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考作文备考方法与策略

2019-03-30武秋旸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风采审题作文

武秋旸

常言道: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就是“东”。如果不算个别词句的修改,可以说这个“评分标准”已经多年未变。而作文试题却是年年不同。这个以不变应万变的评分标准,逼迫各省阅卷时必须结合当年的作文试题制定阅卷的细则,以便高考作文阅卷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同样的作文题目,在各省作文阅卷中还是会存在差异的。

笔者认为要想让作文得高分,一定要了解本省高考作文阅卷的指导思想和评判标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原则是不会变的。为此,笔者总结出几点个人体会:

①立意准确,理性思辨

我认为,对于材料的思考比写作更重要,所谓“得立意者得作文”。巴尔扎克说:“文采是来自思想而不是来自辞藻。”所以一定要避免简单的话题,而要体现理性思辨。

②执行任务,运筹谋篇

要看清写作要求,明确任务指令。我们主张写作前列提纲:明确中心论点,选准例证,写好开头结尾。

③文脉通畅,有机关联

我主张形式上运用“七段论”的写作思路。内容上,注意分析材料中的内在联系,比如因果、递进、转折、条件、对照。体现思维链条。

④关注时事,锤炼语言

当今的考场作文,已经不再欣赏“万能的李白”“痛苦的司马迁”“被砸了千万次的牛顿”。考官更希望看到富有时代气息的例子,必须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在语言方面,要注意多用成语,整散结合。

以上四点,最为重要的当属“审题立意”“立意定乾坤”。

一、审题立意

近几年的作文题,可以说都是“给材料作文”。只是材料的内容有所不同。大致分为寓言故事类和社会现实类。如2010年“人才成长的规律”,2012年“船主与修船工”,2014年是“给野生动物喂食”都属于寓言故事类材料。而2011年的“中国崛起”,2013年的“同学关系”,2015年的“风采人物评选”,2016年的“语文素养”,2018年“幸存者偏差”都属于社会现实类材料。

不论哪类题目,都应该运用“因果分析法”,即“由果溯因”的方法,来确定立意。比如2010年“人才成长的规律”。给了三则材料,我们逐一分析:

材料一: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结果是同一种鱼在不同环境中,尺寸不同。原因是空间大小对人才成长是有影响的。因此立意可以是: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空间。

材料二: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结果是狼顽强地生存下来。原因是“极强好奇心”“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不断体验”;进一步精简,重点词语是“好奇心”“兴趣”“体验”。立意可以是:“人才成长要具有好奇心,对外界充满兴趣并去体验”。

材料三:(略)。

讲述的不再是寓言了。结果是学生成绩提高了。原因是教师对他们有了更大的期望。所以立意可以是:“人才成长需要(他人的)期望”。

2012年“船主与修船工”:(略)。

首先应该确定立意的角度,是从“船主”還是“修船工”的角度更好呢?由分析可知:事件的结果是“孩子们得救了”。究其原因是“修船工”救了他们。两相比较,后者更佳。事实证明,从修船工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观点是最佳的写作角度。

“修船工”是如何救了孩子们的呢?原因是:从材料中的“顺手”一词可见,修船工补洞没有经历“思想斗争”,更无邀功请赏之心,这种看似无意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习惯,更是素质的体现。这启示人们“要做举手之劳的好事”。

如果再分析这个故事,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修船工本是受雇刷油漆,却顺手补了个洞。这不属于“雇员”的职责。从这个角度思考,给人的启示是“要做职责之外的好事”。

当我们确立以“要做好事”为核心观点后,根据上述分析,立意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可以做小的、顺手而为的、职责之外的好事”。可见:高分立意,从深入分析作文材料开始!

