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正盛,汉语言文学遭“当头棒喝”?
2019-03-30余欣恺
余欣恺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加速发展,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它形式新颖,受众广泛,影响不可小觑。其中网络语言就是范例,新潮网络语言的涌现及时记录社会流行趋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交流的谈资,同时,也可能给人们的日常沟通带来一定的阻碍。有人表示网络语言滥用对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和文学弊端很大。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一定消极作用。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发展,重点讨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提出对应措施,将负面影响最小化。
【关键词】网络语言 汉语言文学 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51-02
如果你打开社交网络,各种新潮网络流行语经常充斥画面,例如,“皮一下很开心”、“陈独秀你坐下,我先去买个橘子”、“skr”、“积极废人”、“隐形贫困人口”等。这些网络热词通常源于影视作品、综艺节目或娱乐事件,借助各种社交媒体的发酵,迅速成为热点,制作成各种表情包,再被大量年轻人二次传播,变成新兴的社交语言。这些网络语言通常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引起广大青年群体的认可和共鸣。但与此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往往过了一段时间便不再流行。总而言之,网络语言的使用群体基本聚焦在年轻人身上。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汉字历史悠久,而且意蕴深厚,汉语言文学则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需要借由年轻群体进一步学习和继承。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传播群体基本具有一致性。那么,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将进行具体阐述。
一、网络语言概况
(一)网络语言定义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借由互联网平台,用户通过英文、字符、谐音等各种方式拼接出的新词汇。尤其是借助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获得极大的热度,成为网络上的流行语。
(二)网络语言类型
朱玉焕(2018)在她的研究中,把网络语言分成六大类:第一类是数字型,是指网络语言借助数字的谐音或寓意来表达意思。比如,“886”就是“拜拜了”的谐音;第二类是字母型,是指用英文字母代替汉字或用首字母缩写来表达意思。比如,“dei”就是“对”,“ASAP”就是“As soon as possible”的缩写;第三类是混合型,是指网络语言由文字和字母组合来表达意思。比如,“3Q”表示“谢谢”,“吃饭ing”表示“正在吃饭”;第四类是词义变异型,是指网络语言借助汉字的谐音或汉语言传统词语来表达意思。比如,“稀饭”就是“喜欢”的谐音;第五类是口语型,是指人们日常交流的口头用语谐音来表达意思。比如,“就酱”表示“就这样”;第六类是图画型,是指用表情符号和表情包等来进行交流。比如“(▼へ▼メ)”表示“生气”。
但是在笔者看来,网络语言其实可以简单分成两大类,一种是谐音或缩写转变而成的语言,包括数字、汉字、英文等各种形式;另一种为网络流行语,包括当下流行的各类词汇、句型、单字等,能反映当下的流行趋势和热门话题。
(三)网络语言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日常交流的常用词汇,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简短直白但具有共识。网络社交的发展让大家在聊天时会简化自己的表达,节省打字时间,让人们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方便交流和沟通。而且,这些简短的网络语言也一定是双方都能明白的表达,语言比较直白,这样既保证交流质量,也提高沟通效率。
第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受影视作品或综艺节目或社交媒体的影响,会在不同的时期都诞生这个时期的热点和流行语,例如,《中国有嘻哈》中,最开始的网络流行语是“你有free?鄄style吗?”到了新的一季,出现了“skr”这个新词。
第三,混合度高且表情包化。网络语言的使用人群通常是年轻群体,尤其现在网络戏称“00后”又创造了新的火星文,表现形式为一个词语拼音的首字母结合,例如,“qxqy”是“全心全意”的缩写。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类型的组合,例如,数字、英文的组合。这些是网络语言混合度高的体现。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表情包被使用,表情包通常会配以网络流行语,用在年轻人的日常斗图交流上。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专业,自京师大学堂时期就成为一门重要学科,培养了大批优质人才。通俗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汉语文字和文学艺术,譬如古汉语、汉语词语和句法、诗词曲赋和散文小说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政府对汉文化的重视力度也随之增强。而且,汉语言文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完整而成熟的体系,受到国内外群体的喜爱和重视,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语热持续升温。据孔子学院官网介绍,我国自2004年伊始,通过借鉴英、法、德等国推广其民族语言的经验,探索建立汉语及汉文化推广的非盈利性教育机构,逐步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这一教育机构的设立极大地滿足了世界想要了解中国、学习汉语的愿望,也让全世界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
第二,民众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浓厚。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娱乐类综艺节目的蓬勃发展,央视出了一系列推广汉语言文学文化等的知识类节目,让民众能够寓教于乐,享受汉语美。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等。当然,这些诗词类节目的好口碑和高评分,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民众有越来越浓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
