地管理法制化。本着积极稳妥,尊重农民意愿,统筹处理好各方关系,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承包权退出制度。围绕“三权分置”制度落实,推进土地权益实现形式创新。厘清权利主体的权利边界和相互权利关系,完善所有权承包权权能内容,平等保护经营权。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与收益权入股。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建立公平合理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处理好稳定和放活的关系,明确底线,扩权赋能,稳妥试点。改革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制度,让农业农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探索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体制机制。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各类不动产权利确权登记颁证。鼓励农户依据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采取租赁、收益权入股、土地经营托管、合伙等方式,加快實行土地集中流转。用好国家有关土地政策,优先安排新型产业的土地使用计划。对长期抛荒土地,要实行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托管。强化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创新集体经济“统”的功能实现形式,走合作主体多元,股权结构合理,体现村民权益,合作形式多样的乡村经济合作之路。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服务业、物业经济、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财政投入股权化、农村集体资产折股投入等创新性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
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会、农民变股东”模式。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团队和社会投资企业落户新型社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对乡村文化、生态景观、乡村风貌等具有公共性质的资源进行资源评估,纳入集体经济管控与开发范围,通过多种形式组建合作实体,推动乡村新型产业的创新。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办法。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抓好集体实体经济发展。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结合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与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条件的合作社要发展成合作联合社,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工商资本组建产业共同体。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合作联合社、新型家庭农场、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及产业共合体培育与示范。坚持与乡村产业创新相结合,与农民创新创业收入稳定增长相结合,与乡村空间产业布局相结合,与乡村振兴路径创建相结合。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培训、退养等制度,实现农民职业化发展。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骨工和乡村新型产业创新主体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凶地制宜分层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
将新型家庭农场创建办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支持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动力强的同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示范家庭农场,提高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能力。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并获得专利、“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创建等给予适当奖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应用农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
积极探索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及乡村产业发展有机衔接路径和办法。构建“农户+同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注重扶持带动小农户发展,建立让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新模式。
推进翮合创新发展
加快区域融合,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实行“多规合一”,对全域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做到发展战略要一体,发展形态要一体,产业发展一体,形成共同的区域公共品牌。塑造“中同川西林盘聚落”“大府占镇文化”“成都平原四季田同风光”等旅游特色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农业主题公园、乡愁馆、创意设计馆、文化博物馆等,培育一批农村文创智库、文创企业,形成一批农业文化创意基地。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地理条件,建设一批山地运动、森林康养为主的健康养生基地。加快建设大府农业博览园,提升成都同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同·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的影响力。
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创建新型乡村产业。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同变公同、产品变礼品、山林变康养、农房变客房”,打造成都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创意农业、电子商务、乡村综合服务业、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建立多种业态互相融合与多元发展机制。培育乡村产业“多元化”,大力实施“旅游+”“+旅游”战略,推动农旅文商体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和发展低空、自驾、康养、研学、科技等新业态,打造“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酒店和主题民宿。创新投融机制,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库,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乡村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互动。强化城镇与乡村发展对一个区域发展共同的支撑作用。做好产业布局,功能协调。抓住“人、地、钱”关键环节,打通要素进城与下乡通道,引导更多城市要素向乡村流动。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功能布局、重塑新型城乡形态、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乡村的留得安心。着眼未来美丽乡村发展与成都战略发展需要,加强乡村水网、田网、路网、通讯网、物流网、生态景观网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营运一体化,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城鄉融合发展新路。
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善治乡村建设。明确党支部的核心地位与主心骨作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依靠自治化解日常经济社会矛盾,依靠法治提供解决纠纷的准绳,依靠德治形成农村和谐的秩序。促进严格执法和民主协商向农村基层下沉,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建立区域共同治理机制,探索多中心协同治理机制。推进乡村社区化服务管理。推动乡村治理中心下移。探索构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居民自治服务管理体制。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创新制定党组织对各类组织领导的管理办法。依法有序发展与壮大村级各类组织。依照党的领导、乡村民众生产与生活需要、运行有序、依法申请的原则,扶持各类组织的发展。
推进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创新。开展现代农业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管委会+投资公司”运营模式。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乡管理组织架构和以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为基本甲元的管理新体制,强化以区(市)县和主体功能区为主体组织经济工作。推进产业同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管委会+投资公司+共营制”运营模式,同区管委会承担经济管理和产业服务职能,依托投资公司开展同区投资、融资、建设和运营,推动园区精细化管理、可持续发展。推广补助改股份、补助改基金、补助改购买服务、补助改担保、补助改贴息“五补五改”模式,探索组建乡村振兴发展投资机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大规模投资农业农村。
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于,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以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为重点优化农业生产体系,以发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为重点优化农业经营体系,以提高资源匹配度为重点重塑农业经济地理。着眼乡村产业未来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打牢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农业基地、现代林产业示范基地、种养循环农业基地、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基地,配套完善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化网、设施用地网。
提升创新能力与乡村产业综合竞争力。围绕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两个平台”,引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推动重点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带动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家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优势,以集群优势,引领食品饮料、休闲旅游、农产品物流、农村电商和饲料加工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做好乡村产业品牌创造、品牌输出和品牌营销三篇文章,使成都成为乡村产业品牌的设计之都、以品牌运作资源的农产品集散之城。打造形成以“大府源”品牌为引领在全同有影响力的绿色高端农业品牌。大力推动产业同高端业态加速聚集、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城乡经济一体发展,加快形成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围绕“生态治理、生态管护、生态保育”推动生态振兴,实现“美丽乡村,生态宜居”乡村发展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制度创建。以城镇村社为突破、打造乡村生态美。以实现“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为目标打造绿色家园特色村。推进特色镇(街区)建设、川西林盘修复保护、大地景观再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创新生态产品,森林覆盖率达到39.5%。推动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创建乡村生态文明生活样板,倡导节俭、绿色、生态、循环生活方式。
加快推进成都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5%。优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设施现代化水平,主要流域水质优良率达80%、森林覆盖率达41%。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同,让城里人真正羡慕向往乡村生活。着力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养老等需求,办区域性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医疗、最好的养老,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成都人民,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改革与开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促进。扩大对外开放,首先,要做好市场开放,开放本土,促进地方市场与全同市场的融合,促进国内与全球市场相连接,推动成都农产品进出口,支持本土企业开展跨境合作,鼓励农业企业对外投资。其次,要做好产业开放,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市场功能关系,让市场真正成为产业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第三,要做好区域开放,打造成都区域特色,推动区域一体。第四,做好城乡开放,推动“人、财、物、商”在城乡之间自由活动,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