2014年“给野生动物喂食”:(略)。

这个作文材料既可视为“社会现象”,也可视为“寓言故事”。这样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写作内容。《考试说明》中认为上述理解都符合题意。确实如此,它们都没有“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但事实证明,将之视为“寓言故事”来审题的考生,得分更高。因为多数专家认为,这个作文试题中“游客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寓有深意的。运用因果分析法,很自然地会得出“不要溺爱、不能过度依赖、要追求自我成长”的观点。

应该明确,寓言故事其实是在写“人”的故事,是写给“人”看的故事,为了达到“警示人”的目的。所谓“因果分析”法,也就是探寻导致事件结果的最根本原因,所谓“根本原因”往往是“人”的原因。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所谓的“根本原因”,往往是人的思想性格、认识能力、生活习惯等内在原因。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养成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习惯。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恰恰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中有关“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找到了内在原因也就找到了“根源”,这样的立意往往事半功倍。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课标卷作文试题,不难发现,从2015年起,作文试题的材料越来越具有时代感,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任务驱动型作文”。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它符合材料作文题目的特征,只是写作任务更加明确、具体。所以它仍然从属于材料作文。应该叫做“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类新型的材料作文对审题立意的难度要求不高,但是对写作方法和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极高。

高考作文试题的结构由“试题指导语/作文材料/写作要求”(字体分别是宋体/楷体/宋体)构成。考生审题时往往只注意“作文材料”,忽略了“写作要求”。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任务”往往就在最后的“写作要求”里。

以2015年黑龙江省高考作文题为例,“写作任务”包括:①谁更具风采;②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此外,写作要求还有一处变化——“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此前是“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围绕材料,全面、深入、透彻地分析“更”具风采的原因。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所有要求,特别是“写作要求”。

为了写好这类作文,笔者总结出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用的写作方法,命名为“七段论”。下面就结合2015年黑龙江省高考作文题和一篇具体范文,阐释一下“七段论”的写作思路。

二、布局谋篇

(一)引中心

开拓创新 更具风采

人生之路,多样而曲折。以其复杂性和差异性考验着我们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之路决定不同的人生价值,大李、老王和小刘各有各的成功,他们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真理。他们的成功都值得世人尊重。倘若非要三选其一,说他们谁更具风采的话,我更欣赏大李,认为他的人生更具风采。

由人生之路入手,肯定三者都有风采,突出大李更具风采。完成“选择”的任务。

(二)析材料

不可否认,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的老王有他的风采。他让我们看到,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也可以通过潜心于事业,为人生增添价值。酷爱摄影,跋山涉水的小刘凭借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将青山悠悠,流水深深的美景定格于镜头,带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这样的人生,同样具有风采。但我还是认为大李更具风采。在他的身上,既体现出“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学术钻研精神;又体现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创新追求;更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执着品质。

先肯定其他两位的风采。以退为进,扣住题干中的“风采人物”阐述。再转回到更具风采的那个。运用因果分析中的“原因分析”与“背景分析”,紧扣材料中“当代”一词,分析大李“更具风采”的理由,阐述自己看法。使文章显得深刻,有内涵。

(三)做比较

开拓创新的品质是个人进步、企业发展、民族富强的保证;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富国强军的不二法门。假如我们还走“闭关锁国”的老路,中国不但走不出封建社会的阴影,很可能会沦落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而中国之所以有今日之成绩,正是一代代如大李一样的人,笃学敏思,矢志创新,造福后世。这样的人,又怎能不具风采?

从时代与历史层面,紧扣“创新”一词,运用因果分析,进一步证明大李的更具风采。完成任务要求的“权衡与思考”

(四)举正例

我们的社会,需要“老王”用精妙的技艺增添精致,需要“小刘”用精湛的艺术增加精彩。但若没有了“大李”对学术的潜心研究,我们就难以博古通今,继往开来。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因为不满于已有的成绩,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研制出效果更佳的青蒿素,为疟疾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篇幅所限,此处仅举一例)正如大李,开拓创新,独辟蹊径,成就了自己的风采。

运用了“阐释材料+举例分析+回扣材料、突出重点”“三明治”式结构。

(五)谈危害(举反例)

相反,提到“抱残守缺,停滞不前”这类词语,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他们的身影:没落的清政府、诺基亚、柯达公司,等等。事实证明,“守旧就会落后,落后必将挨打,挨打导致灭亡”。而我们的大李却用努力与拼搏,用理想与信念,用热爱与热情走出了一条极具创新价值的科研之路。这样的人,自然熠熠闪光;这样的人生,注定风采无限!