第三,高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变。在很多高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多侧重理论知识教授。但如今,随着国家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适应市场人才需求,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越来越趋向于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
但是,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虽然是必修科目,但是很多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目的上,并没有学习和理解汉语言文学的自觉。加上,英语的普及和推广,有时候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力。
三、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普及性和广泛性,让它拥有极大的使用基数,也有比较大的社会反响。而汉语言文学设计到传统文化和语言的辨识和理解,相较于网络语言有很大的差异。年轻群体“迷恋”网络语言,将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在青年群体的广泛使用和推广,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和优势。凭借其直白简短和流行时效性的特点,有一定的群体基础和语言优势。网络语言,同样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方式,具有语言自身的特点和意义。从这一点看,网络语言的普及对汉语言文学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而且,网络语言总是用比较生动形象的手法表达人们的感情和真实想法,对社交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网络语言的使用人群是年轻人,他们有想法、有行动力、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往往网络新词一出现,会在网络社交上得到较强的热度,被年轻群体二次传播,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加上每年都会有一些新兴词汇被正式编录在牛津词典中,让词汇总量不断得到完善。使用符号、外来词汇、简写、缩写等各种形式的网络语言,总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含义和内容,让汉语言文学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譬如,“灌水”相当于记流水账,写些冗长却无实质意义的内容;“囧”则是近年来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它从电影《港囧》和《泰囧》中的标题摘出,而且与剧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表达人物郁闷和无奈的心情,后来变成网络流行词,吸引了用户的眼球,被广泛应用到网络表达和生活场景中。这些网络语言的出现也能潜移默化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环境,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深意,让汉语言文学得到多样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我国有句俗语,“xx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语言的盛行也是同样的道理,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首先,网络是个庞大的系统,几乎没有使用门槛,只要愿意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使用各种网络语言。但是,网络语言并没有统一的规范,甚至对一些词汇的理解会产生歧义、新义,反过来会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学和词语的理解。
其次,很多网络语言借用谐音或同音异义的字来代替,会让人们熟悉错误的用法,而遗忘正确的词汇,盲目用错别字来追求语言含义。尤其对青年学子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缺乏阅历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网络语言的影响。譬如说会影响到他们的书写正确性,网络语言使用规范,文学阅读和语言鉴赏等。
再次,网络语言具有时效性和简短直白的特点,这种语言形式与传统汉语文学的表达有所不同,反过来这种网络流行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传统语言的发展,对其表达、理解和传播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网络连接了全世界,不止是国人学习和发展,许多国外学者和学子对汉语也颇具兴趣。如果网络语言被滥用,特别是不良的网络语言或者错字谐音等的推广,增加了辨识的难度,可能会打击西方学习和了解汉文化的热情。
由此看来,网络语言有精华有糟粕,需要有关部门加以引导和规范,比如,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网络督查和规范小组,及时对网络不良语言进行管理和指正。同时,也要加强对综艺节目、影视作品的管控,避免不正向的内容被大范围传播。最后,还要加强对年轻群体的教育工作,让他们能更理性地看待网络语言和文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助推下,网络语言容易得到大范围的表达和传播,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利有弊。在全球升温的汉语热背景和政府大力推廣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群体开始真正了解汉语言文学之美。网络语言多简短直白、具有时效性、融合度高,被年轻群体所追捧。它能创造新词,引发社会思考和引导社会文字流行。但同时,它也缺乏统一规范,可能对传统语言文学发展造成阻碍。因此,要正确看待网络语言,尽可能避免其糟粕,让它为中国文化发展谋福利。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 2018. http://www.hanban.edu.cn/hb/node_7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