同样是“三明治”式结构(“阐释材料+事例分析+回扣材料、突出重点”),时刻注意回扣材料,让阅卷老师知道行文始终没有偏离题意。

(六)联实际

当今社会的人们往往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而像大李这样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保有纯净与积极的人格,就显得尤为珍贵。从时间的长河来看,热爱创造就是热爱生命。若想成为各个行业的“精英”,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依靠无限的创造,超越时间与生命的界限,才能为后世留下无限的财富。

联系当今时代特点,运用因果分析,分析人类的存在价值,再次论证大李更具风采。

(七)做呼吁

更具风采,我选大李。我愿如他般潜心钻研学术,创新永不止步,造福人类于未来!

重申论点,完成任务,结束全文。

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延续了两年之后,2017年全国Ⅱ卷作文试题又有新的突破。

2017年全国二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三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選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老师在《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综评》一文中指出:“任务写作:(要求)指令明确,空间广阔。”一起来看写作要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以三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从这段话来看,这完全符合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体式,既具有明确清晰任务指令,同时又给予考生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专家命名为:“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此类考题又对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提出考验:既然是选择“三两句”话,那么这三两句话之间就必须建立起一种逻辑关系。那么立意上就决不能是一个简单的“话题”,而应该是一个较长的体现逻辑思维的命题。而实际写作中却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作文要求“以其中三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而相当多的考生是以其中一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然后用另外一两句来点缀。阅卷中常见这样的作文,考生论证了“自强不息很重要”,然后在结尾处,轻描淡写地缀上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的作文是不符合写作要求的。如果不认真理解其中三两句名句的含义,并构建合理的联系,作文很难得到高分。

还有一些考生,以其中的三两句名句来论证“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或者“无数名句可以化育后世”,这样就消解了名句自身的深刻含义。从中国历代名句中随意找上三两句都可以论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么这个作文试题根本不用特意选这六个句子作为试题材料。

因此针对这种题目审题立意,笔者总结了如下原则:

1.解析句意:体会每句话的含义,不必拘泥于句子本意,关键体现学生的“感触”与“思考”。

2.选定材料:选择两个便于理解和建立逻辑关系的句子为立意的基础。

3.建立联系:在“因果、条件、递进、顺承”等逻辑关系中任选其一,体现出思辨性。

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积极的角度去分析、立意,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素养中,关于“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要求。就是要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形式,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教会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以下是一道与高考题非常类似的模拟题,借此阐述如何运用“七段论”的方式写好此类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②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④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韩 愈《进学解》

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读了上面的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到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题的审题立意:

1.解析句意:不必拘泥于句子本意,关键是体现学生的“感触”与“思考”。分析可知,①③⑤语义接近,都谈个人如何成功成才;②④⑥语义接近,都谈如何建立理想社会。

2.选定材料:根据“简单易懂 ,积极向上 ,便于建立逻辑关系”的原则,可以选择①⑤两句。

3.建立关系:选用恰当的关联词,以表明所建立的逻辑关系。

由此确定立意:只有拥有坚定的志向,并勤奋地努力,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写作思路:

第一段:引中心(体现“发展等级”中“文采”的要求)

①简洁优美:从慨叹人生入手,运用比喻等修辞,指明人生路面临选择,需要怎么做。

②完成任务:必须引用句子,以示完成选择任务,不要翻译。

③明确中心:写一句中心句,要求“语言朴实,逻辑清晰,句意明确”。

第二段:析材料(体现“发展等级”中“深刻性”的要求)

①根据自己理解解析所选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②深入分析,“志”与“勤”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二者的重要性,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a.比喻论证:使说理更生动形象。

b.辩证分析:增强逻辑性。

c.自问自答:为何“无志”“不勤”?

第三段:举正例(体现“发展等级”中“丰富性”的要求)

①正面分析“志”与“勤”对人物的影响。

②所举的例子一定要体现“志与勤”两个要点,缺一不可。

③可以举古今名人的例子,尽量“免俗”。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搜集古代和当代名人大家的故事。充分发挥语文的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素养中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

第四段:举反例(短小精悍)

①分析事例人物为何缺乏“志”与“勤”:

②指出缺乏二者的严重后果,古今皆可:

第五段:提办法(解决思想问题)

①树立正确的三观:②树立远大目标、抵制诱惑:③克服懒惰心理、畏难情绪。

第六段:联实际[务实(解决实际问题)+务虚(解决思想问题)]。

②作为学生如何树立“三观”,做到知己知彼解决实际问题。

③树立远大目标、抵制诱惑,克服懒惰心理、畏难情绪。

第七段:做呼吁(简洁有力、升华主题、体现家国情怀)

2018年黑龙江省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了“事实性材料”。在此结合本题目,分析其“审题立意”和“写作思路”。

2018年全国卷II高考作文题: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

材料中的结果肯定了专家沃德“是正确的”。审题时应重点分析沃德为什么能“力排众议”,得出正确的结论?从文中核心语句“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这些部位”就是问题的核心和实质,“被忽略”的原因是其他人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弹痕多”,而沃德正是因为“全面透彻”地分析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这也正是最佳立意。写作思路如下:

第一段:引中心(凤头=优美)

①简洁优美:将材料与人生联系起来,运用引用、比喻等修辞。

②明确中心:写出中心句,明确我们应该怎么做。要求“语言朴实,逻辑清晰,句意明确”。

第二段:析材料(深刻)

①分析材料:阐明沃斯得出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②深入分析,挖掘思想根源,多提“为什么”。

为何沃德能得出正确结论?为何其他人得不出正确结论:

第三段:举正例(猪肚=丰富=多举现实的例子)

①分析例证人物是怎样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

②总结正面例证的人物,为何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画龙点睛”。

第四段:举反例(短小精悍)

最好举当今实例,分析人们为何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心理因素。

第五段:提办法(着重解决思想问题)

①深入思考,谨慎选取;

②有主见,不盲从;

③学会转换视角,勇于尝试,不走寻常路。

第六段:联实际(务实+务虚)

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形成思维链条。

第七段:做呼吁(再次重申论点,升华主题)

范文:

引中心:

弃障目一叶,见大美泰山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言,当你与大多数人一样时,你就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就像大多数人只注意到了飞机上弹孔多的地方,却只有沃德看到了弹孔少的地方的重要性,发现了为人忽视而极其重要的缺陷。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发现别样的精彩。

析材料:

英国的探险家说:“当你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时,任何的困难都不值得一提了。”材料中,许多人认为应将飞机中弹多的地方加厚处理,这本无可厚非。而沃德却持反对意见。其理由是,未能返航的战机就是因为在弹孔最少处中弹才坠毁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那么沃德为何能力排众议,发现本质呢?我想是因为他跳出了常规的思维,避开了常理的局限,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于是得出了更加理智而正确的结论。为何其他人做不到呢?首先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全面;其次是缺少深入细致的思考,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第三就是我们熟知的从众心理。因此产生偏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举正例:

然而改变命运的机遇往往藏在事物的本质间。周国平曾说: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到本质。腾讯创始人马化腾选择了不被世人看好的通信领域,建立了时人不敢相信的电子帝国;人称“倒立的马云”从不相信大家都看到的商机,以独特的视角,惊人的魄力,创造了阿里巴巴的辉煌;霍金用他内在的眼睛,探索宇宙的奥秘,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他们都是因为能看清事物本质,不被云雾蒙蔽双眼,才在数亿人中,脱颖而出,成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举反例:

其实“幸存者偏差”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比如几千年前的古器至今依旧保存完好;几十年前的旧电器至今仍然工作如初;而现在的许多设备用不了几年便报废。于是人们纷纷控诉如今的商品质量低下,人心不古。可这些不过是无知者的抱怨,没能跳出思维的局限,打破人云亦云的桎梏。几千年前的文物,大多是帝王的陪葬品,本就品质优良;保存几十年工作寿命的电器产品,定是当年同批次产品中的精品。由此可见,仅以结果论断的结论往往并非真相,跳出思维惯性,看看世界的另一面,说不定能获得不一样的思考。

提办法:

亚里士多德曾说:“通往真理的路上荆棘遍布,迷雾丛生。”被鲜艳光辉的外表迷惑使我们难以看到本质,这就需要深入思考,永不懈怠;需要坚持自我,不可麻木盲从,信赖自己内心的准则,才能拨开重重云雾,见到朝霞。于己如此,于国亦如此。

联实际: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象”,比如风靡一时的学习无用论。比如那些辍学后创立起自己事业的成功人士,引来多少人的争先效仿。辍学,不读书,混社会,也妄想能白手起家,一夜暴富。人们只看到了那些成功人士的光鲜,却没有看到他们身后千千万万为了生活而四处奔走,做着最辛苦的活,拿着最微薄的工资人,他们往往是那些没有文凭的人。要记住努力未必成功,但成功不会唾手可得。当我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就是我们走出生活迷雾森林的日子。

做呼吁:

面对现象与本质难以完全一致的大千世界,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唯有拨开浮云与迷雾,才能真正目睹泰山之真容,还生命以本真色彩!

在审题立意正确的前提下,若想得高分,就要谨记“发展等级”的四条原则:

1.文采:可以多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手法增加文采,还可以用四字成语和六字语句,使句式富有变化,显得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

2.丰富:古今中外的事例,多多益善。其实课本是最好的资源库,其中提到的人物或事例都可以当做事例来写。

3.深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剖析人们的心理原因,因为人是受意识支配的动物,分析到心理,就算分析到根源和本质,也就是所谓的“深刻”了。

4.有创意:“材料新鲜”,“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是可以通过练习,努力做到的。

总而言之,所谓的“七段论”是非常简单易学的,而且针对不同的题型,稍加改动即可应对。但这一方法只是写好议论文的权宜之计,它有两点好处:1.解决八百字的问题。七段,每段写一百多字就够了。2.可以使文章井井有条,体现思维的逻辑性。但“文无定法”,学生可以先以“七段论”为基本写作思路,当其运用自如的时候,便可以打破这个写作方式,写出自己的风格。

三、对高考作文的思考

有专家说过,最近一轮的课改是大学教授推动的,原因是其对本科生写不出像样的论文非常不满。矛头直指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所以2017年的课程标准上,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条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正确地運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笔者认为提升这种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作文训练。纵观我国高考作文试题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出现后,作文题目更是倾向于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与提升。这一点已在语文学科素养的第二条中明确指出:“通过语言运用,获得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其中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深刻性、批判性”等要点都是对理性思维的要求。笔者还发现,这种理性思维的考查,不仅体现在语文学科,也体现在同为文科的历史、地理学科中。以下是2018年全国二卷的历史solo题: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这个题稍加改动就是一道事实型材料语文作文题。而且题目明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笔者再引用2017版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上有关思维结构的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从“无结构”——“多点结构”——“介于多点和关联结构之间”——“关联结构”的过程。明确要求学生能说出两个因素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并导致了最终的结果。这与此前笔者分析的“因果分析”“思维链条”等思维训练不谋而合。这一发现绝不是偶然。相信这就是考试中心的命题方向,也是日常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方向——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简言之,“思维深邃者得高分!”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

猜你喜欢

风采审题作文
学人风采
学人风采
学人风采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